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被清朝替代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文明的倒退吗?

用户55213537977


清代明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文明的倒退吗?

不是!这是文明倒退的继续。理由如下:

一、清朝取代明朝后,对思想的控制继续加强。

从秦朝开始的专制制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一朝比一朝更加严格,更加蛮横。明朝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达到前无古人的程度,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唯一,答题形式必须是八股文,给天下读书人的思想领域设定边界。清王朝在此基础上用文字狱的恐怖手段继续加强思想控制。只能说好,任何与组织不同的思想言论都被界定为反政府,从此中国陷入了思想恐怖状态。

清朝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里到外的全面情节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消灭一切“异端”思想的萌芽。

从思想上保证了文明倒退的继续。



二、清朝取代明朝是专制制度的继承和发挥。

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废除宰相一职去掉了一个制约皇权的因素,清政府军处以大秘书处的形式绕过内阁和所有王公大臣,皇帝独自处理军国大事。清朝的专制是在明朝专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强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制度上保证了文明倒退的继续。



三、清朝取代明朝对人身控制继续加强,从个体角度保证了文明倒退的继续。

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然而他却全面继承了蒙古的户口世袭制。他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攻强三大类,然后再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职业先天决定。在今天看来这种反人类的制度,在清朝确得到了更加完善的继承。离开土地的农民,没有路引半步难行。

明朝年间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叫"路引\

天长水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野蛮征服文明的又一个重复罢了。

万幸的是,满清入关以后还不算太夸张,不算太野蛮。

他们不像当年元蒙 蒙古人那样胡来,也学习了之前历代汉人王朝的制度。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特有的危机感,形成了满清统治阶层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汉人)”的特殊心理。

满清的一切政策的宗旨,不是对外,就是对内部镇压汉人。

为了对付汉人,满清是不管国家政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否有利的。

随便打一个比方,满清明明知道,如果学习了日本那种君主立宪制,搞资本主义文明,国家和民族会有大发展。

但,满清的旗人都不成器,八旗子弟只会吃国家福利而已。

一旦搞了全面的资产阶级改革,产生了日本那种很多的新兴资本家,必然都是汉人。

那么,这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满清的统治基础。

再比如,只要想日本一样开启民智,进行新式文明教育,国家民族必然也会有大发展。

大家看看满清最初一批送到美国留学的孩子,回来以后最差的也是优秀知识分子。

但这就不能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愚民控制。高新式文明教育,等于为满清统治者自己掘墓。

事实上,满清也就是被一群海外汉族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乌合之众推翻的。

因为种种,满清人为的拒绝各种进步,逆世界潮流、历史潮流而动。

我们东邻小国日本起点比我们差的多,但人家愿意改革,愿意发展,不排斥西方先进的东西,无论是洋枪大炮、科学还是制度。

相反,满清就是不改革,不学习,搞个预备立宪搞到满清垮台还没有搞成,这还能不完?

最终不但搞垮了满清王朝自己,也害苦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说白了,毕竟是少数民族鼠目寸光,天生对汉人有恐惧心理。

尤其是满清晚期,他们依赖的八旗子弟都成为饭桶,只能依靠汉人对付汉人,这样导致高度的心虚,就怕汉人发展起来将他们推翻。确实,当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等,都是极有可能的人。

相反,满清皇族里面自从奕䜣死后,哪里还有什么像样的人。

最有才华的荣禄,充其量也就是个普通大臣而已。


萨沙


不邀自答。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答案,那就是在清朝之前古典中国到底哪里领先。与此同时还要了解的事,清朝到底哪一点倒退。

不过不好意思,我翻遍了各种关于明清史的论文、专著,都没有发现清朝到底哪里倒退,反而我只发现清朝汉人无法掌控绝对的话语权而已。这也实属正常,清朝打天下满洲人贡献的最多,所以首崇满洲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是打天下坐天下这种传统观念罢了。我想也就是这一点,成为某些人嘴里所谓倒退得证据。

