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艾滋病恐懼症

又稱:恐艾症,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綜合恐懼症

就診科室:精神科

常見症狀:精神壓抑,沉默寡言,恐懼焦慮,不能自我解脫,擴散病情,固執己見

基本介紹

“艾滋病恐懼症”是一種與艾滋病有關的神經症,發“病”人數增加,與艾滋病毒感染人數的增加有關係。艾滋病恐懼症症狀者往往具有過度執拗、要求過度精確及過分堅持的人格特性。

針對恐艾症的防治,專家建議有這類症狀的人群要及時轉移一下注意力,不要再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無謂的艾滋病檢測上了,因為我們人體有心理和生理兩部分組成,而心理比生理更容易患病,而且心理患病後,就容易產生一些生理反映,我們稱之為“心身病”。而這些患者求助的唯一通道這是做一次規範的心理檢測,並和心理諮詢師做一些深入地探討。

發病原因

1.艾滋病恐懼症者大多有過高度危險的婚前或婚外性行為,而性行為的對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髮廊女,還有的則是網上認識的一些性關係混亂的女性。一方面,這些危險性行為確實會使艾滋病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於這種行為是社會道德規範所不容許的,因而在內心深處他們經常受到道德的譴責和社會的壓力。

2.理智與慾望,道德與本能的鬥爭常使他們產生矛盾感、羞恥感、負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現艾滋病恐懼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看到或瞭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但又對其一知半解,因而誇大艾滋病的傳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狀作為艾滋病的特異性症狀,與自己的感覺一一對號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懼當中。

3.主要類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不僅僅是由於對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和傳播途徑的片面性認識和錯誤理解,相當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礎以及其他心理障礙有密切關係,尤其和焦慮障礙關係尤為密切。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可以是有過高危行為的人;也可以是沒有過高危行為的人,恐懼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觀想象和聯想。

艾滋病恐懼症的類型

01

焦慮型

艾滋病恐懼症

臨床表現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這三個字及艾滋病的相關報道即出現緊張不安和煩躁;經常提心吊膽擔心自己已感染或會被感染艾滋病;經常處於高警覺狀態,如臨大敵。同時也可能伴有各種軀體症狀,如坐立不安,往復走動,唉聲嘆氣等。

焦慮型艾滋病恐懼症一般不會反覆求醫,四處檢查,迴避行為和逃避行為也不明顯。此型艾滋病恐懼症通過艾滋病知識的教育和相應的心理治療可以得到緩解。

02

恐懼型

艾滋病恐懼症

臨床表現的中心症狀為恐懼。表現為對艾滋病及其與艾滋病有關的一切東西和場所的恐懼。在接觸到所恐懼事物的時候會出現心慌、出汗、肌肉緊張、顫抖等植物性神經系統紊亂症狀。

恐懼型艾滋病恐懼症一般不會反覆求醫,四處檢查,但迴避行為和逃避行為較明顯。此型艾滋病恐懼症僅通過艾滋病知識的教育效果不明顯,需要結合針對於恐懼症的心理治療。

03

強迫型

艾滋病恐懼症

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懼症比較常見。臨床表現為擔心自己會被傳染艾滋病,處處過分小心謹慎,極力迴避各種可能被感染的場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廁所,不敢接觸血液製品等。而且伴有反覆清洗行為,表現在當接觸了自己認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後需要反覆大量的清洗。嚴重者需要帶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動,甚至終日閉門不出。嚴重損壞了患者的社會功能。患者可能知道這樣完全沒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但無力控制也無法擺脫,伴隨強烈的內心衝突,非常苦惱。可同時伴有其他強迫症狀。

強迫型艾滋病恐懼症一般不會反覆求醫,四處檢查,但迴避行為和逃避行為比較明顯,社會功能受損嚴重。此型艾滋病恐懼症通過艾滋病知識的教育效果不明顯,需要結合針對於強迫症的心理治療。

04

疑病型

艾滋病恐懼症

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懼症最為常見。患者認為自己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覆檢查,四處求醫,經多次檢查,結果為陰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懼和擔心。即使是權威機構的結果也不相信,懷疑檢查過程的各個環節,事後反覆回憶檢查過程,如認為工作人員當時不夠專心,認為檢查時使用的器具沒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於各個醫院。對和艾滋病類似的症狀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現發熱、全身無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認為自己得了艾滋病,極度恐懼,如臨大敵,萬念俱灰。

疑病型艾滋病恐懼症主要表現在反覆求醫,四處檢查,不相信檢查結果,頑固地擔心或堅信自己已經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現迴避或逃避行為,但一般不明顯。此型艾滋病恐懼症需要艾滋病知識的教育,同時需要結合針對疑病症的心理治療。

備註:秉承著分享與學習的精神我們所推送的文章中出現的某個文字或素材來源於網絡,但並無意侵犯您的版權,如果我們的使用給您帶來了困擾,請您聯繫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哦!

關注微信公眾號【艾滋免費諮詢遠程匿名檢測】獲取更多服務,關注後輸入5060即可申請10元優惠券。

如果文章你喜歡可關注我們,順手點擊下部廣告,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