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古代,員外是什麼樣的官?有哪些權利?

花生油384


員外,通俗的說就是編外的官員。員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躍.卻是在唐代前期(從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建立後,形成了以職事官為主體的嚴密的官制體系。職事官的基本特徵是“職有常守”、“位有常員”。因此,這些職事官又被稱為“正員官”、“正員”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還存在這樣一些特殊的職事官:他們雖有職事官之名,卻不在該官職的編制員額之內。這些“超編”的職事官,就是“編外職事官”或“編外官”,即員外。這些員外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加以瞭解:

一是員外官在形式上的分類。員外官在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不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和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這兩類員外官中,帶“同正(員)”者,經濟待遇更優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沒有明顯區別。

二是員外官的物質待遇。第一,員外官享有俸祿,其物質待遇參照其正員官的標準,但低於其正員官;員外官都沒有職分田。第二,員外官中,“員外同正”者優厚於不帶“同正”者。第三,員外官物質待遇的來源主要是依靠俸祿。京員外官的俸祿,由國家單獨供給。州縣員外官的俸祿,在天寶以前,與正員官一同依賴他們所在官署。

三是員外官職的部門分佈。員外官職在各部門的分佈,雖然廣泛,但有限制。主要分佈在以下部門和職位:第一,中央各寺、監、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第二,諸衛、軍、折衝府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員外官在這些領域中有廣泛的分佈。第三,東宮和王府的一些職位。第四,州縣僚佐職位,如別駕、司馬、長史、諸曹參軍等。

四是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有別於正員官制,他們通常是各種具有特殊身份、不便於為正員官隊伍吸收的人。如皇親、名列要籍的人員、立過軍功的邊防軍官等。

五是員外官在實質上的分類。從員外官制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員外官並不是一個性質單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體,不能簡單地視為正員官的對應者和輔助者。在員外官中,存在著性質上徑渭分明的四種類型:事務型、獎賞型、安撫型和貶逐型。


與書居


在明清的小說還有元曲裡面經常會出現員外,比如黃員外,或者李員外,那員外到底是什麼呢?員外的全稱叫員外郎,我們來看看明清官制裡面,這個員外郎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員呢?

我們知道,六部分別是吏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戶部,我們就以吏部為例來說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書,從一品,尚書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兩位,從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員外郎了,從五品。員外就是正員之外的官員,最早出現於魏晉的員外散騎常侍,散騎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顧問,皇帝外出的時候騎馬跟從,所以叫散騎常侍。

後來因為需要加增加了員額,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後來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就跟散騎常侍來輪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騎常侍。員外郎最開始出現於隋文帝時期,當時在尚書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個員外郎,做為各司郎中的副手。

雖然員外郎叫員外,但其實已是定員。我們知道科舉制度之後,讀書人要入仕就得經過科舉,考取功名,後面也出現了一些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通過捐官成為員外郎,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雍正王朝》裡面的李衛。

他也是沒有參加科舉考慮,而是捐了一個員外郎,後來就任兵部員外郎,再之後就成為了戶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當然李衛這樣的例子也是比較少見的。

更多的情況就是捐了個員外郎,並沒有真正的去擔任,只是相當於捐了個功名,所以這樣的人被叫做王員外之類的,但其實,員外這個詞最後變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詞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員外郎,只是大家都這樣稱呼,當然這種稱呼現在也沒有了。


歷史簡單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種問題回答起來很沒意思,因為太專業了,大部分人聽不懂。

