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九)外传之《宦者列传》(六)宦官专权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通过我们近段时间对《宦者列传》的这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东汉王朝其实是陷入到一个权力轮回的死循环中。也就是由于皇帝过早的去世,继承人年纪太小,于是就由太后家外戚势力专权,等皇帝长大后想要亲政,却遭受到外戚势力的阻挠,甚至是威胁到了皇帝自身的生命。于是皇帝依靠身边最近的宦官势力,发动流血政变进行夺权,以达到其亲政掌权的目的。可是皇帝掌权后,又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去世,又留下一个年纪小的继承人,于是在小皇帝即位后,新的太后家外戚势力又再次掌权专政。等长大后的皇帝想要亲政,又遭到外戚势力的阻止,皇帝迫不得已又借助宦官势力发动政变夺回权力。这样的一个交替的过程,几乎是被无休止的循环播放。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死结。似乎当时的人也找不到破解这一死结的方法。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其实,想要破解这一死结,并非不可能。从我们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次皇帝依靠流血政变抢夺回亲政权力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政治清明时期,甚至会出现像“永元之隆”这样的盛世。

汉顺帝时期虽然出现了国力衰败的迹象,但是整体实力仍在,并非完全的不可逆转。

问题的关键在于皇帝是否具备平衡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东汉政府朝廷中的第三方势力,也就是世家士大夫势力,或称士族势力。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在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王朝里,由于国土面积非常之大,皇室一家难以依靠自身的掌控来维持统治,于是就需要将这个国家分散成许多小的封国或者叫做郡县,并在这些封国或者郡县里培植起拥护自己的家族势力。这些被培植起来的家族势力,无论是先秦时期封国中的诸侯,还是汉朝初年出现的宗室封国,以及郡县制度里的世家士族,都可以被笼统的称之为“地主”。

国家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皇帝之下就是王侯将相,之后层层递减,一直到乡亭吏员,都是这个地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主的主要成分有:宗室,皇帝的家族势力;外戚,皇后或者太后、后妃的家族势力;宦官,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所产生的家族势力;士族,各个地方的世宦家族势力。

为了维系这些地主的世袭统治,国家又建立了官吏的选拔审查制度,也就是察举制度。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所谓察举制度,简单的讲就是国家设立专门的官员,或者是诏令在朝及地方官员,考察其职权范围内是否有可以为官的人,并上报给朝廷担任相应的官职。考察的范围以科目不同,主要有:“举孝廉”,就是有孝行又廉洁奉公的人,为郡举,启用后多为郎官;“举茂才”,就是有一定官职经验的人,被举者多为州府郡县里的下级官吏,为州举,启用后多为县长、县令;“举明经”,就是通晓经学,早期主要是先秦典籍,“独尊儒术”后就以儒家经典为主,由于有着这种学识基础的限制,被举荐者自然都是世家士族或者是其门生弟子。另外还有精通国家法律的“举明法”,精通方术的“举明阴阳灾异”,公正无私的“举贤良方正”,敢说话的“举直言极谏”,还有鼓励孝敬长兄和农耕的“举孝弟力田

”,还有武科的“举勇猛兵法”等等。

不过,不管是举哪一种,被举荐者都肯定是与举荐官员有着一定牵连的人,在出任官职之后大多会成为举荐官员的嫡系亲信或者羽翼。最终,形成了一个官官相护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是维护地主世袭延续的基础所在。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地主与地主之间并不是相安无事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种种因为利益而产生的矛盾的。皇帝如果想要维系自己的统治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平衡各个地主之间由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矛盾,以保证不会有威胁自身统治地位的家族势力出现。

在东汉国家统治机器的体系里,由于有西汉王朝宗室分封失败的前车之鉴,所以就摒弃了皇帝家族,也就是宗室势力的发展。所以在整个东汉王朝,宗室的力量始终停留在一个被动的层次上,受到合理的制约。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但是,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另外三方势力成为主导国家的强势力量。又由于我们之前讲到的,总是出现皇帝年纪偏小的情况发生,就导致了外戚与宦官这两方势力的相继专权,而使得第三种势力,也就是士族势力成为了平衡外戚与宦官相继专权的砝码。