实际上,清朝不过是古典时代大一统王朝循环当中的一个普通环节罢了,因为清朝并没有改变古典中国的特性,尤其是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经济生产方式这两点。古典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清朝也没能例外。但是需要明白一点,清朝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解决了其他古典王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不过难能可贵得是清朝学术界出现了多钟异端的声音,根据高翔先生《近代的初曙》一书,清朝在18世纪出现了诸如戴震、袁枚、崔述等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并没有被清朝迫害、压制,反而名震一时,尤其是戴震还被乾隆赐以同进士的身份。而这些异端也为千篇一律的古典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流,因此被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赞为思想解放的前夜。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梁启超先生曾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赞清朝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胡适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经过清代汉学家考据、校勘、训诂的古书,方可为后世学人所读,认为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恢复古典文化的努力有类似之处。而且梁启超、胡适都赞赏清代汉学的实证精神。无独有偶,日本学者太田锦城就点评称,得明人之书十卷不如得清人之书一卷。这是因为明代盛行朱子学、阳明学等,许多学者经常谈些虚无缥缈的理、气等,写八股式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清朝人注重考据,著书为文有根有据。清学(也就是考据学)传到日本并形成日本式考据风格之后,这种实证的学风逐渐风靡于学术世界,直至今日。

在经济生产方式上,清朝也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因为古典中国的自然气候适合精耕细作的种植业为主。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原始种植业靠天吃饭的脆弱性,小农经济其实并不稳定,如果风调雨顺老百姓足够维持温饱,如果赶上天灾人祸,那么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粮食减产,严重会激起民变。所以,经济决定政治,古典中国只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以期集中资源应对天灾人祸,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一方面清朝依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和以前一样。

一般来说,清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完善备荒制度以及祭祀、求雨等活动之外,就是推广粮种、鼓励垦荒、发展商业以及调整税收制度。备荒制度属于行政手段,祭祀、求雨等举动则属于政治活动,因为当时对于君权得理解就是君权神授,所以皇帝祭祀求雨也表明君主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调整税收制度在于,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从此开始允许老百姓自由迁徙;耗羡归公属于废除地方官额外增税的权力;官绅一体纳粮则是废除了勋贵、士绅不上税纳粮的特权,征税多少按照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同时清朝的主要财政收入田赋的税率长期在2%到4%这一区间,在历史上属于非常低的范畴了。这些举措得意义在于,通过税收的调节来增加老百姓收入、缓解社会矛盾,同时也稳固了清朝的统治,因为清朝的这项改革令小农经济和土地兼并并行不悖,因为税收是和财产划等号,这也是清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清朝的财政收入并不仅仅是田赋,还有海外贸易的关税以及国内商业发展带来的商业税,否则清朝不可能把国库存银维持在六千万两这个区间。

也正是因为清朝这些施政措施带来的好处,清朝鼎盛时期人口达到了三亿,同时巨大的经济利益带来的是国力的增长,否则清朝也不会打下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江山,并正式将新征服的边疆区纳入统治。毕竟一时得武力征服并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巨大的国力才能保障对新辟疆土得实际控制,而能做到如此大范围开疆拓土的王朝,除了清朝,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另外别说国土以及人口的庞大无用,国土和人口意味着市场,意味着生产力,同时广袤得国土也会给一个国家带来足够的战略转圜空间。

所以,继承了古典王朝衣钵的清朝不仅没有落后,反而部分方面做的更完美,换句话说,17到18世纪的中国没有比清朝的康乾盛世更好的选择。而人们有关清朝的种种谩骂刁难,大多集中在鸦片战争之后,可是将之放在世界历史中来看得话,在当时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有哪个老大帝国能做到全身而退?

最后清朝倒在了时代得洪流面前,那么所有的责任都要由清朝来负。这是清末革命党一直在营造的论调,只是到了今天都还没有消退。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怎么是倒退?是人类文明史的耻辱!任何稍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满清的暴政感到愤怒:从在辽东屠无谷之尼堪开始, 屠城、圈地、投弃、迁海、逃人法........

就拿屠城来说吧:济南、扬州、昆山、常熟、金华、泾县、赣州、南昌、湘潭、汾州、大同、广州、潮州.................约五千万人,近三分之二的汉人被杀。这个星球上有历史记录以来有比这更残暴的事件吗?

