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魏忠贤在天启皇帝时期权势滔天,怎么轻易就被崇祯处死了?

书荒屋说历史


要想弄清魏忠贤事情的本末,就要从魏忠贤本人的发迹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两方面来说。


魏忠贤是今河北沧州人,家贫,喜爱赌博,这似乎是个很矛盾的记载,家里穷哪有钱赌呢?人到中年还很落魄,一次深思之后,决定自行阉割自己进宫当太监,这里面有两个信息需要明白,一就是魏忠贤是穷困潦倒了,二是宫里他还算有点路子,否则就是自宫也进不了宫。


既然把自己后半生交给皇宫了,他本人对皇家的忠心不言而喻,这也决定了以后的很多事。进宫之后他意外的攀上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贵人客氏。当时是明万历时期,这个客氏是万历皇帝长孙朱由检的奶妈,一般来说,这皇子皇孙跟奶妈的关系都不会差,而这位朱由检对自己的奶妈客氏更是好,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而数年后,朱由检将得到帝位,史称天启帝,魏忠贤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魏忠贤这个人不识字,但记忆力好,一般记忆力好的人都是脑子好使的人,他不仅赢得了客氏的独宠,也受到了天启帝的信任,为什么?他忠心嘛!很快他就出任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高位,虽然他不识字。

有人说魏忠贤在天启时期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权势滔天,大有篡位之嫌,这不过是识字的那些士大夫的抹黑,实际上明朝的制度很严谨,根本不存在能篡位或者分取皇帝权力的可能,魏忠贤的势不过是天启帝权力的延伸,他所作所为都是天启帝支持的,这里面不会存在哪怕一点蒙蔽圣听的可能!



那为啥他被后世写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坏蛋?因为天启帝要依靠他来打击士大夫阶层,而刀笔都掌握在士大夫手里,他们想怎么写怎么写!为啥天启帝要打击士大夫阶层,这里设计到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政治环境!


当时的明王朝已经不是明初了,满族已经在关外站住脚,然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关内!土地兼并严重,都让谁兼并了?就是这些表面上喊着魏忠贤九千九百岁,背地里乱捅刀子的东林党士大夫阶层,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赋税是一点不用交,缺地少地甚至无地的农民负责全部的赋税,这不仅国家收不到什么钱,也极不公平,张居正改革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然而他最终失败了,但问题还得解决,因为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尤其是辽响,但是政治改革已经不行了,就只能玩制衡了。


魏忠贤的忠心可用,天启就拿他去和士大夫斗,为的不过是让国家宽松点,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受到很多打击,他们必然要反击,但是他们畏惧皇权,所以只能依靠舆论,用笔写,用传言,反正尽一切办法把魏忠贤搞臭,以维护他们这些大地主的利益。

魏忠贤知道他的富贵是怎么来的,应该对谁忠心,所以他干了很多出格的事,他这样不顾影响,不顾身家就是为了天启,为了皇权,只有天启好,他才能好,至于其他人,至于政治,不是他能考虑那么多的。



很可惜,天启虽然很年轻,但是做了七年皇帝之后就重病不治了,续任的他的弟弟朱由校崇祯帝早就受了这帮士大夫积毁销骨式的影响,在他心中,干掉魏忠贤就是铲除积弊,为国除害,没有执政经验的他根本想不到明朝最大的积弊是土地问题,一个太监,实在微不足道。


士大夫阶层又胜利了,如同他们对付张居正的改革一样,保住了自己的土地,矿藏和财富,可是国家亡了。魏忠贤他没有任何还击的可能,因为他的权力全部来自皇帝,皇帝换人了,他就是个连正常人都不如的阉人而已。个人所言,仅供参考,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魏忠贤之所以在天启皇帝执政期间能够作威作福主要得益于他和皇帝的关系硬,借着天启皇帝对他的信赖他假传圣旨、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结党营私可以说无恶不作,连出行的派头都和皇帝差不多,见到他都要高呼“九千岁”。如果当时他愿意真的可以把这个“木匠皇帝”给废了。


要说崇祯皇帝为什么能轻易的把魏忠贤废了,这主要还是因为魏忠贤一路走来最大的依靠就是天启皇帝对他的无底线信任,而他的同党能跟随他也是这个原因,天启皇帝一死他的靠山没了,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所做所为可是一清二楚,他不像自己的哥哥什么也不管就会做木匠他就决定除掉这一害,因此他就把魏忠贤除掉了,说白了魏忠贤只是他们皇家的一个下人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定位。

