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肖恩44351928


有网友问: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感觉,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却是蒙古最大对手。其实这都是自我想象出来的,蒙古那是没有准备去打南宋,才让南宋多活了几年。

一般用这种说法的都是从公元1235年金朝灭亡开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身亡。首先,金朝灭亡以后,蒙古大军主力都跑去西征了,蒙古大军开始进攻中亚地区,钦察大草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

1240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进攻乌克兰,波兰,捷克,匈牙利,一直冲击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从1254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进入青海,西藏和云南,并且将云南等地归入版图。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死亡。蒙古大军集结要南下报仇,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为什么会撤军呢?因为要北上争夺大汗的位置。

随后在1260年开始,蒙古帝国开始爆发大内战,忽必烈大军与海都,阿里不哥等人先后发生大混战。蒙古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金帐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双方势均力敌,连续爆发大战。

一直混战到1264年,蒙古内战才结束。后来忽必烈又开始了对日本的远征。在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元灭宋之战,经过5年时间,襄樊要塞失守。从1275年开始,元军开始了对南宋的大进军,一直到1279年最终,在崖山击败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

元朝灭南宋的主力也不是蒙古军,而是汉军,南宋也从来都不是什么蒙古帝国最大的对手。只是一直没有真下手,到1268年真下手的时候,不过十几万元军,绝大部分还都是汉军,南宋也很快就被打的灭亡。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听,但是事实上,元军对南宋在军事上就是碾压性的优势。从1268年开始南下,几乎就是百战百胜,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不断分兵驻防,其实最后追击到崖山的元军才2万人。


深度军事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宋便抑武而崇文,宋朝武将的日子尤其难过。

北宋、南宋计三百多年的国祚,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少有扬眉吐气的日子。

靖康之难,堪称一个王朝的最惨事。

《开封府状》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据统计,用来抵押折价的各类女子,数量达到一万余人,其惨状令人不忍直视,所谓“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原历史上,将敌对王朝宗室杀个干净的不少,如项羽对待秦朝宗室。

但如此野蛮对待被征服国家的,倒是少数。

逃过一劫的赵构成了宋高宗,建立了南宋。金人所立伪楚皇帝张邦昌被废,由是得到再次南侵的借口,于是宋高宗一路南退,过淮河、渡长江,开始筹备北伐事宜。一时间,涌现出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一批卓有才干的将领。

尤其以岳飞事迹,最是激励人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打得金兀术想要逃的架势,可惜赵构自斩一臂。

岳飞风波亭一事,堪称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正是这个悲剧,凸显出这个民族既有堪称脊梁的人物,更多的还是不计后果窝时斗的废物。

公元1259年,蒙古大军号称数十万人马,围攻钓鱼城,始终不克,双方攻守时间长达三十六年,蒙古大军在城下抛下尸体四万有余,便蒙哥也丧生在城下。

1279年的崖山海战,南宋大败。丞相陆秀夫不愿当俘虏受辱,含着泪背着年仅8岁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余万南宋军民随之投海殉国。《宋史》载:“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百姓的情况下,钓鱼城守将王立弃城而降。钓鱼城守将领三十余人皆拔剑自刎。

正是宋人的宁死不屈与刚强使之能与蒙古对抗50年,我们当铭记陆秀夫那个苍老而坚挺的背影,他的背上承载的非一家一姓之兴衰,乃民族之气节也!


煮酒君


宋蒙之间,大概1227年开始交锋,1279年结束,前后53年。坚持53年之久,这个成绩在当时世界是不错的。我们知道,花剌子模在一年内就崩溃了(1220-1221),西夏22年就灭亡了(1205-1227),金朝大概也只坚持了20年左右(1211-1234),旭烈兀西征时(1251)更是所向披靡。

那么,南宋在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呢?