在尸山血海上讨论满清所谓的政绩有意义吗?按鲁迅的说法那就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华夏一老卒


只要是明朝的,哪怕是糟粕也得违心说是精华,只要是清朝的,哪怕是精华也得违心说成是糟粕。明朝中后期的黑暗,大家一定要说成光明,明朝中后期的腐朽昏庸,大家一定要说成英明神武,如果有人问明朝的东厂和西厂是什么?一定要回答是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厂,主要是做纺织业的,产品主要是锦缎绫罗,锦缎是给锦衣卫生产的,绫罗是免费给老百姓的,明朝的高压统治下百姓没有言论自由,一定要说成忠君爱国,毫无怨言,一定要把农民起义说成刁民造反,大家一定要把没有成就的明朝说成居功至伟的朝代好不好!强汉盛唐,弱宋颓明。如果明朝真的像某些人吹捧的那么伟大,就不会出现东厂西厂那样的人间炼狱,如果明朝皇帝中后期勤于朝政,也不会出现像刘瑾,严嵩,魏忠贤那样千古巨贪,国库被掏空了皇帝还要向这些佞臣借钱,有才华有抱负者倍受排挤,趋炎附势者春风得意,苛捐杂税令百姓十室九空,这样的朝代不灭亡天理不容,这也难怪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带领一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投奔了满清。一代伟人毛泽东先生在他的《杀腐令》里面怒斥明朝的黑暗腐朽,我i不相信现在有些明粉看问题比伟人毛泽东更睿智更透彻,更能一针见血明王朝虚伪的本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与今天的博大精深,那是长期与各族不断交集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独创的,自封建社会伊始没有一个朝代可以活过五百年,得民心者得天下,兴也勃焉,亡亦忽焉,如果明朝真的像某些人吹捧那么政通人和,就不会在纸包不住火的最后时刻,迅速灭亡,如果不是明朝从里到外烂透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帮助满清推到明朝这座千疮百孔大厦。


烽火佳期


世界三大自然未解之谜,古印度死丘事件、中国王恭厂大爆炸、前苏联通古斯大爆炸,其中王恭厂大爆炸是发生在中国明朝,而王恭厂是明朝的军火库之一,王恭厂大爆炸的真实状况的描述又和今天世界上核事故现象的吻合率接近于100%,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舰队在历史上并没有全部都归队回国,那么没有回来的分支舰队去了哪里?世界上必有他们的活动踪迹,有待今人去探索!

明朝平民万虎尝试登月,他把自己固定在蛇形椅上,手持巨型风筝,点燃引信,利用火箭助推升空,可以说他是世界航天遇难的第一人,月球的一座环形山,以他来命名!他是大明帝国的普通老百姓,而清朝的老百姓,别说飞天了,就是连跪地磕头都不敢看地面的庞大的僵尸群体!

明朝徐光启、赵世祯、宋应星、徐霞客、李时珍等众多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到了清朝,全部被诋毁和禁毀,全国上下只能做麻木的僵尸,不能做独立思考的人类,否则性命不保!

满清入关是野蛮战胜了文明,它对中华大地的创伤,几百年了,都没有愈合!


攻防敏控


总体上来说,满清对明朝的主要态度是继承,明清都是历史上专制集权王朝,且不相上下,政权的更迭,对文明没有太大影响,都是一路没落。

1.满清制度继承自明朝。满清入关前后,虽还有渔猎民族的痕迹,却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官制典章都模仿明朝。入关时更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攻击李自成,实质上就是一种继承大明法统的心态和做法,后来的皇权官制也证明,满清与明朝的制度几乎相当,皇帝集权,官僚低下,用内阁和军机处架空中朝,致使官员完全沦为皇帝的奴才。同样的低效,腐败,压榨百姓。


2.五百年文明没有起伏。从朱元璋发家的时候,到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五百年的历史,文明几乎原地踏步走,没什么起伏变化,谈不上明显的进步或者倒退。政治上没有革新,经济上没有改观,文化上逐渐收缩。满清从明朝手里夺得天下,中华文明没有多少更新变化。文人士大夫还是寻章摘句,商人稍微富裕就被掠夺,百姓还是困顿辛苦。皇帝还是随心所欲。

3.落后于西方不可摆脱。如果说有悲哀,有倒退,也就是汉民族的悲哀和倒退。泱泱大国最主要的缔造者和继承者,汉民族再次丢掉了政权,被满清八旗军任意驱使。但是中国历史没有因此悲哀,倒退,只是在维持现状。只是已经汹汹崛起的西方列国,纷纷进行科技,人文的快速发展,走在了文明的最前端,完成了崛起,把中华古老帝国打得丢盔弃甲,不管是满清还是明朝,遇到这样的西方列强,都会一败涂地,不可摆脱。



