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北京東四曾有條用“豬”命名的著名商業街,原址還在

5月7日《五色土》副刊所載《復原東四街景》一文,讀後令人受益匪淺。同時,也使筆者回憶起當年豬市大街的一些往事。畢竟,從出生至2009年7月搬走,筆者在這條街上住過65年。往事如煙,又不如煙,人年歲一大就會不自覺地回憶起昔日的街坊四鄰、朋友及當年的一些往事。


北京東四曾有條用“豬”命名的著名商業街,原址還在

1920年的東四牌樓,迤西即為豬市大街

豬市大街與豬有關

豬市大街今稱東四西大街,在1966年到1976年之間,一度被稱為“五四大街”。從史料中看,這條街曾有“東馬市”之類稱呼(與西四的西馬市相呼應)。在明代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記載,這裡是明照坊,又稱“雙碾街”;清代這裡屬滿洲正白旗轄區,始稱東馬市(今天的美術館東街原稱馬市大街)。而稱豬市大街則是從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開始,這在《燕都叢考》中可以找到證據。

北京的地名很少有抽象的,既然稱為豬市大街,自是與豬市有關。豬市大街的豬市至少在清末就已形成,1919年《京師總商會眾號一覽表》中,對豬市大街的豬行商會和豬肉食品同業公會有所統計,其中宰殺、收購、批發、加工豬肉的作坊就有80餘家。當年這種作坊被統稱為豬店,豬店除殺豬外,還加工肉製品,如滷肉、燻肉、醬肉,其豬下水則賣給經營滷煮和炒肝的小攤販,乃至豬的膀胱(豬尿泡)都是酒販子的必購之物,可以用來盛酒。

豬店主要分佈在大街路南及與街相通的大、小豆腐巷衚衕(今改名為多福巷)及路北的打狗巷(後改為大溝巷)等地。街的東頭路北有振陽樓和普雲樓兩家肉店,賣生豬肉的在舊日稱“豬肉槓”,這兩家豬店以豬市為依託,經營生肉及自家加工的肉製品,因物美價廉,有些肉製品還享譽京城,故人們以樓相稱。至於其他豬店的名字很隨便,如生豬行稱趙二店、王張店、高八店、劉四店等,而加工肉食的喜歡用“局”和“號”來稱,如永茂局、興茂局、義茂號、福和號等。其經營者均來自山東掖縣(今稱萊州),其他省籍人很少介入。因經營者為本縣鄉里鄉親和親朋好友,相互傾軋、排擠、競爭的事不多,又有行業公會約束,大家均以誠信為宗,恪守傳統商業道德,缺斤短兩,以次頂好的事不多,曾有很好的口碑。

豬市的豬多來自京東三河、香河諸縣,豬販子通常會在朝陽門外小豬店(今稱小莊)打尖休息,餵飽豬之後,走朝陽門把豬趕進各個豬店。小莊的豬店系豬販的客店,與東四的豬店有所不同。

豬市大街的豬市在上世紀50年代,因衛生和環保等原因遷到了城外,如南苑大紅門等地,但留下了豬市大街的名稱,直到1965年。

豬市遷走了,附近居民再也聽不到沒完沒了的豬叫聲,尤其被宰殺時撕心裂肺的慘叫;也不再為瀰漫在空氣中的滷煮、燒燙等加工肉食的味道苦惱了,豬市大街寂寞和清新了,但附近居民還是舉雙手歡迎的。

北京東四曾有條用“豬”命名的著名商業街,原址還在

1964年,民航總局遷入位於豬市大街(現東四西大街155號)的新建辦公樓

豬市大街是商業街

豬市大街曾經店鋪林立,招幌高懸,人流如織。歷史上以這條大街為軸,兩邊分佈著許多小商業街,在後來都成了地名,如馬市、小羊市、鵓鴿市、豆腐巷、鹽店等,在離它不遠還有驢市(今稱禮士衚衕)、米市(米市大街)等等。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豬市大街還有“人市”(勞務市場),設在豬市大街與隆福寺神路街交接處。每天早上務工者在此聚集,找到活兒後就各奔東西,1956年後,人市也消失了。

在這條街上還有許多知名的老字號買賣,如芙蓉齋糕點鋪、汪元昌茶莊、和興公油鹽店、一品齋帽店、聚興齋古玩鋪、追古齋掛貨鋪、荊華鞋鋪及鐵鋪、電料行、粉房、酒鋪、魚店、牛羊肉鋪(羊肉床子)、海味店及飯館。其中街口的匯豐飯館一直經營到“文革”時期,專營魯菜和家常便飯,後改名瑞珍厚易地經營。

