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讀經典活用經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應用很廣泛的方子)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讀經典活用經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應用很廣泛的方子)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原文如下: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方義: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洩虛熱。

類方鑑別

瀉心湯是由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組成,故又名三黃瀉心湯。方中以大黃之苦寒瀉熱通便,瀉下焦之火;黃連之苦寒瀉火堅陰,瀉中焦之火;黃芩之苦寒,清熱除煩,瀉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陽腑中之熱。三藥配伍,最善清瀉三焦之火熱,以治療各種火熱證。本方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盡相同。在《傷寒論》中是以“麻沸湯” 漬之,以清瀉中焦無形之邪熱,薄其苦瀉之味,而防直下敗胃之弊,治療熱在氣分,中焦氣機閉塞、升降失常的“火氣痞”。在《金匱要略》中,則以水煎頓服,清瀉血中焦之邪熱,薄其味厚而直瀉血分之火熱,以治療血中熱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可見,方藥雖同,煎服方法不同,效用各異。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與梔子豉湯證都屬火鬱之證,但是梔子豉湯證是火熱鬱於胸膈,臨床以心煩為主;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是火熱鬱於中焦,臨床則以心下痞滿為主。另外,本方與後世溫膽湯(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60g,陳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鬱痰擾諸證除)合用又稱三黃溫膽湯,治療因痰熱引起的多種病證。

讀經典活用經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應用很廣泛的方子)

名家各論

1.《古方選注》: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於陰而為痞,按之虛者,非有形之痞,獨用苦寒,便可洩卻。如大黃瀉營分之熱,黃連洩氣分之熱,且大黃有攻堅破結之能,其洩痞之功即寓於瀉熱之內,故以大黃名其湯。以麻沸湯漬其須臾,去滓,取其氣,不取其味,治虛痞不傷正氣也。

《傷寒論集註》: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淬,分溫再服。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洩虛熱。尤氏《潛居錄》曰:成氏所謂虛熱者,對燥屎言也。蓋熱邪與糟粕相結為實熱,不與糟粕相結為虛熱。本方用二黃而不用枳、樸等,蓋以洩熱,非以蕩實也。

2.《絳雪園古方選注》: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於陰而為痞,按之虛者,非有形之痞,獨用苦寒,便可洩卻。如大黃瀉營分之熱,黃連洩氣分之熱,且大黃有攻堅破結之能,其洩痞之功即寓於瀉熱之內,故以大黃名其湯。以麻沸湯漬其須臾,去宰,取其氣,不取其味,治虛痞不傷正氣也。


喻嘉言:仲景言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正瀉脾胃之溼熱,非瀉心也(《尚論篇》)。

3.汪苓友:麻沸湯者,熟湯也。湯將熟時,其沸泡如麻,以故云麻。痞病者,邪熱聚於心下,不比結胸之大實大堅,故用沸湯,漬絞大黃黃連之汁,溫服。取其氣味皆薄,則性緩戀膈,能瀉心下痞熱之氣,此為邪熱稍輕之證,大抵非虛熱也(《傷寒淪辨證廣注》)。

4.劉渡舟: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療火熱邪氣痞結於心下而致火熱痞的一張名方。仲景原文僅二十餘字,就把火熱痞的病機、病位、病性、主要脈證、治則與方藥概括無疑。但是,臨床辨證時,僅僅據此還是很不夠的,往往需要參考一些其他症狀,如火熱邪氣上擾,多見心煩,或衄血、吐血、咳血等;火熱邪氣迫於小腸則小便黃赤;火熱痞塞心下,影響胃腸氣機不利,可見大便秘結或大便不爽。此外,舌質紅絳,苔黃等也常可見到。本方對於火熱邪氣引起的出血治療效果很好,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治療血病的第一張方子就是此方。但是,唐容川使用的是煎煮方法,與《傷寒論》的沸水泡漬法不同。這種方法主要目的是取藥物寒涼之氣以清中焦無形之邪熱,而不取其苦洩之味以防直走腸胃。唐容川用煎煮法是從《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而來。瀉心湯的藥物組成及劑量與大黃黃連瀉心湯都一樣,但仲景用煎煮方法,要求頓服,來治療心氣不足所致的吐血、衄血,目的在於取其味厚力大而清洩血分之熱。所以,雖然組成的藥物相同,但煎服法不同,則其效應也各不相同(《經方臨證指南》)。

讀經典活用經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應用很廣泛的方子)

方證

1.上部出血,量多色鮮紅。

2.心煩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軟者。

3.舌紅赤,甚或起刺,苔黃膩,寸脈浮者。

現代臨床應用

1.頭面部疾病如麥粒腫、鞏膜炎、沙眼、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外耳道癤、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鼻癤、鼻出血、口角炎、複發性口腔潰瘍、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口周單純皰疹、小兒急性口瘡、牙周炎、急性智齒冠周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等見有充血明顯者。

2. 以咯血、吐血為主證的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急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3.皮膚科和外科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尋常性痤瘡、蜂窩組織炎、膿皰瘡、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溼疹、多型紅斑、面部皰疹、痔瘡、肛裂、指骨骨髓炎、指部化膿性感染、甲溝炎、丹毒、急性乳腺炎、燒傷、凍瘡等。

4.其他如精神分裂症、焦慮證、妄想型精神病、更年期綜合徵、癲癇、癔病、糖尿病、三叉神經痛、腦中風、腦動脈硬化證、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室性心律紊亂、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卟啉病等也可運用本方。

讀經典活用經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應用很廣泛的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