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当下的我们

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很多时候

我们只追求“速度

讲究“效率”,注重“结果

往往却忽略了

最重要的“过程”

但偏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其一生

却只为做好一件事

《寻找手艺》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这是一部土得掉渣的纪录片

从拍摄到制作

都“粗糙”无比

没有资金

导演卖掉北京的房子凑来100万

没有人手

导演找来做酒店经理的朋友

学习一周

便担任起录音师、灯光师

摄像师中途有事退出

团队的司机便现学开关机

开始充当摄像师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司机何思庚拍摄的画面

就这样

四个从未做过纪录片的门外汉

开着一辆小车

带着几个二手设备

就踏上了“寻找手艺人”的道路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从左到右,前排:导演张景,司机兼摄像:何思庚 ;后排:摄像师蒋颖松,录音、灯光师喻攀

因为没有事先的计划和调研

他们出发后屡遭“碰壁”

到河北曲阳拍石雕

却不知道拍谁、拍什么内容

工人们只对相机更感兴趣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去山西柳林拍桑皮纸

到了才发现

所有的作坊已经废弃

手艺面临失传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作坊窗户上残剩的桑皮纸

只剩下为他们引路

也是曾经的造纸师傅

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他们一边行走一边记录

因为没有事先的编排和剧本

所以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

但也正因为这种真实的记录

让“温暖”与“感动”不期而遇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有钱的时候捐金子,

没钱的时候捐人力。”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左:土旦;右:张景

土旦是锻铜制作佛像的大师

29岁,名震整个西藏

他做的佛像最高有5米

做模具、剪裁、锻压、雕刻…

每一步都由纯手工完成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更厉害的是

土旦可以用一整张铜片

铸出一尊佛像

整个佛像几乎看不出任何接缝

就连佛像内部也完美无瑕

这已是工匠技术难度的极限

但对土旦来说却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要通过眼神

表现佛像的性格

以及佛像背后的故事

土旦他全部都做到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因为精湛的技术

土旦一直单子不断

这从商业角度来说

他应该很有钱了

实际却并不是这样

因为他每年都在“捐钱”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有钱时捐金子

一尊佛像,加上镀金所需的黄金

往往成本造价就需要几十万元

没钱时他就捐人力

不收工钱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有网友说

他分明工作在金子物欲中间

却干净得像白雪

我以为

这样的形容

对土旦再恰当不过了

世界再嘈杂

匠人的内心

也是安静的、安定的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说起来没什么好哭的,

但我就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坎温老人

80多岁的坎温老人

每天就这样靠在墙角做伞

他是村里仅剩的一位

做传统油纸伞的老人

看似一把简单的油纸伞

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伞头、大小骨架、串线、上油…

伞头完全凭感觉切割

但开口必须刚好是30个

这没有什么技巧

靠的是老人一生的“重复”

“尺子”自在心中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但就是制作如此熟练的老人

却在镜头面前

第一次失了手

用棉线固定伞骨架时

线一连断了8次

每断一次

老人都楞下神

然后焦急地尝试下一次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哭的,

但我就是每看一次,

就哭一次。”

导演张景说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拍摄那天

他们一边拍摄

一边通过手机把做的伞发了出去

有人当天就把做的伞

和老人剩下的四把伞全买了

老人很高兴

特意将每一把伞都重新整理了一遍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今年4月

片子上传到网上后

很多观众跟导演联系

想买老人做的伞

可是当导演联系老人家人时

电话那头说:

“今年2月,

坎温老人已经去世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做伞了

这门手艺也随之消失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我们的照片和名字,

可以到北京去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这是真、养号两位老人

最后一次造纸了

因为销路不好

加之年龄已经确实大了

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

以后不再造纸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两位老人有5个造纸的网框

平均一天的产量是十多张

即便这样

老人还是积压了几百张

于是他们一行人

决定帮老人买点纸

老人立刻拿出了厚厚的一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咱先拍他们做,

等会儿再买好不好?”

老人也许是理解错了意思

以为他们不买了

点点头,有点失落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他们最后买了纸,请大家放心

在我看来,这份失落

无关乎这些纸可以卖多少钱

老人在意的是

“我做的东西,有人需要。”

这种被需要、

被肯定、被认可的价值和意义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张景导演说要为老人合个影

老人开心地笑了

一遍遍说着

“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

可以到北京去了。

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片子上线后

这里的弹幕突然“炸”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奶奶放心,你们到北京了”

“到广东了…”

“到浙江了…”

“到全中国了…”

到我记忆深处了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有人问

当下,手艺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留住手艺》中的一段话

或许可以回答

“当没有了手工业之后,

我们才发现,

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

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

因为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

所以他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

这种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就是这样三个毫无经验的门外汉

怀着要拍一部伟大纪录片的梦想

历时两年

穿越了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

拍摄了199个主要手艺人

记录了144项传统手艺

最终完成了这部

212分钟时长的纪录片

看过的人都说

“从没看过这样的纪录片。”

是的

这个片子里有太多的没见过

没见过这样窘迫的幕后

没见过这样穿帮的镜头

没见过这样的旁白

更没见过这样的“真实”

所以

这部片子因“粗糙”被电视台拒播

又因“真实”受到90后00后的追捧

意外爆火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没有了那些炫丽的画面来“锦上添花”

我们反而看到了

片子里手艺人的眼神和笑容

传递出的温暖和感动

「荐读」被13家电视台拒播的“烂片”,却受到90后、00后追捧

最后

借用网友的一段话结尾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

只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手艺人

也许关注的人多一些了

手艺就能消失得慢一些


来源:创意社(ID:ichuangyi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