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燚燊焱炎火


答 | 江隐龙

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重点不在于刘备怎么看出来马谡之才的,而在是为什么刘备在临终前居然能想到马谡这个小小的县令(马谡随刘备入蜀,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和越隽太守,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从事)。刘备当时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皇帝,一个丞相此时居然要针对一个县令作出嘱咐,这不奇怪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备当时已经明白他死后,蜀汉大权只有诸葛亮一人能掌握。他虽然同时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李严绝非诸葛亮的对手;李严所代表的东州官僚集团也绝非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官僚集团的对手。而诸葛亮此时又没有子嗣,一旦面对权力交接,诸葛亮会指定谁为接班人?

当时诸葛亮最亲信的人,无过于马谡。马谡虽然只比诸葛亮小岁,但正如马谡所说的“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介乎师徒父子之间,关系极近。马谡的哥哥马良又与诸葛亮格外交好,马良因夷陵之战为国捐躯,诸葛亮对这个“军烈属”自然更多一分偏爱。刘备深明其中的委曲,所以自然也要事先重点观察马谡,因为诸葛丞相之后有可能就是马丞相。

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其实这一句评价是针对所有博览群书而缺乏临场经验之人的评语,诸葛亮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诸葛亮的战略能力很强,不出茅庐而能做出三分天下的部署;但他战术能力是短板,所以一出祁山在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失败,连他自己都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诸葛亮用兵,越到后面越成熟,打得司马懿畏蜀如虎,但这种用兵的能力是通过实战取得的,没有一出祁山的失败,就没有这种成长。只可惜之后曹魏愈加重视雍凉战场,诸葛亮再无机可乘,终于没有完成北伐遗愿。

相对而言,马谡就是诸葛亮的缩小版。马谡的战略能力很强,战术能力差,这需要后天的实战去培养。马谡失街亭,正如诸葛亮一出而败,这是成长的代价——由此可以看出刘备的第二层含义:他说的是马谡,其实也是在提醒诸葛亮自己不要过于自信,要一步一步来。


切割地球


刘备的原话是: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

话虽然很短,逻辑却非常严密!

刘备先摆事实,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结论是不可大用。

刘备讲的很清楚,言过其实,就是马谡不可重用的原因!

为什么言过其实,就断定不能大用呢?

因为对做大事的人来讲,言过其实,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喜欢言过其实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极度自卑的人。因为自卑,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就喜欢炫耀、喜欢吹牛。

另一种,是极度自负的人。这种人自信过头,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也往往会说一些过头话。

显然,马谡属于后一种。他是极度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日里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仿佛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极为良好。实际上实践经验极为匮乏,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却由于极度自信+毫无经验,往往手忙脚乱,判断失误,导致重大损失。

马谡就是这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这样的人!

刘备久历江湖,阅人无数。早就洞悉人性的弱点。早就看穿了言过其实的人,绝不可大用!

所以,他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了马谡的毛病,就对马谡下了不可大用的定论。

等到即将离世,因为诸葛亮与马谡关系要好。刘备担心诸葛亮重用马谡,又特意叮嘱。可惜呀,可惜。


上将嗳福斯


刘备临死的时候,有两件记录在史册的大事。一个是安排死后的事宜,另一个就是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由此可见马谡其人在刘备和诸葛亮心中的份量,也足以证明马谡绝不是泛泛之辈。



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魏国,随军的有魏延、吴壹等许多久经沙场的名将。这时候诸葛亮却任命马谡前去街亭迎战张郃。马谡在临阵之时改变了诸葛亮的安排,最终被张郃给击败。

整个参谋部都认为应该让那些有经验的将军担任先锋,为什么诸葛亮却要“违众拔谡”呢?

诸葛亮与马谡的哥哥马良私交甚好,只要有机会肯定会提携一下马谡。诸葛亮也是常人,“内举不避亲”也不是不可以的呀!(有这重关系,总归是招人闲话。)当然诸葛亮也不是盲目地提携,因为诸葛亮觉得马谡完全可以胜任其职。

诸葛亮认为马谡能够胜任其职,完全是诸葛亮的一个误判,也是刘备临终最担心的事儿!



马谡喜欢军事谋略。对于马谡所提出的观点及谋略,诸葛亮很是赞赏。诸葛亮有很多事情办得漂亮,其实都是采纳了马谡的谋略。所以诸葛亮才会产生马谡“才器过人”的错觉!

马谡出谋划策,诸葛亮去具体施行。由于诸葛亮的办事能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办得漂漂亮亮的。马谡谋划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被诸葛亮无形中给消除了;马谡谋划中合理的地方被彰显出来了!

诸葛亮沉迷于其中而不自知,刘备做为局外人反而能够看得很清楚。如果诸葛亮老是处于这种错觉之中,肯定会在关键时刻因为错用马谡而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刘备才会在临死之前,着重强调这件事儿!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可大用。在你身边出个谋划个策就行啦,千万别让马谡亲力亲为独当一面。



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马谡的确不是办事的料儿!