(图片来自维基)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稳定,局部的军事失败不会造成政局动荡。金朝后期,军事失败加剧政治动乱,政治动乱又进一步促成军事崩溃。这在南宋是没有的。

二是防御体系成熟,南宋的防线大体是宋金战争时期,吴玠、岳飞等名将们一起构建起来的,可以说是久经考验了。南宋防线这是一个西中东三个大区构成的纵深防御,本身有很强的弹性。即使金人或蒙人攻破一两座关键城池,不会对整个防区构成根本威胁。比如在东线,宋军并不坚守淮河,而是利用江淮之水网纵横的格局,作为一个战略缓冲。金蒙之军渡过淮河,一方面骑兵难以展开,另一方面要经受南方天气的考验,而宋军主力则向几个据点收缩,随时可以反击。另外,尤在四川,蜀口沦陷以后,南宋依托山城,构建起多道防线,痛击来犯之敌。

相比之下,西夏、金朝并没有防御北方入侵的经验,与蒙古战争期间,战略上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摸索反复的过程中,已经浪费了许多资源与时间。

三是基层战斗部队的军事素养较高。我们知道,蒙古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屠城等手段,制造恐惧,迫使对方投降。南宋军队大体依托本地城池进行防御,一旦被包围以后,对于城防部队的心理是很大的考验。总体来说,宋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宋军有多强。一旦离开城防以后,机动能力很低,军事物流水平很差,缺少基本的野战素养。


在野武將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宋虽然偏安南方,但经济还是高度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数据这里就不列举了。多年来积累的家底厚,可以提供较多的军费开支,这是西夏、大理、吐蕃所不具备的。

第二:人口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南宋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拥有一亿,和平时期是劳动生产要素,危亡时刻就是兵员来源。这些人为了保卫富饶的家园,自然会团结起来。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没有充足战马,但南宋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领先。拥有火炮等早期的热兵器,以及云梯、弩车等机械化作战工具,弥补了单兵作战的不足。

第四:中原政权不擅长攻城略地,但精于守城,加上利用南方水乡沼泽、山川行便地理优势,足以顽抗一阵。

不过,蒙古大军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对如此强敌,南宋政权还是无法摆脱被灭亡的命运。

不过,南宋地区的重要大战,决定或改写了当时世界的历史走势。


大地理馆


其实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说句实在话,有的朋友可能不爱听,不是因为南宋有多强,而是因为当时的蒙古人正在单挑整个世界!

从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六月,窝阔台汗以南宋背盟而派兵进攻南宋开始,到忽必烈继位后的1279年,南宋灭亡,其中南宋共抵抗了接近45年!


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面对的只有一个蒙古,但是蒙古单挑的却是整个世界!

其实从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开始,中间又经历了1236—1241年窝阔台汗派遣拔都等诸王子进行的第二次西征,到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西征波斯的蒙古人第三次西征。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蒙古人通过这三次西征,打下了近2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后来灭亡南宋,蒙古人统治的疆域面积近3000万平方公里。

在这个过程中,蒙古人灭亡了约40多个国家,征服了约170多个民族!


蒙古灭亡南宋的战争严格来说要从忽必烈灭南宋开始,从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进攻襄阳,发起元灭宋之战开始,到1279年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南宋共抵抗了约10年时间。

但在这之前,蒙古人由于第二次西征被拔都带走约15万军队,后建立钦察汗国。旭烈兀西征带走约10万军队,后建立伊尔汗国,同时察合台汗国也分走部分蒙古兵力。

所以,忽必烈用于攻宋的军队,也只是当时蒙古人所有军队中的部分兵力,同时,南宋借助钓鱼台等天险展开防守,使得蒙古军队的进攻锋芒不断受挫。

因此,个人的观点,南宋王朝的最终灭亡,实在是军事实力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就算南宋经济发达,但是强悍的国防力量并不是说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蒙古人在这中间多次分兵西征,且又爆发了忽必烈与其第阿里不哥发生汗位之争,也一度延缓了蒙古人灭亡南宋的节奏。

所以,南宋能够在蒙古人铁骑下存在40多年,除了南宋军民的奋力抵抗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历史因素影响的。

但说实话,差距太大了,特别是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完全就是碾压之势,没办法的。

大家觉得呢?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十分感谢!


