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清明祭的由來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僅次於祭天。“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


清明祭的由來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有個大臣叫介之推,當時晉國發生內亂,他跟隨著晉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時間一長,帶的乾糧就吃光了,大臣介之推端著一碗肉湯,一拐一拐地走出來。重耳一口氣喝完這碗美味的肉湯後,問介之推這湯是哪裡來的?介之推支支吾吾,臉色蒼白,大腿一再流血。重耳再三追問之下,才知道這湯是介之推呀在自己腿上割下的肉煮的。

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回國當了國君,就是史書上的晉文公。晉文公論功行賞時,就漏了有救命之恩的介之推。介之推回家和母親隱居綿山

後來,晉文公想起那位割股奉君的賢臣,心中十分內疚,連忙到綿山尋找,但見那裡山巒重疊,哪裡有介之推的影子。晉文公想了一個昏招,不如放火燒山,這樣就可以逼出介之推母子了。大火燒遍綿山,卻未見介之推的身影,火滅了之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

清明祭的由來

晉文公很傷心,為了悼念介之推,下令禁止在這一天生火,不能燒火煮飯,自己帶頭冷食表示自責。以後代代相傳,形成了風俗,叫做寒食禁火,這一天叫寒食節,另外,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每年在寒食節和清明節兩天,在宮廷內外插上柳枝,老百姓也這樣做,漸漸形成一種風俗。直到現在,清明時節,很多人家的門口都插上碧綠的柳枝。後來人們又去野外拜祭介之推,以寄託對這位功成不居的先賢的崇敬。年復一年,便形成了掃墓和踏青的風俗。

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才有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祭祖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唐代寒食節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當重要的農業節氣,融入了祭神拜祖的文化,這個節日就一下子厚重起來。

清明祭的由來

細雨中

只有

那些墳上的柳枝兒

在迎風飄擺

清明祭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