要说魏忠贤为什么会让天启皇帝如此信赖呢?这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兼职情妇-客氏。客氏还是魏忠贤的情妇,他们俩在一起真的可以说是狼狈为奸,他俩把天启皇帝的后代全部用计给整没了,魏忠贤还能整天哄着天启皇帝做木匠。但是我认为东林党在这其中起到了助力的作用,逼得天启皇帝不想管这些烂事就想逃避,干脆我就让魏忠贤做代言人吧。

东林党代表的是文官集团,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智商高得理不饶人,明朝皇帝之所以启用宦官就是因为文官集团太过强大已经无法控制,因此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身边人太监,想要把宦官集团扶持起来帮自己在这场权利的游戏中增加筹码,但是事情往往发展都是超出意料的。最早的王振一手造成了土木堡的失败,到了魏忠贤更是差点篡位。这其实就是皇帝自己的平衡没有做好造成了一方独大。



魏忠贤的死亡代表了宦官时代的终结,他也只是权利游戏中的一个砝码,有他在东林党受到打压前途渺茫,崇祯皇帝继位后除掉魏忠贤东林党迅速崛起还是把持朝政皇帝还是郁闷。朱瞻基当年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两方面势力都为己用,但是后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就略显不足。但是不管如何争斗皇权是夺不走的,皇帝不动手表示他一定有目的还没有达到,在这场游戏中皇帝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参与者还是裁判很费脑子的,所以没有强大的能力就只能采取做木匠或者不上朝等等一系列荒唐举动来躲避这些问题。


钟二


放张之前做得老图:

以上是西汉到隋朝历朝篡位的权臣,隋以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大军阀起兵造反,宋朝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篡位。宋以后的元明清三代,便不再有权臣篡位的事情发生了。其中有个重要原因为:自宋朝开始重文抑武,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武将们权利少了,文官们权利也少了,特别是明朝废除丞相后。皇权得到加强,皇帝成了真正的老大。权臣可以牛逼,但朝堂上总有敌对的一方。

开头图表里,对后世皇帝有个很直白的前车之鉴——任由权臣做大,皇帝很危险。皇权的不可逾越性便注定了权臣们日后的结局。皇帝想要保住专制地位,权臣不可不杀。

所以,不管崇祯有没有底气,魏忠贤必须死。

崇祯底气问题和魏忠贤的抗打击能力

历史上权臣的出现主要由于新皇帝太年轻,需要大臣辅佐。比如,汉昭帝和霍光,万历和张居正,康熙和鳌拜。但只要小皇帝是个有能力的明君,权臣的下场一般是可以预料的。霍光被汉宣帝灭族,张居正和鳌拜被抄家。相比他们这些皇帝,崇祯和魏忠贤的较量,其实更容易的多。崇祯不是小孩子,他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当王爷那会儿,他对魏忠贤的了解已经知根知底。明朝又是变态版中央集权专制的开始,一个成熟的皇帝想要弄死一个权臣,不要说魏忠贤有一大帮东林敌对势力。即便没有,崇祯也会凭借手里的皇权对阉党斩尽杀绝。当然,可能时间会稍微长些。

魏忠贤虽然在天启年间说一不二,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谓权臣,他的权利来源在于皇帝。明朝以前,个别权臣可能遇到某些事情还有底气跟皇帝掰扯掰扯。可在明朝,一切皇帝说了算,权臣想要得到皇上许可。要么拿出真材实料,要么只能靠献媚得权了。魏忠贤一个太监,奴仆出身,本就靠的是天启宠信起家。天启活着,有大老板撑腰,他混得风生水起。但天启一死,崇祯上位,内阁大臣不必再通过太监之手上报奏章,而且经常会被召见面谈。皇上事事亲力亲为,太监重新回归伺候人的本职工作。为虎作伥的权利消失,崇祯年间的魏忠贤,只是个有钱的太监而已。脱掉皇帝走狗那层皮,抗击打能力为零。

历代权臣职场生涯铁律:只要是权臣绝对没有好下场,想要有好下场,只能篡位,别无他法。

魏忠贤没生在好时候,宋朝以后便没有权臣篡位一说了。而且让只有一世血脉的太监当皇帝,自古闻所未闻,想想都搞笑,鬼才会服气。


王老先僧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年全民掀起了历史热,也掀起了颠倒黑白右倾翻案风,各种奇谈怪论甚嚣尘上。

