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收藏古幣,卻對古幣上的書法字體不甚瞭解。每個朝代的錢幣都與當時的書法字體相關聯。而書法字體能被鑄造在流通最廣的貨幣上,這個書法家也是了不得的。所以當我們欣賞古幣的同時,也要為貨幣上的優美書法讚歎一聲。
從字體上來分,古幣上的字體也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書法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細數都有哪些大家的書法被印製在流通貨幣上。
先秦
先秦時貨幣上的字體主要為大篆,布幣、刀幣、貝幣和圜錢上的文字均屬於大篆。這一時期文字沒有統一性,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寫法。正因為如此,當時鑄錢工匠造範時比較隨意,並不刻意追求文字工整,錢文雄渾而質樸。
…………刀幣上的大篆…………
秦朝李斯
…………秦代小篆“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西漢曹喜
…………刀幣上的懸針篆…………
在西漢著名的“王莽改制”中,王莽在第四次貨幣改革(天鳳元年暨公元14年)時,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王莽的十布、貨布和貨泉的文字都有懸針篆。除布泉外,懸針篆比較突出的是貨布和大布黃千兩種。這兩種錢的懸針篆很具典型性。
懸針篆是小篆的一種,也叫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懸針是指“豎畫收筆出鋒”,鋒就像鋼針倒懸一樣。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說:“懸針,小篆體也,字必垂畫細 末,細末纖直如懸針。”宋朱長文《墨池篇》說:“懸針之書,亦出曹喜。”宋僧夢英《十八體書》說:“懸針、垂露曹喜所作。懸針篆,抽其勢,有若針之懸鋒 芒。”看來,前人對懸針篆早有議論,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懸針篆是曹喜所創。
漢代篆書開始向隸書轉變,所以這一時期有的錢幣上就出現介於隸楷之間的字體,動亂時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韭葉篆、玉箸篆等字體。韭葉篆書體筆畫曲屈,起筆尖,住筆銳,字形狹長,宛如風中飄逸的韭葉,故有此名。而玉箸篆書體,文字豐滿圓潤,端莊勻稱,筆劃如筋似骨,豎筆如柱。
…………玉箸篆體…………
唐代歐陽詢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宋仁宗趙禎
…………九疊篆“皇宋通寶”…………
九疊篆“皇宋通寶”錢,九疊篆原是一種流行於宋代“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將九疊篆用於錢文,“皇宋通寶”錢為第一例也是最後一例。
皇宋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仁宗趙禎,寶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鑄,非年號錢。錢文有篆書,楷書對錢,光背。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篆書中另有九疊篆者,極其罕有,為古泉大珍。
金朝党懷英
…………泰和重寶…………
党懷英能屬文,工篆籀,當時稱為第一,學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與鳳翔府治中郝俁充《遼史》刊修官。懷英工書法,世稱“獨步金代”,尤愛玉箸篆書。泰和四年,書“泰和重寶”,鑄於錢幣之上,是為“金泰和”。
宋徽宗趙佶
…………瘦金體“大觀通寶”…………
北宋貨幣大觀通寶,是由徽宗御題錢文,“玉劃銀勾”瘦金體十分顯眼。
宋代與歷朝有所不同,每換一種年號就開爐鑄新幣,若年號與寶文相重,則更鑄非年號錢。終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錢為主,其間也有大錢流通、錢幣的輪廓,尺寸都有一定標準。因此宋錢版別極多,歷代罕有,錢文有真、草、隸、篆,行,宋徽宗的瘦金體也位列其中。
元末朱元璋
…………大中通寶…………
元楷書“大中通寶”錢。元末朱元璋為吳王時所鑄,錢文端莊。元末社會動亂,紙幣支持的經濟體系嚴重破壞,元境內各地先後恢復了銅錢的流通。六支反元軍事集團先後發行了自己的銅幣,如韓林兒的“龍鳳通寶”錢,張士誠的“天佑通寶”錢,明玉珍的“天統通寶”錢,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寶”錢。
閱讀更多 書法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