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功能性訓練在骨折康復中的作用

骨折是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損傷,古話有“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說法,認為骨折後要靜養,骨折才能順利癒合,臨床上有很多骨折患者害怕影響骨折部位的牢固性和骨折癒合而不敢進行功能鍛鍊,從而導致了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關節僵硬等併發症的發生。

功能性訓練在骨折康復中的作用

其實,骨折後在適當的進行功能鍛鍊才更有助於患者康復。因為骨折的治療週期長,長時間的臥床,還有石膏、夾板等外固定,使得患者活動不便,骨折臨近的關節也長期得不到活動,這會影響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容易出現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粘連、攣縮,患肢出現關節僵硬或強直、無力等功能障礙。所以,骨折患者應該積極的進行功能鍛鍊,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防止關節僵硬等情況的發生。

一、功能鍛鍊的意義

1、促進腫脹消失

骨折後,由於骨折處的軟組織有不同程度地出血和水腫,靜脈和淋巴迴流都受阻,所以術後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地肢體腫脹,適當的功能鍛鍊可以促進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消除肢體腫脹,預防深靜脈血栓,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2、 減少肌肉萎縮程度

骨折後,患者需要長期臥床,肌肉長期得不到活動,容易出現肌肉萎縮,功能鍛鍊可以避免肌肉萎縮,並使大腦始終保持對有關肌肉的支配。

3、 促進骨折癒合

進行功能鍛鍊時,傷肢的肌肉得到活動,可使骨折縱向擠壓加強,骨折縫隙變小而更加穩固。同時,活動促進了肌肉代謝產生乳酸,可以刺激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新生血管可以較快成長,促進骨痂的形成,強固骨痂,從而促進骨折癒合。

二、功能鍛鍊的原則

骨折癒合的過程是整復、固定和功能鍛鍊3個階段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過程,功能鍛鍊可以改善骨折部位的營養,促進骨折癒合,還可以矯正微小的骨折錯位,有利於骨折的良好癒合。

功能性訓練在骨折康復中的作用

功能鍛鍊強調患者的自主積極性,主動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功能鍛鍊才能達到良好的鍛鍊效果。功能鍛鍊不能心急,要循序漸進,有耐心,並且長期堅持,活動範圍從小到大,活動強度由小到大,時間逐漸延長。

三、認識功能鍛鍊的重要性

為了幫助患者認識到功能鍛鍊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功能鍛鍊,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 加強教育

向患者降解骨折的治療、預後及功能鍛鍊的重要性及其臨床意義,讓患者瞭解到功能鍛鍊的必要性及對疾病恢復的益處,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消極的心理。

2. 緩解疼痛

疼痛是骨折術後最常見的,也最難以忍受,功能鍛鍊時經常會有疼痛,很多患者因為怕疼而不願配合,所以要想辦法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促進康復的進程。

3. 個性化方案

每個患者的骨折情況不同,身體狀況也不盡相同,能耐受疼痛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功能鍛鍊方案,如開始鍛鍊的合適時機、每日鍛鍊的方法、時間、強度,並根據患者功能鍛鍊的不同情況,為患者適當加強或減弱鍛鍊強度。

四、注意事項

功能鍛鍊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的進行,同時患者的自主性也很重要。功能鍛鍊要注意循序漸進,不應引起患肢的疼痛,輕微的疼痛一般可以忍受,但是停止鍛鍊後,疼痛應很快消失。若患者鍛鍊後患肢出現劇烈疼痛或腫脹明顯,要及時處理。

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肢儘可能地恢復正常功能,合理的功能鍛鍊可以促進骨折癒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預防肢體腫脹、肌肉萎縮、血栓。所以,患者要積極配合進行功能鍛鍊,儘早地恢復肢體功能,加快康復進程,早日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