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九)外傳之《宦者列傳》(六)宦官專權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通過我們近段時間對《宦者列傳》的這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整個東漢王朝其實是陷入到一個權力輪迴的死循環中。也就是由於皇帝過早的去世,繼承人年紀太小,於是就由太后家外戚勢力專權,等皇帝長大後想要親政,卻遭受到外戚勢力的阻撓,甚至是威脅到了皇帝自身的生命。於是皇帝依靠身邊最近的宦官勢力,發動流血政變進行奪權,以達到其親政掌權的目的。可是皇帝掌權後,又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去世,又留下一個年紀小的繼承人,於是在小皇帝即位後,新的太后家外戚勢力又再次掌權專政。等長大後的皇帝想要親政,又遭到外戚勢力的阻止,皇帝迫不得已又藉助宦官勢力發動政變奪回權力。這樣的一個交替的過程,幾乎是被無休止的循環播放。成了一個不可逆轉的死結。似乎當時的人也找不到破解這一死結的方法。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其實,想要破解這一死結,並非不可能。從我們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次皇帝依靠流血政變搶奪回親政權力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政治清明時期,甚至會出現像“永元之隆”這樣的盛世。

漢順帝時期雖然出現了國力衰敗的跡象,但是整體實力仍在,並非完全的不可逆轉。

問題的關鍵在於皇帝是否具備平衡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重要基礎,就是東漢政府朝廷中的第三方勢力,也就是世家士大夫勢力,或稱士族勢力。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在一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裡,由於國土面積非常之大,皇室一家難以依靠自身的掌控來維持統治,於是就需要將這個國家分散成許多小的封國或者叫做郡縣,並在這些封國或者郡縣裡培植起擁護自己的家族勢力。這些被培植起來的家族勢力,無論是先秦時期封國中的諸侯,還是漢朝初年出現的宗室封國,以及郡縣制度裡的世家士族,都可以被籠統的稱之為“地主”。

國家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皇帝之下就是王侯將相,之後層層遞減,一直到鄉亭吏員,都是這個地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主的主要成分有:宗室,皇帝的家族勢力;外戚,皇后或者太后、后妃的家族勢力;宦官,皇帝身邊最近的人所產生的家族勢力;士族,各個地方的世宦家族勢力。

為了維繫這些地主的世襲統治,國家又建立了官吏的選拔審查制度,也就是察舉制度。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所謂察舉制度,簡單的講就是國家設立專門的官員,或者是詔令在朝及地方官員,考察其職權範圍內是否有可以為官的人,並上報給朝廷擔任相應的官職。考察的範圍以科目不同,主要有:“舉孝廉”,就是有孝行又廉潔奉公的人,為郡舉,啟用後多為郎官;“舉茂才”,就是有一定官職經驗的人,被舉者多為州府郡縣裡的下級官吏,為州舉,啟用後多為縣長、縣令;“舉明經”,就是通曉經學,早期主要是先秦典籍,“獨尊儒術”後就以儒家經典為主,由於有著這種學識基礎的限制,被舉薦者自然都是世家士族或者是其門生弟子。另外還有精通國家法律的“舉明法”,精通方術的“舉明陰陽災異”,公正無私的“舉賢良方正”,敢說話的“舉直言極諫”,還有鼓勵孝敬長兄和農耕的“舉孝弟力田

”,還有武科的“舉勇猛兵法”等等。

不過,不管是舉哪一種,被舉薦者都肯定是與舉薦官員有著一定牽連的人,在出任官職之後大多會成為舉薦官員的嫡系親信或者羽翼。最終,形成了一個官官相護的關係網。這個關係網是維護地主世襲延續的基礎所在。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地主與地主之間並不是相安無事一成不變的,而是存在著種種因為利益而產生的矛盾的。皇帝如果想要維繫自己的統治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首要的任務就是利用平衡各個地主之間由於利益關係而產生的矛盾,以保證不會有威脅自身統治地位的家族勢力出現。

在東漢國家統治機器的體系裡,由於有西漢王朝宗室分封失敗的前車之鑑,所以就摒棄了皇帝家族,也就是宗室勢力的發展。所以在整個東漢王朝,宗室的力量始終停留在一個被動的層次上,受到合理的制約。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但是,這樣一來勢必導致另外三方勢力成為主導國家的強勢力量。又由於我們之前講到的,總是出現皇帝年紀偏小的情況發生,就導致了外戚與宦官這兩方勢力的相繼專權,而使得第三種勢力,也就是士族勢力成為了平衡外戚與宦官相繼專權的砝碼。