从东汉中后期的历史上,我们会发现,每当外戚与士族合作的时候,宦官势力就会陨殁;而当宦官与士族合作的时候外戚势力就会失效,比如拥立汉顺帝刘保登基的过程就是一个宦官与士族合作的过程。当然也有宦官与外戚合作击败士族势力的情况,比如汉桓帝登基的过程就是由宦官的代表曹腾与外戚势力的代表梁冀共同协作,并击败士族势力的代表李固杜乔等人的结果。

总之,外戚、宦官、士族,这三方势力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死结。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要想突破这一死结,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难,主要就是不能出现统治者皇帝年龄偏小,不能驾驭权臣的问题。但是,在以“家天下”为基本的封建体制社会中,这却是难以改变的现实,是其体制本身存在的最大弊端。也是造成了后世历朝历代不断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断出现“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

当一个王朝长久的面对这种情况却无法改变的时候,其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而将东汉王朝推向黄昏的正是汉桓帝刘志。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汉桓帝刘志,本初元年(即公元146年)登基即位,到延熹二年(即公元159年)依靠宦官政变亲政,到永康元年(公元168年)去世,前后共在位二十二年,但是却一直处在梁氏家族的权臣阴影之下,实际亲政只有不到九年的时间。

在这九年里,汉桓帝没有像我们之前所讲到过的,那些通过政变夺权的皇帝们那样,开启自己作为一代明君的政治巅峰。而是像一个权力暴发户一样,开始了自己纵情声乐,荒淫无度的享乐人生。这可能是他受到梁氏家族长久的压抑之后的发泄心理所致。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刘志有三任皇后,第一任是梁太后和梁冀的妹妹梁女莹,估计年龄会比刘志大许多。刘志正是在她去世之后,发动政变除掉的梁冀。可见刘志对其是惧怕的,而非有爱。第二任是梁冀所谓的女儿“梁”猛女,实际上却是邓香之女。这对于刘志来说无论如何都是有被欺骗的影子,无论欺骗他的是梁冀还是猛女本身,都无可辩驳。刘志给猛女改姓“薄”的举动就是他对这件事非常在意的最好的证据。虽然最后恢复了猛女的邓姓,并立她为皇后,却依然无法改变他在心底里对这些记忆的嫌弃。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也正是这种嫌弃的思想,使得刘志在亲政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妃子们的身上,日渐疏远了邓猛女。而邓猛女又不能够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的去干预刘志的私生活,终于惹怒了刘志。或许是某些争吵的契机下,让刘志在邓猛女的身上看到了已近覆灭的梁氏家族的影子吧!刘志一道诏书将邓猛女废为庶人,送入暴室,直至死去。所谓“暴室”是取曝晒之意,本是宫廷里用于晾晒染布的地方,属于掖庭令管辖。汉代时宫中妇女有病或皇后、贵人有罪的,多幽禁于此室,因此亦称暴室狱。

邓猛女被废之后,汉桓帝刘志又立贵人窦妙为皇后,就是刘志的第三任皇后。不过这对于刘志来说就是一个做给天下人看的摆设。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刘志,就就像是在释放压力,泄愤一样,一下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玩弄女性的身上。他开始大规模的扩充自己的后宫,据资料显示,刘志的后宫有“佳丽”五六千人之多。即便是他一天换一个的,也要十三四年的时间。所以刘志与这些后宫“佳丽”之间,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只是在单纯的玩弄。刘志不但自己玩弄女性,有一次,他集合了数千妃嫔,让她们全部脱光了衣服,召集宠臣们一起玩弄。这真是本着一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情了。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刘志不但沉于女色,还总是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他喜好音乐,善于抚琴吹笙。一个皇帝喜好一点艺术,陶冶一下情操本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因此而荒娱政事,那就是大大的不好了。另外,刘志还崇信佛、道两教,有一点信仰其实也没什么,但是他在皇宫中兴建庙宇大肆祭祀,就又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了。