雨夜说春秋


很遗憾,历史并不总是进步的,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前进的脚步是坎坷的,落后征服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人类即将看到曙光的时候,中国很不幸的又一次发生了野蛮战胜文明的事情。清朝取代明朝是一次典型的落后战胜先进的例子,没有为什么,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这种事情很多,经济,文化,制度的先进,有时候很难转化为军事势力的先进。

清朝取代明朝,不管是清粉还是明粉,最起码承认当时的满族还是处在部落联盟的时代,迅速的崛起使得清朝依靠原始的暴力,战胜了明朝,这个虽然腐朽,但各个方面都比满清要先进很多的王朝。


中国封建王朝300年是个大限,这里面治乱循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很多时候并非是一个昏君或者忠臣就能改变王朝的命运的。

清朝恰好处在世界发生大变革的时代,可偏偏清朝这个从最落后的状态直接掌握了这个古老的大国,结果把中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满清后期给国家造成的伤害,直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的伤疤。


昭烈名臣


明朝被清朝所取代,不能称之为中国历史的悲哀,文明的倒退这个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又不完全如此。

判断事物的好坏很多时候是以结果为标准。我们很多人对满清不满意,主要原因还是近代以来满清政府的表现实在难以令人入眼。那么中国近代的衰落根源是满清吗?或者说满清应该对中国近代的衰落负责吗?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近代的衰落根源最早应该从元代开始。蒙古人南侵大肆杀戮和抢劫财富,同时又不能够主动的吸收汉文化,导致中国社会全方面的开始衰落。明代的时候虽然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社会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反而由于遭受了严重的外部打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心态日益封闭和保守。清代统治者由于少数民族身份,对于思想控制十分严厉。整个社会没有朝气。可以说从元代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持续衰落的阶段。满清政府当然要对中国国在近代的衰落负责,但公允地说责任不完全在他身上。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经历过唐宋时期的一个高峰之后,社会文化进入低潮期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文明的倒退,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满族作为一个文化上较为落后的民族,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将自身的文化带入中国。不得不说,有的时候这种文化是一种落后文化。满清在君臣关系当中加入了奴才因素,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倒退。出于统治的目的,满清对于思想管制异常严厉。这自然对于文化发展形成的严重阻碍。但反过来说,整个中国当时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低潮阶段,文化不可能脱离其它社会因素而独自繁荣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衰落也不完全是满清造成的。

总之,满清王朝不是一个值得后人仰望追思的时代,但也不能把所有的历史责任都归结在这个王朝身上。


用户4325101516


这个的确是文明的倒退,而且是极大地倒退。

大清虽然军事制度比大明的先进,但是从文化到政治,都是明显比大明落后的多。这也是满清入关之后,制度继承明制,文化推崇儒学的原因。


所谓清承明制,实际上是继承的明初的那种高度独裁的政治模式,清朝的内阁的权力起先被议政王会议压着,之后政治权利几乎被军机处悉数夺走,除了留个好名,别的啥用也没有了。而且阁臣多为满洲大臣,此外六部尚书,也尽是满洲大臣,这样的官僚体系,目的就是保证八旗子弟对政权的把握,以防止汉臣有僭越行为。在这样一个独裁的体制下,王朝的进步是缓慢的,政府也没有任何生气(当然乾隆前十三年,大清的政局非常开明),总的来说,中国的政治在清代继元明的后退之后(当然,终明一朝,中国的政治其实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并未赶超到宋代的先进程度),进一步后退了。


在文化上,虽然清政府非常明智的采用了以儒治国的方略,但是又有本事满洲人的文明过于低级,因此在面对高文明程度的汉人时,是有一种文化自卑的心态在作祟。面对人数远多于自己,文化又比自己先进的民族,满洲只能采用高压政策,才能在既保证自己不被同化的前提下,还能控制住全国的老百姓。

清代的文字狱在顺治和乾隆时期格外兴盛,其实整个康乾盛世,全方位的繁盛阶段是在雍正朝和乾隆的前十三年里,这个时期,皇帝尊重文人,文化相对开放,民生重现繁荣。但是乾隆十四年开始,宽厚的仁君变成了一个独断残酷的暴君,高压的民族政策,把老百姓一点一点的弄得半死不活,严格控制文人的思想活跃程度,让整个大清帝国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精神和物质匮乏的“饥饿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