從東漢中後期的歷史上,我們會發現,每當外戚與士族合作的時候,宦官勢力就會隕歿;而當宦官與士族合作的時候外戚勢力就會失效,比如擁立漢順帝劉保登基的過程就是一個宦官與士族合作的過程。當然也有宦官與外戚合作擊敗士族勢力的情況,比如漢桓帝登基的過程就是由宦官的代表曹騰與外戚勢力的代表梁冀共同協作,並擊敗士族勢力的代表李固杜喬等人的結果。

總之,外戚、宦官、士族,這三方勢力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成為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死結。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要想突破這一死結,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其實並不難,主要就是不能出現統治者皇帝年齡偏小,不能駕馭權臣的問題。但是,在以“家天下”為基本的封建體制社會中,這卻是難以改變的現實,是其體制本身存在的最大弊端。也是造成了後世歷朝歷代不斷出現這種情況的發生,不斷出現“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

當一個王朝長久的面對這種情況卻無法改變的時候,其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而將東漢王朝推向黃昏的正是漢桓帝劉志。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漢桓帝劉志,本初元年(即公元146年)登基即位,到延熹二年(即公元159年)依靠宦官政變親政,到永康元年(公元168年)去世,前後共在位二十二年,但是卻一直處在梁氏家族的權臣陰影之下,實際親政只有不到九年的時間。

在這九年裡,漢桓帝沒有像我們之前所講到過的,那些通過政變奪權的皇帝們那樣,開啟自己作為一代明君的政治巔峰。而是像一個權力暴發戶一樣,開始了自己縱情聲樂,荒淫無度的享樂人生。這可能是他受到梁氏家族長久的壓抑之後的發洩心理所致。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劉志有三任皇后,第一任是梁太后和梁冀的妹妹梁女瑩,估計年齡會比劉志大許多。劉志正是在她去世之後,發動政變除掉的梁冀。可見劉志對其是懼怕的,而非有愛。第二任是梁冀所謂的女兒“梁”猛女,實際上卻是鄧香之女。這對於劉志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有被欺騙的影子,無論欺騙他的是梁冀還是猛女本身,都無可辯駁。劉志給猛女改姓“薄”的舉動就是他對這件事非常在意的最好的證據。雖然最後恢復了猛女的鄧姓,並立她為皇后,卻依然無法改變他在心底裡對這些記憶的嫌棄。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也正是這種嫌棄的思想,使得劉志在親政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妃子們的身上,日漸疏遠了鄧猛女。而鄧猛女又不能夠很好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的去幹預劉志的私生活,終於惹怒了劉志。或許是某些爭吵的契機下,讓劉志在鄧猛女的身上看到了已近覆滅的梁氏家族的影子吧!劉志一道詔書將鄧猛女廢為庶人,送入暴室,直至死去。所謂“暴室”是取曝曬之意,本是宮廷裡用於晾曬染布的地方,屬於掖庭令管轄。漢代時宮中婦女有病或皇后、貴人有罪的,多幽禁於此室,因此亦稱暴室獄。

鄧猛女被廢之後,漢桓帝劉志又立貴人竇妙為皇后,就是劉志的第三任皇后。不過這對於劉志來說就是一個做給天下人看的擺設。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劉志,就就像是在釋放壓力,洩憤一樣,一下子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玩弄女性的身上。他開始大規模的擴充自己的後宮,據資料顯示,劉志的後宮有“佳麗”五六千人之多。即便是他一天換一個的,也要十三四年的時間。所以劉志與這些後宮“佳麗”之間,也根本談不上什麼感情,只是在單純的玩弄。劉志不但自己玩弄女性,有一次,他集合了數千妃嬪,讓她們全部脫光了衣服,召集寵臣們一起玩弄。這真是本著一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情了。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劉志不但沉於女色,還總是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他喜好音樂,善於撫琴吹笙。一個皇帝喜好一點藝術,陶冶一下情操本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因此而荒娛政事,那就是大大的不好了。另外,劉志還崇信佛、道兩教,有一點信仰其實也沒什麼,但是他在皇宮中興建廟宇大肆祭祀,就又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了。