北京形容街市繁華有“東四、西單、鼓樓前”之說,其中東四就包括豬市大街。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豬市大街的南側還曾建有一個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場,與王府井東安市場、西四西安市場三足鼎立,市場內容和形式一樣,稱“東四商場”。京城的許多曲藝演員都曾在此獻藝。

東四商場1949年前關閉,成了居民大院,但其建築一直保留到2009年才被拆。在1956年前,在豬市大街東部馬路兩旁,還有餛飩攤、老豆腐攤、賣炸醬麵的飯攤,大約有六七個,每逢華燈初上,他們點起電石(乙炔)燈,攤上瀰漫著熱氣和香味,是不錯的風景線。

北京東四曾有條用“豬”命名的著名商業街,原址還在

弓箭大院的鋪子(聚元號)

鹽店、弓箭大院及太原堂

豬市大街上的鹽店大院也頗有來歷。我國在漢代就有了鹽鐵專買制度,所謂鹽店就是官鹽店,專門經營官方允許的鹽。加工豬肉製品與鹽有關係,鹽店自然是豬市的“配套工程”了。鹽店大院衚衕長不足百米,寬不過2米,是條彎曲的小巷,北口是隆福寺街,南口曾是無軌電車站,人們從此下車,穿過衚衕就是熱鬧的隆福寺街。衚衕內當年住有兩家賣炒肝的商販,他們下午在衚衕家中加工,早上推車擺攤外賣,故而衚衕內總有豬腸子的味道。在離加工炒肝的門戶不遠曾有加工糕點的作坊。後來糕點作坊搬走了,一度改為製作金漆鑲嵌、錦盒的車間。

隆福寺街是與琉璃廠齊名的文化街,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僅舊書店就有30多家,鹽店大院北口就有修綆堂等二三家書店。解放後其中一家成為專賣供學者和高級幹部閱讀的“內部”書店,後門就設在鹽店大院裡,“文革”後方遷至本司衚衕。豬市大街的弓箭大院名氣亦很大,弓箭大院是由四五條小衚衕組成,理應算是一個“小區”,大院名為弓箭,自然與弓箭有關。弓箭是冷兵器時代的武器,後來演變成體育、健身器械。據《東城區地名志》雲,在清末民初之際,大院內製作、銷售弓箭的作坊就有17家。弓箭作坊亦稱弓箭鋪,大多是前店後廠。時下被列為非物質遺產項目的聚元號弓箭老鋪最初也是在這裡經營,上世紀50年代末關停並轉。近年聚元號後人重操舊業,但他們不會忘記祖上在弓箭大院的生涯。

除這兩個大院外,還有益懋大院、廣匯大院,並都通往隆福寺街,而且大院內也有茶館等買賣商號。

《復原東四街景》一文中,介紹了東四一些概況,其中林冀生老人根據老照片製作的豬市大街(東四十字路口往西一段)的木雕模型十分逼真,幾乎與歷史照片無異,只是在一個門樓上寫上鹽店大院有誤。老北京胡同有的是有木牌樓,但很少有門樓。這個門樓確切說是太原堂舊址。太原堂在清末民初之際是家大飯莊(高級飯館),與會賢堂、惠豐堂等堂字號飯莊齊名。臨街是兩層小樓,從門樓穿過去是一個狹長小院,小院北端有一月亮門,過了月亮門分東、西兩個院。東院大些,有北房五大間,東、西廂房各四間,南房兩間,院內有丁香、榆、香椿、柿子樹。西院則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在前面小院的西側當年曾有大小兩個院,一家姓段的曾在這裡開過印刷作坊;另一家系匯豐飯館的張姓掌櫃。大的院子在上世紀50年代曾是上海遷京的天鵝金筆廠廠房,筆廠遷走後改為東單印刷廠,“文革”前廠子遷走改為職工家屬宿舍。從院內房屋數量上看,說明太原堂飯莊的規模確實之大。

太原堂大院有大小房數十間,在1956年前一直是私產,房東被稱為王奶奶,公私合營後歸房管局,王奶奶一直活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原堂這個大院,原稱東單區豬市大街12號,後改為東城區東四西大街23號,在2009年被拆,建了地鐵東四站。太原堂雖歷史上有名,但停業較早,除了附近的老住戶,幾乎無人知曉了,但這段歷史還是應該記住的。

豬市大街的商業是北京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它與東四其他街道及隆福寺街構成了東城繁華的街景。因修地鐵和商業佈局重新安排,隆福大廈和隆福廣場先後關門,今天豬市大街上暫時沒有一家店鋪了,居民絕大多數搬走了。或者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會鳳凰涅槃重現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