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得了癌症,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幸。

孩子得癌症,就至少是七個人的不幸。

今天北京青年報就報道了這麼一件事:不滿 3 歲的女孩王鳳雅,因一種眼部癌症「視網膜母細胞瘤」去世。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消息一出,引發了近千萬網友關注,目前相關微博的轉發量已近 10 萬。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目前事件相關信息還不足,我們無法得出一些結論和判斷。

但關於奪走孩子生命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可能是幫助我們看清結局的關鍵之一。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什麼病?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95% 的患者年齡低於 5 歲,通常由基因突變所致。

得了這個病的孩子,最常表現為「白瞳」(如下圖,正常的眼睛拍照時會出現紅色,而不是白色),還可有斜視等其他表現。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視網膜母細胞瘤分為多種類型,其中相當危險的一種是三側性視網膜母細胞瘤。

這種情況即使採用化療和放療等積極治療,幾乎仍是普遍致命的,它是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在診斷後最初 5 年內死亡的主要原因。

視網膜母細胞瘤會遺傳嗎?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大約 60% 的患者為單眼非遺傳型,40% 的患者是由患病或攜帶患病基因的父母遺傳導致,或者正常父母的生殖細胞突變所致。

有家族史的兒童患病風險會增加,出生後應儘快定期檢查。

這種基因異常也會增加發生第二種原發性腫瘤的風險,需要終生密切觀察。

視網膜母細胞瘤常見嗎?

整體來說少見,目前權威的統計數據來自美國,美國 15 歲以下兒童中 RB 的年發病率為 4.1 / 100 萬。

該病的中位診斷年齡為 2 歲,大約 95% 的病例在 5 歲以下被診斷出來,而男孩和女孩的發病率相近。

需要做什麼檢查?

需要在全麻下進行眼部檢查,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基本能確診。

其他輔助檢查還包括眼超聲檢查、MRI 等。

標準的治療方法包括:眼球剜除術、外照射放療、放射性敷貼(碘 - 125 近距離治療)、冷凍療法、激光消融和化療,需要根據病情選擇。

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治療後最初 1 年內,至少每 3 個月進行一次眼科隨訪。

如果隨訪期間患者病情穩定,可逐漸減少至每 4 個月一次,隨後每 6 個月一次,再然後每年檢查一次。

長期倖存者還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篩查和影像學檢查,密切觀察是否發生第二種惡性腫瘤。

怎樣預防視網膜母細胞瘤?

需要預防的人,主要是有患病風險增高的兒童,比如有家族史的嬰幼兒。

這樣的孩子,出生後應儘快進行眼科評估,隨後每 3~4 個月進行一次篩查,直到 3~4 歲,此後每 6 個月篩查一次,直到 5~6 歲。

女童王鳳雅去世,奪走她生命的到底是什麼病?

目前我國缺乏相關統計數據,在美國,患兒的總體 5 年生存率為 94%(診斷後 5 年無復發的患兒視為治癒)。

大部分報道顯示,血行轉移的患者的 1 年至 18 個月生存率為約 50%。

腫瘤轉移的患者一般在確診後 1 年內發現,結局往往不太好。

前面提到的三側性母細胞瘤患兒是一類典型,已發表報道的一項 meta 分析表明,三側性母細胞瘤診斷後的中位生存期僅有 9 個月。

如果有下列情況,患兒的生存情況較差:

  • 診斷延遲超過 6 個月;
  • 眼內手術史,這可能無意中導致眼內腫瘤種植、甚至眼外播散;
  • 白內障;
  • 使用外照射,這可能導致發生第二惡性腫瘤;
  • 腫瘤已侵犯脈絡膜、視神經或眼眶,腫瘤轉移風險會增加。

對於進行眼球剜除術的患者,有研究顯示眼眶腫瘤複發率為 4.2%,97% 是在術後 1 年內診斷的。

所以,患者治療後必須在術後 2 年內密切監測,及時發現有無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