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儒、道、釋:中華文化三大精神殿堂

儒、道、釋:中華文化三大精神殿堂

儒家精神:現實性、社會責任感、為人處世;

《論語·微子》中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儒家思想重在現實性,它關心社會中的人,關心現實社會。

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儒家講為人處世的德行,做人要努力做到“仁義禮智信”。講社會等級秩序,尊敬長輩、兄友弟恭。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際交往中要行“忠恕”之道。

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隱逸山水田園間,“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頗有道家風範,而也寫下過“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他輾轉做過幾次官,都因官場不順而無奈歸田園。

其實很多隱士,如果幸遇太平之世,官場較為清明,也會出來做官,做出一番事業,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己的志向。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倫理道德的規範,有禮有節地待人接物。懷有積極入世的熱情,去投身自己的事業。儒家精神,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儒、道、釋:中華文化三大精神殿堂

道家精神:順其自然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起義、天下大亂,國力衰微,民生凋敝。西漢統治者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千瘡百孔的社會,出現了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時候,這病好得差不多了,開始“獨尊儒術”,把改造後的儒學作為治國思想,完善禮制,建立太學。

人在社會中,要受社會規範的約束,有積極獻身事業的熱情。但要是每天都那麼拘謹,會過得很累。當在社會中遭遇不順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藥店逛逛,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

道家講“自然”,講“道”,都超離了塵世,比儒家的眼光、氣魄更大。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的眼光擴展到天地之間,將人間社會放到天地這個大系統中。

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於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正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儒、道、釋:中華文化三大精神殿堂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在東漢末年開始興盛,符合了亂世中百姓的心理。後來幾度鼎盛,發展至今,早已與中國文化相融,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儒道幾乎是互補的,佛家則是不論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

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個人的選擇。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佛家思想經過在中國兩千年的生根發芽,早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比如“三界”、“輪迴轉世”、“因果報應”、“色空”等思想觀念,即使不信佛的人,也對這些耳熟能詳,脫口而出,合理接受,併為自己所用。虔誠的信佛之人,則會在佛家思想裡得到心靈的寄託。

儒道釋三家是中華文化的三大精神殿堂,前人闡發的偉大思想為我們搭建了精神的庇護所,可供我們在不同的時候、為適應不同的需要而隨時出入,用不同的精神思想調節自我,活得更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