薩沙就儘量說的通俗一些。

員外就是員外郎,是一個古代的官職。

早在東漢的三國時期,就出現了員外散騎常侍,簡稱員外。

由此,一直到清朝都是有這個官職的。

不過,不同朝代,員外是不同的。

晉朝的員外散騎侍郎,是皇帝的侍從官,地位不高。

隋朝時代,員外升官了,變為尚書省二十四司內各司的副司長,第二把手。

隨後的唐宋元明清,員外大體就是副司長的職位。

明代,員外開始細分。

當時六部是主要的國家政策執行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

六部的每一部 分為4個屬部,每屬部設員外郎1人,也就是一共24人。

明朝中後期有所增加,但大體是42人。

到了清代,員外製度卻有所變化。

明代的員外是執行官員,是有一定實權的。然而,清代的員外為從5品,並不算低,卻多為閒職,在朝廷或地方輔助部門做做辦公室而已。

大家看過紅樓夢,就會記得,賈政最初就是員外郎,皇上還命令他入部學習。

其實,等於皇上賞賜了賈政1個從5品的官職,但知道他沒有做官的能力,讓他做員外這種閒職。

由於員外的官職不低,又不用做事,所以稱為買官的大熱門。

但從5品官員的價碼並不低,很多時候高達8000兩。

所以,能夠買得起員外官職的,都是地方的大富豪、大地主。

於是,員外逐步成為民間一種對有錢人的尊稱。

其實,購買員外官職的風氣,早在明代就有了。

水滸是明代作者寫的說,裡面其實主要是明代的社會。

大家注意,晁蓋、盧俊義都是員外,但他們顯然都沒有官職,只是地方的有錢人罷了。


薩沙


  

  中國的許多稱呼都非常有意思。一些原本高高在上,凡人不可用的稱呼,在朝代更迭之後,漸漸落下凡塵,走入尋常百姓家。

  比如“員外”一詞,在唐朝就是百姓高不可攀的稱呼。所謂“員外”乃“員外郎”的簡稱。

  在唐朝,尚書省總覽全國政務,尚書省之下設立二十四個司,每個司正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

  唐朝的員外郎一般是從五品官銜。別看只是從五品,唐朝的宰相才是三品官哦,宰相也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嘛。

  宋元時期依然還有員外郎這個職務,明朝時期就取消了。正因為取消了,“員外郎”“員外”這個稱呼也就從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走入尋常百姓家。一些有錢人也自稱為某員外。

  在明清古典小說中,張員外,李員外一大堆。他們本身不一定是官身,也許只是鄉間財主,只要有錢有地,就可以自稱某員外。

  類似的稱呼在古代很多。比如“相公”一詞。在唐宋時期,一般人絕不能夠叫相公。只有當朝宰相,才有資格稱“相公”。相,是輔佐之意;公,是對他人的尊稱。

  在唐宋史料中,能被稱為“相公”,都是當朝宰輔。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宰相被廢除了,即便是那些上書房大學士,內閣大學士等等,人們也不叫相公,改叫相爺了。

  相公遂走入民間,成為女子對丈夫的尊稱。

  “太太”也是如此。在宋明時期,唯有三品以上高官的夫人才能叫太太。像《紅樓夢》中,王夫人乃是榮國府的當家人,家中有封爵在身,丈夫又是朝廷官員,才能被人尊稱一聲“太太”。

  到了民國,隨便是誰都可以叫“太太”了。


葉之秋


“員外”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常有這個詞的出現,這是一個官職,但似乎又不需要上班,因為加了一個“外”字,就成了官員編制以外的一種虛職。實際上最初的員外並不是這樣的。

員外在秦漢甚至之前並不存在,直到曹魏末期才出現了這樣一個官職,本來當時只有散騎常侍,後來在官員正額之外又加上了員外散騎常侍,可有可無,作為散騎常侍的補充,也是其副職。到了晉朝,員外郎就專門指員外散騎常侍,不過後來很多別的官職也有了員外郎。

隋唐時期員外郎的名額更多,隋唐時期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下還有二十四司,隋文帝就在每個司中都設置了員外郎一職,郎中和員外郎構成了各司的正副長官。

以唐朝為例,各司郎中是從五品上(唐高祖時期:吏部郎中正四品上,各司郎中正五品上);各司員外郎是從六品上(唐高祖時期:吏部員外郎正六品上,諸司員外郎正六品下)。郎中和員外郎之下的屬官還有主事、令史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員外郎官職雖然不是特別大,但是權力也並不小,是各司的副長官。唐朝初期,吏部掌管文官的考試、任免和調動等事物,吏部的考功員外郎還一度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不過後來唐玄宗覺得這個官職太小,於是讓正四品上的禮部侍郎來主持科舉考試。以顯示對科舉考試的重視,從此科舉考試有禮部來主持。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在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後的764年做過短暫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不久就辭職。而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曾做過員外郎,唐順宗時期有過一個短暫的“永貞革新”,目的就是改革內政,打擊宦官勢力以及削藩,其核心成員正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因此他們又被稱為“二王劉柳”,當時劉禹錫與王叔文關係比較好,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不過這場改革卻阻力重重,連支持改革的唐順宗也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唐憲宗李純繼位後,劉禹錫和柳宗元都被貶,柳宗元還為劉禹錫寫過一首詩叫做《三贈劉員外》。

