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內向者需要改變自己嗎?不需要!

內向者需要改變自己嗎?不需要!

最近,一位學計算機的同學吐槽說,面試某公司時,跪在了第一輪面試。他這種名副其實的編碼大神,都不能過?我很疑惑,問他後才知道第一輪面試是群面,像他這樣比較內向的人,群面的確是個檻。

群面,又稱無領導小組討論,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面試方式,用來考察溝通、合作、應變能力,在金融、法律、市場銷售等招聘領域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篩選作用。

而且,採取群面的企業基本在學生中知名度很高,能吸引不少學生參加。於是,其他企業為了營造自己高大上的形象,也紛紛採取群面方式,有些大神還未來得及在下輪技術面展示自己真正的技術,就被拒之門外了。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而且同學們就業競爭慘烈,參加群面,恨不得balabala參與全程,大部分同學認為說的多、(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活躍、外向積極,就能力強,能贏得面試官的青睞,通過面試。

而相當一部分面試官也同樣認為這樣的學生能力比較強:面試規則是公司定的,我只是執行,總不能選整個過程就說了一句話的人吧。

延伸開來,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大多數HR,內向確實是屬於一個減分項:他們的目的是最快為企業找到最優的人選,基本不會承擔入職後,發現招聘的新員工對企業不合適的風險成本。

這和前段時間另一個熱點話題差不多:有的企業為什麼只招收985/211的學生?

大家普遍的一個觀點是,在985/211中,符合優秀條件的學生在概率上會明顯超過普通高校,這將為企業大幅減少招聘成本。

同樣,在市場銷售、產品經理、諮詢等溝通力比較重要的職業當中,對於外向性格著的偏愛,也是相同的道理。而且這些職位,佔了職場需求很大一部分比例。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外向性格是善於交際的,能夠在新環境中迅速融入集體,在小組工作中能夠出色地完成工作,團隊相處起來更加舒服。而且行動力較強,速戰速決,外向者很難接受無效率比較慢的工作方式,為企業帶來競爭元素。

外向性格的優點,是十分符合大眾化評價標準的。使我們感覺他們更有領導魅力,比如動不動來一次演講,時不時見一次總統的馬雲,就是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覺。

這是屬於面試官的歧視,也是最直觀、最直接的。因為如今的企業,盛行新集體思維,基本找不到不採用團隊協作的管理方式了。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大家開始推崇集體的智慧創造奇蹟這種說法,而且運行起來也十分有效。畢竟“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種模式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確實也是實踐出來的真理。

接著,外向者比內向者更適應這種方式的偏見進一步加深。我們也越來越認為這根本不是偏見。這種偏見是有根深蒂固的理論基礎的,“大五人格”心理學流派將內向定義為缺乏某種自信品質和社交能力,而不是內心豐富。

其實,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畢竟工作360行,總有一個適合你。性格基本不會改變,但工作可以換。最讓我們所忽視的歧視,其實是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

對於大部分內向者,我們潛意識裡會打上懦弱、好欺負或者是溫柔儒雅的標籤,也就是認定內向者,不會對外界行為做出太過誇張的回應,不具備攻擊性。

面對內向者,隱形歧視大體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比較簡單粗暴:大家快來欺負老實人啊。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另一種人會對內向者產生一種類似於憐憫的情感,會對其比較照顧的傾向。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從屬關係,這種情況下,對內向者所產生的情緒活動是被動的。

這也算歧視?算的,因為從一開始就認定為社交上的“弱者”,產生一種幫助弱小的同情心,算作是一種善意的歧視。

以上兩種情況除去特別厲害、有成就的內向性格的人。

最後一種是我們產生這種歧視的重要起因。在學生時代,“樂觀開朗”,“嚴肅活潑”等一大堆刷在教室牆上的標語,以及老師和家長經常給我們灌輸的一個價值理念:要開朗,要活潑,外向性格是一種優勢,抵制內向是正確的。

外向性格現在已經成為文化崇尚的準則,相比內斂的中國人,美國和歐洲這種對其崇尚的程度更為嚴重。

經常看到國外人在公共場合毫不遮掩的情感流露,悲傷或歡呼,一點也不拘謹。另外對陌生人不遮掩的熱情與接受,讓國人對他們的外向活潑的氛圍一度十分羨慕。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在美國特別崇尚的特質,和美國人是世界各地移民的後代有很大關係。因為這些周遊世界的人往往要比宅族更為外向,這些外向的特徵會遺傳給他們的後代。

特別強調一下,性格特徵是可以遺傳的。可能大多人都有一個誤區,性格完全是因為後天環境導致的,什麼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之類廣泛流傳的名言都會給我們傳達這種信息。

目前的研究表明內向—外向是40%到5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是和後天相比究竟哪個起決定性因素呢?研究者卡跟說:這就如同問暴風雪究竟是溫度引發的還是溼度引發的一樣。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對於這個問題,我更喜歡這個觀點:遺傳了某些性狀的人傾向於尋求生活經歷來強化這些性狀。

從這個觀點中,可以找到對自己內向性格的對待方法:去接受,而不是去排斥。

內向並不是次於外向的性格,在多數領域中,會有外向性狀不具備的優勢特徵。

內向者大部分,對,不是全部,畢竟會有各種因素影響,會有專注的觀察力與感受、傾聽、敏感這些很重要的品質。

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做了一項社會研究,群體是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以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很多人在青春期處於社會的邊緣。