战场上的战况变化迅速,很多时候需要将领根据战况随机应变。一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能够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改变,从而扭转战局。

马谡一直没有统兵的经验,所以马谡就做出了错误的改变。这一个错误的改变,就被经验丰富的张郃及时得抓住,从而一举击败了马谡。

这既是马谡的失误,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失误。马谡从此就成了诸葛亮心头永远抹不掉的痛!



马谡长于出谋划策,而短于具体施行。马谡出谋划策,诸葛亮具体施行,则会相得益彰。

诸葛亮长于治国政理,而短于奇谋将略。诸葛亮出谋划策,马谡具体施行,则必然是事事乖张!

诸葛亮对于马谡,舍其长而用其短,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刘备能够洞见于此,真可谓是洞察秋毫!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我认为并不是刘备有先见之明,不是刘备对马谡有偏见,刘备看不上马谡的原因是马谡的哥哥马良。

马谡的哥哥马良当时也很有名气,主要在荆州辅佐关羽,而且马良的名声很好,但是光名声好没有用啊,刘备看的是最后结果。

关羽发兵攻打襄樊时,当时关羽部面临吴魏两线夹击的战况,可是马良对如何防范东吴来袭拿不出太好的办法,当时关羽部像前拿不下襄樊,向后又打不退东吴,最后关羽兵败身死丟了荆州,马良可以说负有很大的责任。

在刘备了解了关羽败亡的经过后,肯定对马良大失所望,而现在马良之弟马谡也很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看重的人刘备肯定也会观注些,再了解了马谡也是爱夸夸其谈的人后,刘备联想到马良肯定也觉得马谡也是徒有虚名的人,所以在临终时特意叮嘱了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可诸葛亮当时不以为然,事后马谡丢街亭后证明刘备是对的。

刘备作为蜀国英主肯定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看人看的很准,不得不令人佩服。


天宇的文史情怀


刘备活着的时候,估计马谡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了。文韬武略,估计是很多人心目中隔代大将军接班人了。也就是关张身后的统帅候选人。不论是关张还是魏延包括赵云和诸葛亮都应该是对其赞许有加的。而刘备、法正等人也挑不出其大毛病。没有直接提拔马谡也是跟一开始不给诸葛亮独立指挥权同样的原因:聪明不代表能实干。刘备想做得更稳一点。刻意打压马谡是为了保护老班底的安全。诸葛亮则是因为急于培养接班人,利用荆州集团最佳种子选手遏制益州本土两方势力才破格提拔马谡。不用魏延也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但也不排除诸葛亮意欲保护魏延,同时急于建功又不敢任用益州本土的将军不小心出了昏招。

还有一种可能:刘备不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而是重点要栽培马谡。诸葛亮说自己没听刘备的话是为了转移视线,掩盖自己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势力的用心。说自己看走眼总比让人揭发出荆州集团搞小团体和对其他人做小动作要好看些吧。事后自降三级也是跟刘禅一起演苦肉计而已。有人分析过,蜀汉最早灭亡跟诸葛亮、刘禅的统御能力不足,一直无法真正控制益州本土势力有关。


虚拟佛子


马谡是马良之弟,他们共有五个兄弟,他们的字里面都带着常字,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刘备成为荆州牧的时候,马良担任荆州从事。

而当刘备称帝的时候,马良担任的是侍中,地次是仅次于尚书令的,是刘备身边的顾问,章武二年,刘备伐吴,马良先行到荆州联系地方,配合刘备伐吴,刘备兵败于夷陵,马良则遇害身亡。

马良与诸葛亮相熟,以兄弟相称,而马谡的年纪比马良小很多,所以马谡视诸葛亮如父。那我们再来看看马谡,马谡先后担任成都的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十分聪明,有才华,而且十分喜欢讨论兵法。

诸葛亮也喜欢讨论兵法,所以对马谡十分的器重,刘备对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所临终前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是纸上谈兵,他的实际能力远不如他的口才,不能让他担任大事,希望你多加注意。

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担任自己的参军,经常从早上到晚上,讨论兵法。在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就向诸葛亮建议主要采取怀柔政策,攻心为上,这样南中地区就不易反叛。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获孟获,所以南中地区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反叛,这个可见马谡其实是有才华的。

马谡确实有街亭之败,诸葛亮用马谡确实用得不对,但是就因为马谡的事情,就说诸葛亮不识,这个也是不合适的,刘备死后的蜀汉人员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持续三十年,可见诸葛亮用人之准确。

我们不能因为曹操因为用夏侯渊,失去了汉中,就认为曹操不会用人,所以不能因为马谡之败而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毕竟再厉害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用的人一定能打胜仗。