總之,漢桓帝就是個貪玩好色的荒淫皇帝。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劉志的這種荒淫勢必導致國家整體上出現扭曲的價值觀,進而內憂外患不斷。縱觀漢桓帝親政之後的史書,各路蠻夷侵擾不斷,盜賊縱橫,此起彼伏,可謂民不聊生。不管是為了平定這些動亂,還是因為揮霍無度而導致的國庫空虛的問題,漢桓帝開始對百姓加徵賦稅,進而又剋扣了朝廷大臣的俸祿,甚至出現了皇帝向侯國宗室借貸的現象。不過,這樣依然滿足不了皇帝的需要。漢桓帝又做起了倒賣官爵的買賣,這算是正式開啟了東漢“賣官鬻爵”的歷史。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漢桓帝的荒淫,還是“賣官鬻爵”,宦官都無可避免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漢桓帝的登基是得到過宦官的支持的,而他除掉梁冀得以親政又更是在宦官的協助之下。所以,他意識到了宦官的重要性,對宦官勢力也產生了相應的依賴性。

我們在之前講到過,協助漢桓帝除掉梁冀的有五名宦官。他們分別是:單超,河南人;徐璜,下邳良城人;具瑗,魏郡元城人;左悺,河南平陰人;唐衡,潁川郾人。在漢桓帝登基之初他們不過是擔任中常侍和小黃門的職務。在除掉梁冀之後,他們自然要被“同日封侯”,分別是:單超新豐侯,食邑二萬戶;徐璜武原侯,食邑一萬五千戶,具瑗東武陽侯,食邑一萬五千戶;左悺上蔡侯,食邑一萬三千戶;唐衡汝陽侯,食邑一萬三千戶

。世人謂之“五侯”。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五侯上位之後,開始還相安無事。但是在第二年單超去世之後,情況發生變化。

單超是在車騎將軍的身份內病故的,其葬禮也是超級別的規格。史書記載,漢桓帝派遣使者親自督辦單超的葬禮,賜給他東園秘器,也就是棺材,以及棺中玉具,也就是陪葬的各種玉器,並加贈侯將軍印綬。在葬禮當天又派遣侍御史及五營騎士,進行護喪,由將作大匠親自監督冢塋的修建。

可以說是非常的隆重的一場葬禮。這是給在世的宦官們找足了面子的。可能也是漢桓帝的這種重視,讓宦官們產生了對於權欲的膨脹心理。

史書記載,在這之後“四侯轉橫”,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左迴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墯。

就是說,左悺有迴天的能力,具瑗獨行無所畏懼,徐璜乃是京中臥虎一般,唐衡可以任意而為。這是對四侯權勢的一個具像的形容。在滿足私慾方面,他們競起第宅,樓觀壯麗,又娶良人美女為妻,收養異姓或買蒼頭為其子嗣。就連他們的僕人隨從都要乘坐牛車跟隨左右。在鞏固權力方面,他們的親屬盡皆擔任封疆大吏。單超的弟弟單安為河東太守,單匡為濟陰太守,徐璜的弟弟徐盛為河內太守,左悺的弟弟左敏為陳留太守,具瑗的兄長具恭為沛相,所在皆為蠹害。“蠹害”就是禍害的意思。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他們具體禍害百姓的事件,在《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有一件比較突出的事情。就是徐璜哥哥的兒子徐宣,被任命為下邳縣令的時候,看上了故汝南太守下邳人李皓的女兒,想要娶為妻子,但是卻遭到李皓的拒絕。於是等徐宣上任的時候,就率領吏卒來到李皓的家,將李皓的女兒搶了回來,戲弄調戲一番後將其射殺,埋在“寺內”。

當時下邳縣屬於東海國,結果這件事被人告到了東海相汝南人黃浮的衙門裡。黃浮非常的生氣,當即派人將徐宣一家全部抓了回來拷問。有人勸他不要因此事得罪徐璜,可是黃浮說道:“徐宣國賊,今日殺之,明日坐死,足以瞑目矣。”即將徐宣棄市斬首,並暴屍於市曹,昭示百姓。史書記載,這件事產生了“郡中震慄”的後果,想來是非常轟動的一件事。

徐璜知道後自然不肯干休,就去向漢桓帝申訴。漢桓帝聽後大怒,將黃浮判了個“髡鉗(kūn qián),輸作右校”的罪名。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這件事很明顯是漢桓帝在偏袒宦官,愈加導致了“五侯宗族賓客虐遍天下”的後果,這種後果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才導致了“民不堪命,起為寇賊”的混亂情況,也直接激起了世族士大夫階層的不滿,最終爆發了影響深遠的黨錮之禍。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那麼,東漢末年曆史上尤為著名的黨錮之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他的發生發展又是怎樣的狀態呢?請看下一篇。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月日。

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及平衡砝碼士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