最奇葩的是有许多人为魏忠贤及其阄党翻案,说魏忠贤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且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魏忠贤在的时候大明朝好好的,魏忠贤一死大明朝就完蛋了,甚至说崇祯皇帝杀死魏忠贤是最大的错误,应该留着魏忠贤打压东林党。

历史一直评论东林党是正人君子(不敢保证全部都是好人,没有私心杂念哈!切勿钻牛角尖),评价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和齐党、楚党为奸党,阄党更是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大坏蛋。现在反过来了,很多人说是东林党害死了明朝,魏忠贤成了大救星。

魏忠贤是明朝最大的祸害,到了天启朝后期,趁着天启皇帝沉溺于木匠雕刻手艺,魏忠贤大权独揽把持朝政,朝廷中的六部尚书,各地督抚几乎都由魏忠贤任免,都成了魏忠贤的党羽爪牙,阄党残害了杨琏、左光斗、魏大中等许多忠良,各地督抚为了巴结献媚于魏忠贤在全国各地为他遍立生祠,魏家的三岁孩童都封公封侯,魏忠贤一手遮天己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天启皇帝的张皇后被魏客等人残害的失去生育能力,崇祯皇帝刚继位魏忠贤企图谋反,咨询过兵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不敢行动才作罢。

崇祯皇帝刚继位连宫中的饭菜都不敢吃,怕魏阄下毒,每天到皇宫上班还得从信王府自带盒饭,甚至于晚上自己手持宝剑在宫中巡逻,可见形势险恶到了何种地步,这种情况居然还有人说崇祯应该听他哥哥天启的话重用魏忠贤?

崇祯皇帝以雷霆手段铲除了魏忠贤及其阄党,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是他一生唯一做对的事情。


西贼闻之心胆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次宦官时代。明代的宦官权力很大,但其中的佼佼者无疑是魏忠贤,魏忠贤也许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宦官。在天启年间,魏忠贤是实实在在的九千岁。权倾朝野是一点也不为过。但天启皇帝一死,魏忠贤犹如空中楼阁。骤然而倒。

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校兄弟五人,但活到成年的就朱由校和朱由检两人。 因此二人的关系是很亲密的,朱由检比朱由校小小五岁,不仅天启皇帝,即便是 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叔子,天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夭折了(有人说是魏忠贤给害死)因此在皇帝的继承上,就让原本毫无关系的朱由检当了皇帝,也就是崇祯皇帝。

应该说,无论是朱由检还是张皇后都对这个大太监魏忠贤是既畏惧也厌恶。崇祯登基当晚给哥哥天启守灵,陌生而凄冷的环境让让崇祯倍感惧怕。刚刚入宫的崇祯连皇宫的饭都不敢吃,偷偷吃从家里拿来的面饼吃,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短短两个月就拿下了权势熏天 的魏忠贤呢?

崇祯登基以后,魏忠贤也在试探崇祯,给崇祯送美女,但崇祯不喜女色。魏忠贤不知崇祯喜好,无从下口,而崇祯依旧对魏忠贤很是是重用,多次下旨褒奖,但暗中却在积极准备力量给予魏忠贤致命一击。

到了明朝的时候,皇权制度已经是极其完善了。几乎把一切可能篡位的行为都给封杀了,在军事上,一个将军几乎无法造反,将领只有在皇帝的命令下,才可以领兵打仗,而军需辎重完全由兵部供给。而且各个机构彼此独立,相互制约,魏忠贤想通过控制军队而造反几乎不可能。而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是完全听从于皇帝的机构,而且是独立于内阁的、魏忠贤也也许可以控制内阁,但绝不能掌控锦衣卫和东厂。

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和汉唐两朝宦官时代不同,明代的宦官是彻底的依附于皇帝的。没有皇帝的支持,任何一个宦官都无法成事,刘瑾如此,汪直如此,魏忠贤权势再大。而实际上也是一个皇家的奴才而已。

崇祯八月登基,九月就有人弹劾魏忠贤,十月御史弹劾魏忠贤,十月二十七日,有人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二十八日魏忠贤辞去本兼各职,十一月一日,崇祯把,罢免魏忠贤一切职务,发往凤阳守灵,但半路魏忠贤自缢而死。