不过,个人觉得,刘备不大可能在临终提到马谡这个人,这个极有可能是陈寿自己添加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备病重于白帝城的时候,他主要做几个事情,一,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二,交待自己的几个儿子要好好学习,然后要视诸葛亮为父。

刘备病重的时候,交待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马谡在蜀汉大臣里面只是一个小角色,刘备根本没空答理他,也更不会说到他的事情了。

那么陈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街亭之战,陈寿之父也受到了牵连,受到了髡刑,所以就怨恨上了马谡和诸葛亮,说诸葛亮你不听刘备的话,重用马谡,才有街亭之败。

不过,刘备也确实能看出马谡是纸上谈兵,毕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大家都比较熟,而刘备比较喜欢的是脚踏实地的人,自然对夸夸其谈的马谡,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人没啥用。


历史简单说


陈寿黑诸葛亮的。刘备告诫诸葛亮马谡不能有,十有八九不是正史,是陈寿杜撰的。

其一,马谡当时地位很低,没有资格跟着诸葛亮去拜见即将离世的昭烈皇帝刘备。

其二,马谡一向有谋略,诸葛亮平叛南中用的就是马谡的攻心之计。

其三,马谡的个人能力很强,军事参谋,后勤保障,都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马谡的能力应该在杨仪之上。

其四,马谡守街亭,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得北伐功亏一篑。这个是有罪的,军令如山。但辩证的看,马谡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以攻为守,将在外军令不受。自古都有,不能说马谡不懂或者其他,马谡立功心切,想一口吃掉魏军,只不过运气太差,碰到了曹魏名将张颌的五万虎豹骑,曹魏最精锐的军队,一战没有能突破,加上山上断了水源而乱掉阵脚,失掉街亭。但如果马谡打赢了,是不是历史讲改写。韩信背水一战,成就了中国军神的威名,但是背水一战打输了,就是军事历史的一大笑话。辩证看


PvZ强酸柠檬


说到看人刘备真比诸葛亮强太多了,刘备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编草席为生,颠沛生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刘备看人很准的,关羽和张飞能力是他最早发现的。而且刘备很会做事与之结拜为兄弟,把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自己服务,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关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充分说明刘备的看人之高明,刘备在生前从不用诸葛亮带兵打战,就只是用诸葛亮做“后勤部长”。因诸葛亮做事细致面面俱到有大局观,是宰相之才。但过于小心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不是一个优秀的带兵统帅。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过去老人们常说“叫唤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时说起事来夸夸其谈,但做起事来一无是处。


那马谡就不可用吗?我看不见得就看怎么用。其实马谡是可用的,但不能马上委以重任指挥街亭那么大的战斗。应让他循序渐进由小做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他的才华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锤炼,这样马谡在未来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为蜀国开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如此道理,让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书生去与一个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作战,不败才怪了。


黄金涛7


刘备在三国中,知人善任,识人之能就连诸葛亮都佩服,说实话,诸葛亮不服不行,不服就会栽跟头。“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就说明了一切。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

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那么,刘备又是从那些地方看出马谡不堪大用呢?

我觉得刘备是从平时积累的经验看出来的,这可以从他重用魏延这一点看出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交代刘备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让人感觉就是凭直觉。但深究其中原因,还是有根据的。马谡和魏延相比较,魏延更多的是实战经验,而马谡更多的是夸夸其谈,有纸上谈兵――赵括的影子。反观魏延,刘备看到他做出了很多成绩。但不会巴结丞相诸葛亮,被丞相诸葛亮打压。刘备慧眼识人,指定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和诸葛亮的识人之能,通过两人的比较,高下立判。总之,刘备看马谡,就像诸葛亮看魏延一样,都是通过经验和第六感觉。





秉烛读春秋


刘备白帝城托孤,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广为传诵成就了刘备识人之名。分析这句话,应从整个刘备集团的人才现状及刘备的用人原则来认识。

一本《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为智慧的化身,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实,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长于政事,而不擅军事。而整个刘备集团中真正的军事谋略应该首推法正。汉中就是刘备在法正的辅佐下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与马良亲如兄弟,爱屋及乌,所以也偏爱马谡,常常形影不离,讨论军国大事。在刘备眼里马谡并非一无是处,应该是和诸葛亮一样长于政务而不擅军事之人。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在刘备死后必然要启用一部分人予以重任,而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必定会重用马谡。这也违背了刘备先军事的原则,所以才会有那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


人非圣贤都有自己的偏好,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偏于政事,当然也喜欢同类的人物,马谡自当是首选。刘备就是看到了诸葛亮这一点,碍于诸葛亮的脸面又不好讲明,才借用言过其实这句话,提醒诸葛亮。只可惜不知诸葛亮是装糊涂,还是不以为然,仍然在守街亭这么重要的当口,启用了马谡,也为他的一世英名留下了污点。

而刘备作为开国之君主,识人当然有过人之处。对马谡的认识比较客观,至少不象诸葛亮那样先入为主。这也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