唐朝之後的朝代,員外郎仍舊是六部各司的副長官,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卻又衍生出另一種員外郎,並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也就是真正的員外郎官職反而不怎麼設置了,而只是虛職的員外郎大行其道。

賣官一事古已有之,並不是什麼大新聞,漢朝、唐朝都有過朝廷賣官的舉動。明清時期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時期很多鄉紳、地主家裡比較富裕,就想讓自己的身份看起來高貴一些,於是就捐出一些錢來買官,朝廷通常就讓這部分人做員外郎,即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員外。

這個時候的“員外”只能算是一個掛名的閒職,有的需要上班,有的乾脆不用上班,但是身份畢竟比從前強,也算是半個官場的人,所以,這個時期很多的有錢人都搖身一變成為員外,社會地位瞬間提升了一個檔次。


尚宮女史


員外又稱員外郎,古代指正額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說的“編制外”。

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員外這一稱呼所指的對象是不同的。

唐朝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在官名上加員外。如散騎侍郎為員外郎,“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散從”,好象是皇帝顧問,還是個比較高貴的官兒。

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副職。

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唐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列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職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後來賣官帽子,賣出去上千個正員之外的“員外郎”,員外郎就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富人的俗稱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滸傳》:她“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有錢人互相見面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

明朝以後,員外郎就成為一種虛職或閒職,不再與科舉有關,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造成了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清代六部中下設不同職能的清吏司,各司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從五品。

到了現代社會,員外這一稱呼退出歷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跡,而又說不清。如顧問、調研員、文史館員、參事之類閒職。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我們常在明清白話小說中看到員外這個稱呼,其含義是當地鄉紳、大戶或者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官員,類似於今天的離退休幹部。譬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有《莽兒郎驚散新鶯燕 扶梅香認合玉蟾蜍》一篇,文中這樣寫道:“ 話說杭州府有一個秀才,姓鳳名來儀,字梧賓,少年高才。只因父母雙亡,家貧未娶。有個母舅金三員外,看得他是個不凡之器,是件照管賙濟他。”文中這個“金三員外”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員外。

員外之稱源於員外郎,員外郎是中國古代的官員職務,在隋唐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非常常見。當時中央政府設兵、吏、禮、工、戶、刑等六部處理政務,部中設司,司官以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為主。其中郎中相當於今天的司長,員外郎是副司長,主事類似於處長。長篇小說《紅樓夢》中榮國府主人賈代善臨終時,皇帝讓其長子賈赦襲了世職,次長賈政賜了工部主事之職,後來升了員外郎。用現在的話說,賈政就是建設部的副司長,雖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職務並不是很高。 《紅樓夢》中的賈政就曾當過員外郎

明代特別是清朝以後,員外郎這個職務成為部門閒職,一般為正五品或者從五品。當時國家財政緊張,允許民間富戶商人捐錢獲得官職,科舉出身的官員稱為科班,花錢買官的稱為捐班。由於員外郎這個職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對外出售的比較多,久而久之,員外便成為民間大戶的別稱。另外,員外還有編制外官員的意思,所以一般退休致仕官員也被稱為員外。

戲曲中的員外服


民國年間那些事


員外不就是土豪嗎?其實不然員外是個官兒!

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和人員職位劃分,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轉換時期。

“員外”,這個稱呼,追溯到過去,它確實是對官職的一種稱呼,準確的說應該叫員外郎。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員外,即“官員之外”,也就是說這樣的官員是在正式官員編制之外的,是非正式的。既然有正式和非正式,那麼,這樣的官員是不在編的,是和正規的正官員有著區別的。

員外是古代候補官員制度的產物:因為在政府機構繁雜,人員的進補退休不能完全穩定,當人數過多,人員臃腫的時候,一些沒有被分配到正式職位上的人,就成了候補的官員,這也就是員外的前身。正式的官員在薪水等方面的待遇要比員外人員高,但總體來說,員外在初期的時候,是有著一定的權力的。

最初的員外郎不是宗室子弟,就是達官貴族,雖然官為不高,但由於是近侍官,地位十分顯赫。後來到了隋朝,隋文帝在二十四司各設置一名員外郎,相當於各司副官,官位可是不小,而且說是“員外”,但實際上卻是正職。

