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靜觀中美貿易摩擦:外界壓力也是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祖國》特約著名經濟專家/滕泰

今年上半年,中美雖然在貿易領域出現摩擦,且這種摩擦還有持續出現的可能,但這已經無法改變中國經濟良性發展的趨勢,同時,美國對中國在外貿製造的壓力,也可以轉化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外力,利用這種外界的壓力使中國經濟加速結構轉型、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美貿易摩擦的背後是經濟結構不平衡

美國表面上拿著中美貿易順差說事,但實際上是想遏制中國高企技術產業、製造業和高端產業的發展。我們國家是硬產業為主體,美國是以軟產業為主的國家,中國出口美國的主要貨物有電機、電氣、音像設備;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傢俱、寢具、燈具、活動房;玩具、遊戲或運動用品等及其零附件。中國貨物貿易順差是2500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是557億美元。美國出口中國的主要服務業、旅遊、教育、電影、圖書、運輸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服務。美國貨物貿易逆差是2500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是557億美元。

美國的很多跨國公司以海外生產的方式,出口其高軟價值產品,而這些產品所蘊含的軟價值,實際上沒有計入美國的出口,成為美國國際貿易逆差被高估的重要原因。美國在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上,對中國一直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有美國研究機構報告也指出,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寬,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例如設計領域未計入美國出口;製造領域形成中國貿易順差;銷售領域未計入美國出口。

貿易戰之“表”:減少美中貿易存在的鉅額逆差。特朗普對一個幾乎同每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都會損失數十億美元的國家而言,貿易戰是件好事,也很容易獲勝。貿易戰之“裡”:遏制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的發展勢頭。美國貿易代表萊特西澤說,美國經濟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科技,大約有 4400 萬人工作在科技領域,(貿易)赤字只是現在,而科技才是未來。

最終回到談判桌解決問題是大概率事件,中國新興產業有著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研為主的技術供給,既不是新冷戰,也不可能重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日本經濟的遏制。

新經濟時代:從新供給形成到新供給擴張

從學術上看我們經濟週期分為供給擴張階段、供給成熟階段、供給老化階段、新供給形成階段。從2002年到2007年是新經濟迅速擴張階段,2011年到2015年中國供給老化階段,鋼鐵、煤炭等老供給無法再創造出等量的新需求,2017到現在新經濟上升,中國經濟走出了供給老化階段,進入了新供給,中國經濟的未來取決於軟性製造、軟產業帶來的新動力。製造業新經濟和老供給部門對比,新經濟:新經濟佔比178.1%,集成電路佔比33.3%,工業機器人佔比25.1%。老供給:化工佔比2%,粗鋼佔比5.9%,平板玻璃佔比-1%。

靜觀中美貿易摩擦:外界壓力也是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2016年以來,老供給已經逐步出清,但在供給結構老化背景下,新的上升週期並不取決於老供給的出清,而是取決於新供給擴張。中國軟產業經歷了較快增長,未來新供給增速大概保持在10%以上,佔比逐年上升,老供給(除15個新供給行業之外)增速大概回落到5%以下,佔比逐年下降。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既有質的積極變化,也有量的邊際提升。預測未來經濟結構變化與增速,2018年新供給佔比41.45% ,老供給佔比58.55%,經濟增速7%左右。2019年新供給佔比42.69% ,老供給佔比57.31%,經濟增速7%以上。新供給經濟越來越多,老供給經濟漸漸變少。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新經濟

2018供給側改革:“破”、“立”、“降”。通過處置“殭屍企業”,破除無效供給,把沉澱、板結、固化的土地、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釋放出來,在減少過剩產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新供給的形成和擴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大力培育新動能,通過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軟價值戰略,大力培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推動新供給經濟週期儘快形成拐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重點是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高質量發展,新精神,新經濟,逐步把重心轉移到新舊動能轉換,總書記在博鰲會上重點扶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新經濟上提升軟價值製造。

所謂軟性製造,就是指以滿足軟需求為主要目的,軟投入在產品總價值佔比超過50%的製造模式。通過研發設計、創意創新、產品升級、文化傳播、品牌塑造等,不斷提升產品軟價值。

加快發展新經濟,軟性製造提升中國價值。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摩拜、ofo重新定義了自行車,美國出現了GE、IBM、蘋果、特斯拉;歐洲有奔馳、西門子、飛利浦……。中國製造業如何提升軟價值?從生產性思維轉向創造性思維。重視用戶體驗,用智慧創造財富,用體驗實現價值。增加軟性投入,減少硬資源消耗。研發設計、創意創新、文化傳播、品牌塑造、渠道平臺打造。

加快發展新經濟,軟產業滿足美好生活需要。軟產業就是指以軟價值為主體的產業。如果一個產業創造的總價值中,軟價值的佔比在80%以上,就是典型的軟產業。知識軟產業:如教育、諮詢、智庫、會議論壇等;文化娛樂軟產業:如影視、電子遊戲、主題公園等;信息軟產業:如傳媒、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軟產業:如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風險投資等其他服務業。

加快發展新經濟,軟價值掙脫硬資源束縛。硬價值可以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軟價值可以滿足人們對健康、舒適、美感、品味、快樂、幸福等美好生活需要。非對稱實現你享受,我付費;分段實現先有公共價值,再有盈利模式;立體實現陽光免費,星光收費;資本化實現從追求利潤到追求市值;共享實現只要人人都給我一塊錢。軟資源,是指在軟價值創造過程中使用的非實物資源,除了傳統的人才、科學成果、技術專利、資金之外,還包括:知識產業的經典著作、文獻檔案、傳播模式、影響力;文化娛樂產業的IP積累、明星、院線、體育俱樂部、賽事、口碑評論;信息產業的大數據、算法、互聯網平臺、社交網絡;金融產業的信用、國際貨幣發行權、金融定價權;服務業的品牌、商業模式等。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綜合競爭力,軟硬環境都重要,硬環境要繼續改善,更要在軟環境建設上不斷有新突破。

如何在軟環境上實現新突破?一、營造創業、創新友好的法律軟環境。二、政府應適應軟環境營造者的新角色。三、營造與軟產業、新經濟對接的融資軟環境。四、營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軟環境。五、在文化軟環境方面,營造適宜企業生長的“創新創業雨林”。六、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生活軟環境。

中國轉型製造業賦予新的內涵和可操作性的戰略,讓企業精準把握人們的軟需求,而不是物質需求。為產品增加更多的軟價值,以軟性投入代替原有的硬性資源投入,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思維向創造型思維轉變,掙脫地球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把握軟價值分配的新規律,以期在新時代的國際分工當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