总之,汉桓帝就是个贪玩好色的荒淫皇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志的这种荒淫势必导致国家整体上出现扭曲的价值观,进而内忧外患不断。纵观汉桓帝亲政之后的史书,各路蛮夷侵扰不断,盗贼纵横,此起彼伏,可谓民不聊生。不管是为了平定这些动乱,还是因为挥霍无度而导致的国库空虚的问题,汉桓帝开始对百姓加征赋税,进而又克扣了朝廷大臣的俸禄,甚至出现了皇帝向侯国宗室借贷的现象。不过,这样依然满足不了皇帝的需要。汉桓帝又做起了倒卖官爵的买卖,这算是正式开启了东汉“卖官鬻爵”的历史。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汉桓帝的荒淫,还是“卖官鬻爵”,宦官都无可避免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汉桓帝的登基是得到过宦官的支持的,而他除掉梁冀得以亲政又更是在宦官的协助之下。所以,他意识到了宦官的重要性,对宦官势力也产生了相应的依赖性。

我们在之前讲到过,协助汉桓帝除掉梁冀的有五名宦官。他们分别是:单超,河南人;徐璜,下邳良城人;具瑗,魏郡元城人;左悺,河南平阴人;唐衡,颍川郾人。在汉桓帝登基之初他们不过是担任中常侍和小黄门的职务。在除掉梁冀之后,他们自然要被“同日封侯”,分别是:单超新丰侯,食邑二万户;徐璜武原侯,食邑一万五千户,具瑗东武阳侯,食邑一万五千户;左悺上蔡侯,食邑一万三千户;唐衡汝阳侯,食邑一万三千户

。世人谓之“五侯”。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五侯上位之后,开始还相安无事。但是在第二年单超去世之后,情况发生变化。

单超是在车骑将军的身份内病故的,其葬礼也是超级别的规格。史书记载,汉桓帝派遣使者亲自督办单超的葬礼,赐给他东园秘器,也就是棺材,以及棺中玉具,也就是陪葬的各种玉器,并加赠侯将军印绶。在葬礼当天又派遣侍御史及五营骑士,进行护丧,由将作大匠亲自监督冢茔的修建。

可以说是非常的隆重的一场葬礼。这是给在世的宦官们找足了面子的。可能也是汉桓帝的这种重视,让宦官们产生了对于权欲的膨胀心理。

史书记载,在这之后“四侯转横”,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

就是说,左悺有回天的能力,具瑗独行无所畏惧,徐璜乃是京中卧虎一般,唐衡可以任意而为。这是对四侯权势的一个具像的形容。在满足私欲方面,他们竞起第宅,楼观壮丽,又娶良人美女为妻,收养异姓或买苍头为其子嗣。就连他们的仆人随从都要乘坐牛车跟随左右。在巩固权力方面,他们的亲属尽皆担任封疆大吏。单超的弟弟单安为河东太守,单匡为济阴太守,徐璜的弟弟徐盛为河内太守,左悺的弟弟左敏为陈留太守,具瑗的兄长具恭为沛相,所在皆为蠹害。“蠹害”就是祸害的意思。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他们具体祸害百姓的事件,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有一件比较突出的事情。就是徐璜哥哥的儿子徐宣,被任命为下邳县令的时候,看上了故汝南太守下邳人李皓的女儿,想要娶为妻子,但是却遭到李皓的拒绝。于是等徐宣上任的时候,就率领吏卒来到李皓的家,将李皓的女儿抢了回来,戏弄调戏一番后将其射杀,埋在“寺内”。

当时下邳县属于东海国,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到了东海相汝南人黄浮的衙门里。黄浮非常的生气,当即派人将徐宣一家全部抓了回来拷问。有人劝他不要因此事得罪徐璜,可是黄浮说道:“徐宣国贼,今日杀之,明日坐死,足以瞑目矣。”即将徐宣弃市斩首,并暴尸于市曹,昭示百姓。史书记载,这件事产生了“郡中震栗”的后果,想来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

徐璜知道后自然不肯干休,就去向汉桓帝申诉。汉桓帝听后大怒,将黄浮判了个“髡钳(kūn qián),输作右校”的罪名。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这件事很明显是汉桓帝在偏袒宦官,愈加导致了“五侯宗族宾客虐遍天下”的后果,这种后果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才导致了“民不堪命,起为寇贼”的混乱情况,也直接激起了世族士大夫阶层的不满,最终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党锢之祸。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那么,东汉末年历史上尤为著名的党锢之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他的发生发展又是怎样的状态呢?请看下一篇。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月日。

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及平衡砝码士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