它的職位差不多就五品或者六品這樣子,比當時的縣令從職位上來說,要高很多,應該說,那個時候的員外這個官職級別還是很高的。

隨著歷代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在明清之後,這樣的閒差慢慢地就發生了改變,成了一個空頭銜。雖然沒有了權力,但是掛名的官職還在,稱呼還在,以後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清朝,只要錢足夠,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清朝名臣李衛就是花錢捐的兵部員外郎。

當然李衛算是這裡面少有的好官,大部分的有錢人捐官是為了籠絡一些當地的官員,與他們相互利用,進行權錢交易,或者說去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光宗耀祖,所以員外在民間也開始很普遍。因此,員外也逐漸成了土豪劣紳的代名詞,或者是對一些地財主的敬稱。

由於老百姓們分不清楚這些財主到底捐官沒捐官,久而久之,都以“員外”代稱了!


白話歷史君



說來話長了。中國古代官員,也有正職和副職之分。正職一般都有各自的名稱,如:司空、尚書、納言、內史等。副職則可以統稱為郎官。郎官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員外郎,一種是郎中。員外,也叫員外郎,起初就是官職,後來逐漸沒有了實權,衍伸出其他的意思。


1.員外的歷史。

員外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正員以外的官員。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散騎這一官職,就是皇帝的近侍隨從。沒有什麼具體的職責,就是皇帝外出的時候,騎馬跟隨,以備顧問。但是,東漢時期皇帝身邊還有一撥人,平時就在身邊伺候,叫做中常侍。這兩個職位很相似。後來,中常侍勢力太大,引發了不少權鬥。


到三國時期,魏國曹丕把散騎和中常侍合二為一,稱為散騎常侍。隨著時代的發展,皇帝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人手又不夠。再說,伴君如伴虎,老當班不是累死,就是哪天皇上不高興了給neng死。因此,就擴充了散騎常侍的編制,叫做員外散騎常侍。


隋文帝楊堅時期,參照《周禮》六官制度,進行了影響中國歷史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其中,尚書省最重要,六部都歸尚書省。為了完成繁重的國事,在六部二十四司,各設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這時,就出現了員外郎一詞,簡稱員外。員外,也就從一個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名詞。


唐宋沿置,元朝曾廢除,明清又沿置。與郎中統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逐級晉升。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僕寺、內務府均設員外郎。


2.員外的沒落。本來員外開始是皇帝身邊的人,地位是十分顯赫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員外的地位逐漸下降,從皇帝近侍下降到了六品官。再後來,真得慢慢變成“員額外”的人了。這主要是宋末,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官制的改革,員外逐漸成為一個閒職。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允許土豪富商花銀子買官。買到官職以後,並沒有實際到任,而是列為員外。員外和財富就聯繫在一起了。因此,很多富商,人們也稱之為員外。比如:玉麒麟盧俊義,河北首富,時人稱為盧員外。

員外,從最初的顯貴,變成了富人的身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形成的。一個名稱,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無限輪迴


在我國古代很早以前員外確實是一個官職,而且官位還挺高。員外,官場上又叫“員外郎”。大概從隋朝開始有了員外郎這一稱號。至隋朝創建三省六部制以來,尚書省設立二十四司。各司的次官便是員外郎,也就相當於各司的副主管位置,官級為從五品或六品。也就是說比縣令的級別還要大,因此說那時候的員外郎權利和地位還是很高的。


那時候“員外郎”這個官職是通過科舉考試產生的,也就是說一些被入取的科舉生,由於人員太多,一些沒有被分配到正式職位的,於是就給了個候補官員“員外郎”做。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不同官職也出現了變革。所以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逐漸成了一種閒職,員外一職也變成了正員以外的官員。不在於由科舉產生,員外一職開始慢慢名存實亡。(例如現在的顧問,調研員這類的頭銜),權利也逐漸被取締。


後來員外這一稱謂也漸漸與財富掛鉤,在當時,只要有錢,肯花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員外郎。後來久而久之“員外”一詞,也就成了土豪劣紳的代名詞。也類似於“地主”這個稱號。

比如說《水滸傳》裡的大財主趙員外,北京大名府的“玉麒麟”盧俊義盧員外等等。地主商人只要有錢有勢,就可以花錢捐一個員外郎來當。


歷史上大清朝,大家熟悉的名臣李衛當初第一個官職“員外郎”,就是花錢買來的。

所以說“員外”在古代一開始是官場上的一個職位,算是一個官。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對土豪劣紳的一種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