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意大利記者鏡頭記錄中國40年變遷

意大利記者鏡頭記錄中國40年變遷

近日,天津衛視《泊客中國》播放了一部有關意大利記者馬達羅的專題片。1976年,34歲的馬達羅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自此拉開了他39年內往返中國190次的序幕。他是“改革開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許以私人身份來華採訪的西方記者”,用相機記錄了他在中國所看到的一切。用馬達羅的話說,“一本護照通常可以帶你走出國界,而我卻和它們穿越了時空”。

馬達羅出生在距威尼斯不遠的小城,兒時,他就夢想著能像馬可·波羅一樣。“4歲時,媽媽給了我一本有關馬可·波羅的書,書的後面有一些空白頁,書名就是《一個男孩夢想中的中國》。我用彩筆畫出了我想象中的中國,也有了一個夢想——到中國去。”

馬達羅一直認為,自己和中國的情緣是從小注定的。馬達羅自傳《老馬》裡講述,1957年的一天,馬達羅15歲,一個流動商販載著一車書籍經過,一張奇怪的封面吸引了馬達羅的眼球。他感覺如獲至寶,當即買下來回家讀書,那本書就是魯迅的《阿Q正傳及其他》意大利文版。魯迅的那本書讓馬達羅十分興奮,他一直認為那是一種“神秘的牽引力”。

1966年,還在上大學的馬達羅想找到一種免費的方法前往中國,就給船商寫了一封信:“我是一名學生,沒有什麼錢,想搭乘您的船去中國。對於您來說,船上多一個人無關緊要,但對於我來說,卻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事情。”一週後他收到了回信,他的瘋狂想法深深地打動了船商,獲得了4個月的免費旅程。但是,他最終只到了印度,沒能到達夢想中的中國。

1966年,馬達羅完成了大學學業,成為一名記者。10年後,在中意建交的第五年,時任威尼託大區日報主編的馬達羅,終於圓了他魂牽夢繞30年的中國夢。“我終於來到了中國,她就在我的眼前,淘盡了我的想象與閱歷,我發現仍是那麼多的未知,我為這場相聚已準備了近30年。”

馬達羅回憶說:“到達中國的第一個晚上,我被安排住在機場裡的部隊招待所,清晨5點左右我聽到口號聲‘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一、二、三’,我看到那些軍人只穿著短褲,他們早早就起來鍛鍊了,第一次看到這些,真是令我印象深刻。”

從1976年到80年代末期,數以百計關於中國的報道,10餘部關於中國的書籍,源源不斷地從馬羅達的筆尖和鏡頭流淌,全面客觀地向西方世界介紹“長城那邊不為人知的偉大國度”。“那時候中國還很窮,我在那些衚衕穿梭,人們看到拿著相機的外國青年就招呼我說‘請、請、請’,他們給我拿了一把小椅子示意我坐下,並給我倒茶,拿瓜子給我吃,對我來說,像到了家一樣。”

馬達羅的腳步遍及了中國的大城市、小山村,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關於中國的35000多張照片,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鉅變的寶貴見證。馬達羅說:“我陪同家人和許多朋友來到中國,因為他們經常聽我講起有關中國的故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馬達羅次女弗蘭西斯卡也說:“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中,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有中國。作為他的家人,他的前世可能生在中國,我們對此深信不疑。”

世界上曾有兩個十分重要的文明,一個來自西方的羅馬,另一個就是中國。兩種文明,他們是絲綢之路的兩端。從秦朝到清朝,中華文明的國寶級珍品在地中海卡拉雷茲博物館悉數亮相,館長“老馬”奔走於中國各大博物館之間,親自挑選展品。2005年-2011年,7年四屆展覽空前成功,被媒體譽為“在歐洲開啟了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之窗口。”

回望兒時的那艘夢想的小船,如今已經滿載,叩響通往古老中國的門,揚帆起航。馬達羅說:“如果能再給我,不要太多,只要20年來完成我對中國的使命,出一本關於老北京的書,我們應該把所有資料收集在一起,向人們描繪出中國過去的模樣,這對於年輕一代意義非凡。遺憾的是生命只有一次,但這就是生命的魅力。我的心是一半意大利的,一半中國的,我愛你,中國!” (本報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