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養鵝用心?養鵝無心?

養鵝用心?養鵝無心?

養鵝難免遇到鵝病,一旦遇到鵝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好它。一說到治病,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藥。這是常規的想法,是大眾思維,因為所有人都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也這麼做,看起來無可厚非。

療效誤判、這也是在少數養戶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不懂得藥物的作用是要有一個時間過程的。在用藥正確的情況下。用藥後一天半天.發現鵝只還繼續死亡或死亡增加,就片面認為所用藥無效;其二,當原來的用藥正在起效而未從根本上好轉時急於求愈改用他藥。結果一用就“靈”,誤認為他改用得很對,後來的用藥很靈。療效誤判對養戶十分不利,勢必給日後治療同種疫病帶來用藥錯誤,人為造成經濟損失。

比如治鵝病,大家都認為鵝有病了就給鵝用藥,無可厚非。然後我們就經常聽到有人問:我的鵝有病了,吃點什麼藥啊?而很少有人問:我的鵝養的不好,我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對於大家的提問,假如你簡單地回答:吃點XX藥就行,他聽到很滿意,立刻就去用藥了。假如你說:不能簡單地考慮用藥,我們要仔細分析一下問題的原因,排查一下疾病的根源。他聽了會說你囉嗦,嫌你話多。

然後,用藥吃好了,就大讚藥是神藥,用藥吃不好,就大罵藥是假藥。他們從來不考慮別的問題,不去研究飼養管理,不重視鵝群的生理特點,認為藥物可以解決一切,認為世上一定有一種可以解決一切的藥。

鵝病的形成很複雜,不是一個簡單地詞語能夠概括。有時候,鵝病是有一種病原體引起的,有時候是由多種病原體導致的。有的時候,鵝病是由外界的傳染生成的,有時候是由內部的管理疏漏造成的。鵝病有病毒性的,有細菌性的,有寄生蟲,有營養代謝性的,而且鵝群得病,往往是從單個鵝開始,逐漸引發大群鵝發病的。我們給鵝用藥,都是群體給藥,一個鵝得了病,就要給一大群都吃藥。不像大動物,是個體給藥,誰得病就給誰吃藥,不得病的不吃。

所以,在治療鵝病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周到,謹慎對待,不能斷然用藥。我們更多的考慮應該是“制病”,而非“治病”。“制”的意思是制約,控制,限制,“治”的意思是治療,懲治。在實際應用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我們要制約鵝病的發生和發展,儘可能做到不讓病來,來了不讓它擴散。我們平時要搞好飼養管理,要消毒,要防疫,我們要理解鵝的生理特徵,要了解鵝的感受,要給予鵝群良好的生長環境,幹活時要操作得當,不得粗魯。同時,也要給予鵝群合適的營養配比,適當的預防用藥和保健,增強鵝群的體質。這樣做下來,一方面制約了鵝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增強了鵝群的抵抗力,即使鵝病發生了,也顯得好治,也有藥可治,也就顯得藥品管用了。

退一步講,若是真的遇到了不可制約,或者無法治療的鵝病,我們要理性的對待,科學的處理。處理的意思,除了用藥之外,還包括通風管理,轉群管理,選擇性淘汰,緊急免疫,消除病原菌,隔離病死鵝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我們說處理,而不說治療。

我們要認清鵝病的本質,到了一定程度,真治不好就不要硬治了,不要鑽死衚衕,畢竟我們要的是經濟效益,而非醫學突破,全群淘汰,從頭再來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藥物是整個飼養過程中最後一道關,我們不要把它弄反了,只有前面的所有都做到位,藥物才會顯出效果。

惜本誤醫 、少數養戶在購藥時斤斤計較“成本”。認為藥越便宜越合算,貴藥會增加成本投入,到時會使鵝群賺錢少。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說得確切一點,他們計的並不是成本,而是價格。事實上.無效或效差的藥才是最貴的藥,療效高的藥表面雖然顯得貴些。但比無效或效差的藥實在划算多了。我們在計算藥費支出的同時,最好算一算療效差死鵝增加的損失和病治不好鵝不長大(或不產蛋)白耗飼料的冤枉開支以及再次投藥的多重藥費。養鵝的成本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成本不僅僅是藥費。治療鵝病時,如果我們舍質求廉。定會貽誤治療。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

敬告養殖戶:

當家禽出現以下症狀:

1家禽突然或者零星死亡,翅膀下垂;

2咳嗽,呼嚕,眼腫流淚,張嘴呼吸;

3黃,白,綠稀便,打蔫,無精打采;

4胡肛,包心包乾,大腸桿菌,漿膜炎;

符合以上症狀用藥無效,或者反覆發作不能治癒的,請找我們!詳情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