但崇祯能够处死魏忠贤,绝非崇祯的英明果敢,天纵奇才。而是封建制度的完善和森严。由此而把崇祯当做一个英明的皇帝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清水空流


魏忠贤原本是个市井小无赖,好赌,后因躲赌债自阉入宫当了太监,他在民间的时候,就会巴结人,会阿谀奉承,入宫后,他应用自于,如鱼得水,很快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混的很熟,因此魏忠贤在宫中生了根,立了足,进入了太监界的超甲阵营,鼎鼎有名。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不务正业,喜欢木工和游戏,尤其是木工活,那几乎是达到了极致,说他废寝忘食那是一点也不为过。在熹宗眼里,国事远没有做木工重要,魏忠贤是投其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满足熹宗一切需求,让他潜心搞钻研,熹宗也是投桃报李,把朝中大事全权交给魏忠贤打理,魏忠贤逐渐把持朝政,成为了熹宗的代理人,由后天走向了前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宦官专政,是大明之福?之祸?


魏忠贤专政首先当然是要排除异己,头号敌人就是东林党人,将他们几乎赶尽杀绝,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搞得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崇祯帝即位后,他年轻气盛,很想做一点事了树立他的君威,于是就拿争议最大的魏忠贤开刀,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命他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也知道自己走到头了,就上吊自杀了。难道说魏忠贤控制着东厂锦衣卫,而且军队里面大部分是他的人马,崇祯动得了他吗,其实魏忠贤就是一条狗,忠心护主,他毫无反上之心,处处为大明着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任命吧。


魏忠贤虽坏,却也撑起了半个明朝,国内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国库有钱了,可以保卫边疆,特别是北方的边防,由于魏忠贤用人得当,满清无法进入半步,辽东局势平稳。


有的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确有道理,明朝灭亡是在魏忠贤死了十几年后的崇祯手上,明熹宗临死前交待崇祯,魏忠贤可大用,能撑得住场面,可保明朝江山。这说明魏忠贤也不是一无是处,反倒是崇祯杀了魏忠贤后,国内就开始大乱了,没有了魏忠贤的威慑力,霸气,谁也不把崇祯当回事,自然就人心大乱了,明朝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


遗产君


魏忠贤在天启皇帝龙御归天之后,确实动过想不让崇祯继位的念头,可惜天启帝与皇后都同意立自家弟弟朱由检为帝,作为太监,只是皇帝的家奴,权利都是皇帝给的,所以天启帝要立自己弟弟为帝,魏忠贤也没有办法。

崇祯继位之后,照样对魏忠贤十分的不错,作为一个在紫禁城没有根基的皇帝,想要培养自己的势力绝非几日就可以完成,崇祯表面对魏忠贤言听计从,让魏忠贤放松警惕,暗地里一直在琢磨如何铲除这个大太监,让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崇祯借助阉党内部矛盾,顺势铲除了兵部尚书崔呈秀,把魏忠贤得力助手逼着自己辞官,从此皇帝信号明确,底下的被阉党压制多年的官员就借题发挥,各种弹劾魏忠贤,崇祯大笔一挥,魏忠贤就去凤阳看皇陵去了。

明代的宦官,虽然看似权利很大,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兵权,不像唐朝的宦官,明朝宦官的权利都是皇帝给的,太监翻不起什么风浪,只要皇帝一不信任就基本完蛋。


Sylar弈


历史上太监没有造反的,就算背叛了自己的主人,也是投靠了新的皇帝。太监没有儿子,他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帝,他的权力也没有办法传承。文武百官依附于他们都是暂时的。举个例子,武则天虽然有儿子,但他的儿子姓李,武则天老了之后,大臣发动政变,拥立武则天的儿子当皇帝,把国号周又改回唐。


达o芬奇密码


在大明朝,无论你如何权势滔天,皇帝要你死你就得死,正德的时候,被老百姓称为“立皇帝”(正德是坐皇帝)的刘瑾被凌迟处死。正德死后,他最宠信的两个锦衣卫统领,大内侍卫统领也是没有好下场。宦官就是皇帝的狗,杀条狗要费什么劲。宦官就是皇帝推出来对付文武官员的,很多时候代表的是皇帝的意志,行使的就是皇权。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他们下场是很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