03.12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利津鎮

利津鎮位於利津縣城駐地。面積145.63平方公里,耕地5200公頃。2006年底,轄87個行政村,有居民13257戶,常住人口6.5萬人。

利津城古稱鳳凰城。關於鳳凰城名稱的由來,有多種民間傳說。據有關資料記載,利津古城北靠高家村,南接官莊村,西擁侯王村,東依滔滔黃河;城內以大隅首為中心,東西南北輻射四條大街,分別命名為進賢街、太平街、慕義街、永安街;環城青磚高牆峻挺,城牆上建有四門,分列東西南北,東曰觀瀾門、西曰朝京門、南曰迎薰門、北曰鎮海門。其東、南、西三門各有一條官道向外延伸,而西門的官道卻是一分為三向遠方延伸而去。

因利津古城的整體輪廓恰似一隻鳳凰,頭朝東、尾向西,西出城門的三股道,猶如鳳凰尾巴上的三根長翎。所以,舊時利津城又稱鳳凰城。古有賢人曾說:利津城是頭枕天河水,腳踏進京路,兩翼有高官,尾後有王侯,佔盡了風水。境內古人留下的“李神仙洞”,更增添了利津城的神秘色彩。

利津鎮歷代名人輩出,明清時期李登仙(俗稱李神仙)家族興旺一時,先後出過李振聲、李廣生、李愉、李嘉言、李華、李文桂、李佐賢等七代鄉賢,李佐賢因在古錢幣方面的研究成果蜚聲中外,其《古泉匯》被中外古錢幣專家視為經典。近代,以影片《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農村三部曲聞名影壇的著名電影導演趙煥章,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楊立德等都是利津鎮人。

楊立德(1923~1994),利津縣城西南街(今楊家衚衕)人,生於山東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叔父楊逢歧皆是山東快書藝人。他出生前後父母相繼去世。4歲時隨叔父學藝並得到於傳濱、邱永春等前輩藝人的傳授。5歲時叔去世,6歲就由嬸帶其撂地攤說書,掙錢餬口。12歲隨快書藝人流浪說書。1939年底,到濟南說書,漸有名氣,綽號“楊小麻子”。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利津鎮

楊立德

楊立德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他演唱垛字句時氣勢宏偉、口若懸河;趕板、奪字頗具功夫。他敘述故事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在慣口運用上十、八句聯唱一氣呵成,抑揚頓挫給人以美感,板槽極穩、板式變化靈活。他演唱講究分寸,語言、動作、表情點到為止,不溫不火,含蓄而有餘味。他講究唱快書要有彈性。一要口齒清晰;二要有口勁,象出膛的子彈那樣;三要美感、柔和、動聽,強調輕鬆幽默。

為提高技藝,適應新環境,1941年與高元鈞研究,改快書表演中的“髒口”(語言粗俗)為“清口”(語言文雅),使快書格調更為高雅誘人。

1943~1944年,楊立德先後到江蘇、河南及山東省內一些城市演出。1945年在青島2個電臺定時演播快書,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藝人。1948年加入膠東文協所屬的“友誼社”。後歷任山東歌舞團曲藝隊隊長、濟南曲藝隊隊長、濟南曲藝團副團長,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顧問。曾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青海等地演出。1953年兩次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7年,參加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獲一等獎。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了大批快書演員,得意弟子有趙連甲、金雙城和侯金傑等。

楊立德的山東快書藝術在全國曲藝界有很高聲譽,與高元鈞並稱為“高派”“楊派”。擅說《武松傳》,曾創作山東快書新段子《郝懷友》《取槍記》等,並與張軍合著《怎樣表演山東快書》一書。

「鄉村記憶」東營市>利津縣 利津鎮

利津鎮手工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