也就是說,太過於關注社交的人很難靜下來用於獨處。也就很難培養,比如一個人在自然科學、藝術知識等孤獨的探索中所形成的才能。專注的能力,對於鑽研型的工作,會是非常大的優勢。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如今盛行的新集體思維,這種管理模式除了提高效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力的產生。(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如果需要深刻新穎的創造,必定要有專注的思考。

有的團隊一上來就共享觀點,很多人的觀點是什麼可能還不清楚。這其實就是過度推崇集體與外向的一個體現。

敏感,稱作高度應激,被心理學家稱為“警覺注意力”。卡跟認為這是內向性格的一種生物學基礎。這種神經系統的敏感性不光對可怕的事物有關,也與平常的事物有關。

對於餐桌上的觥籌交錯,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推杯換盞,背後露出的行為動機、心理活動會被角落裡一個安安靜靜,甚至看起來有點迷糊糊的人看的一清二楚。對燈光亮度、他人情緒的微妙的變化,內向者更加容易捕捉到。

這種敏感的特質,再加上擅長的傾聽,在面對面的商業談判中會是一把利器。

内向者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發現一種多巴胺調控基因的變異體DRD4,是一個強有力的金融風險預言器。由於人體中與內向、敏感相關的調節基因的存在,會使金融投資風險降低28%。

投資傳奇人物巴菲特,稱自己是一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本能認知上、內向的人,他說:“投資的成功與智商無關,你所需要的是能控制自己那種衝動的性情。”

而且巴菲特過去害怕公開演講-這是內向者帶有的典型特徵,也參加過卡內基的課程學習,來向大眾傳遞他的觀點。

另外,敏感這種特質對事物的思考和感受通常更為深刻,更可能發展成為藝術家。

“藝術來源於痛苦。”痛苦的人不在少數,藝術的來源其實就是對生活更為深刻的感受與理解。

在北京郊區過著平凡生活的朴樹,一把飛天掃帚就能飛到大洋彼岸的羅琳,再在肖邦的《夜曲》中,回溯一下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內向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在自己的世界裡和自己,和生活對話,用喜歡的方式傳遞他們的感受。

當然,外向者也有敏感這種特質,只不過在概論問題上,內向者的比例會大於外向者,也就成為這種特質的代表了。

另外,內向者經常出現的臉紅,這種情緒的表達,也就是尷尬,其實是一種自我剋制,避免衝突的一種體現。有人在追溯尷尬這個表情時得出結論:很多靈長類動物在鬥爭之後會看遠方,低頭等,是不是有點熟悉這種動作?

在這裡,並不是一味地說內向者是無可挑剔的,將這種性格推向神壇,畢竟,內向這種性格很容易隱藏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很大一部分的偏見原因,就是將這種缺陷歸到內向性格的特質中。

首先就是膽怯,容易與害羞混淆。這會讓內向者錯失很多機會,比如在工作上的爭取問題,在戀愛上的逃避心理。

其次,就是過度關注自己,導致心理負擔不能及時疏解。或許經常聽到這種新聞,一個內向者突然做出了瘋狂的事情—殺人或自殺。

拋開媒體對其妖魔化的描述,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原因:前期受了太多外在負擔,沒能及時處理,後來一根小小的稻草,突然就把這個人設壓垮了。

最後就是敏感帶來的過度應激。這個和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

有個理論叫做“蘭花假說”,認為很多孩子像蒲公英一樣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生存。而高度應激的兒童則像蘭花,適宜的條件下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但是生存環境一旦惡劣,就會枯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種不同的道路走向大部分取決於所處環境。

高度應激人群的在面臨壓力、困難等重大變故時,更容易焦慮,脆弱,甚至是絕望。加上不能有效疏解,很容易“枯萎”。

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情,雖不至於要麼綻放,要麼枯萎,但是悲喜感受也比較深刻,影響正常生活。

一件別人不經意的小舉動會在內心掀起狂風暴浪,等雨過天晴之後別人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個情況。這是敏感的內向者在成長過程中,自身情緒還不穩定時,伴隨著情緒環境的不穩定,經常遇到的情況。

內向性格也是不完美的,但肯定不是主流意識對其的過度歧視,和外向者一樣,也是一種人的特徵。在大環境的偏見下,內向者很難對自己做出正確的估量,容易導致自卑。

艾倫·肖恩說:“如果所有人都去當巴頓將軍,那麼我們人類就不會進步;如果所有人都成為梵高,結果亦然。”

阿奈·尼恩說:“我們的文化決定了我們為了生活不得已要做一名外向者。我們壓抑了我們的心路,停下了向中心探索的腳步。如此我們迷失了自我的中心,又不得不再去尋回來。”

“這個世界需要那些捕捉到櫻花之美,並能用十四行詩來傳達之人;需要能用25頁文字來剖析一個躺在黑暗中的床上,(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等待媽媽晚安的小男孩的心思之人。”

既然上帝給你設計了這麼一個性格,在沒有面臨生存這種問題時,就不要強迫自己去改變了,畢竟,你也用過那些反人類的設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