Mr种茶家


在背叛中成长为一代天骄的铁木真

在经过结拜安达札木合,干爹“克烈部王汗”
的背叛后,铁木真成功消灭札木合,王汗,乃蛮部太阳汗这三位位后,铁木真于故乡斡难河畔,宣布效仿中原,建立国家“也克蒙古兀鲁思”,汉译“大蒙古国”,从铁木真汗改称为成吉思汗,一般认为含义为“富有四海的汗”(虽然蒙古人没看过海,当然更没有大蒙古国海军就是了)


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攻打世仇金国,1208年,金章宗驾崩,金章宗的叔叔完颜永济即位,当招书送到成吉思汗面前的时候,成吉思汗留下这么一句话: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完颜永济)亦为之耶?1211年初,成吉思汗以“报父祖俺巴孩之仇”为名,率领不足十万的兵力在金朝薄弱的西侧攻入,派窝阔台带兵进入山西大同牵制金军主力,自己全力突破幽州防线,双方在野狐岭决战,金军40万主力军,全军覆没,成吉思汗俘虏大量汉人工匠(建造攻城器械,回回炮,并将女真火药枪改装为威力更大的火铳),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开发出被称为“狗斗”的战术,(简单来说就是派一只哈士奇冲着门后的阿拉斯加狂吠,当阿拉斯加出来咬它的时候,哈士奇时候一群全副武装的藏獒就会一拥而上)1211年攻占西京大同府,1212年用狗斗战术引诱辽阳守军出城,然后大军杀入城门攻占东京辽阳府,随后以西路军攻入华北平原,攻占涿郡,真定府,平阳府,太原府

中路军攻占雄县,霸县,任丘,安新,濮阳济南等地

东路军攻占锦州,辽阳
(大致就是这样)

金国在蒙古的打击下头脑发热居然还攻打宋朝(所以成吉思汗看不起完颜永济的确有道理)

1227年蒙古灭西夏,同年成吉思汗驾崩,

1232年托雷与金军主力大战三峰山,蒙古军围攻汴梁,金哀宗逃亡蔡州,

1234年,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金灭亡后,忽必烈迂回进入云贵高原进攻大理国,大理投降,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1258年,蒙哥率领主力进攻四川,初期势如破竹,四川大部分被攻克,1259年攻打各州钓鱼城,蒙哥暴毙(死心不明)

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同年9月7日,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他宣布取《易经》“至哉坤元”中的至元为年号

1268年发起灭宋之战,打响襄樊之战,

1274年攻打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

1275年吕文焕于芜湖击败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

1276年宋恭帝投降,陆秀夫拥力宋端宗于福州即位,

1278年崖山海战彻底消灭南宋流亡小朝廷,元朝统一中国地区,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七个封建正统王朝

所以从1258年开始攻击四川到1278年灭亡南宋,仅仅20年,何来50年一说?期间还包括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的六年,所以灭送仅仅用了14年而已,根本没有提问者的50年之久!


最后奉上大元帝国疆域图


反叛者的盾牌


青言论史祝您新春愉快,猪年大吉!


若要问13世纪,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是谁,这个问题应该是有答案的——蒙古帝国。他们不仅横扫了整个东亚,甚至还一路向西打到了多瑙河畔。但是,面对秦岭淮河大散关以南的南宋,蒙古人却用了近五十年来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奇迹。

之所以元灭宋之战打的这么艰苦,这么耗时,我想至少有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1.地形优势。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之前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还是南宋,都验证了一条真理——虽然南北分裂的年代,南朝北伐很困难,但是北朝南征也很困难,尤其是在巴蜀控制在南朝手里面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在钓鱼台的严防死守,才使得大汗蒙哥都陨落在四川。

2.经济优势。这一点是南宋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占优势的地方。公元3-6世纪,南方的经济还不如北方,因此南方只能一味苦苦纠缠,靠着北方不断地动乱才能苟延残喘;但是到了两宋时期,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已经全面超越北方。有钱自然就打得起仗了,这也是南宋有能力和蒙古死磕的主要原因。

3、统治机构集中,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优势,实际上,无论是和南陈还是南明比起来,南宋的国家机器都是最缜密、最团结的。这种集权体制,在和平时代会被人诟病到死,但是在战时,却真的需要这种令行禁止的体制来执行命令。相比之下,南陈上下离心离德,南明连个靠谱的皇帝都没有,就根本比不上南宋了。



青言论史


我认为,南宋能够独抗蒙古50年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不乱,经济发达,防线稳固,人心统一。宋蒙战争正式开始于1234年的“端平入洛”,结束于1279年的“崖山海战”。

这样算的话,宋蒙(元)前后持续了大约45年。

但是如果从1231年,拖雷带领蒙古军队强行入侵四川算起的话,前后持续将近50年!

如果打开同时期的世界版图来看的话,显然会发现,除了南宋以外,蒙古骑兵在这50年里打下来几乎整个已知世界:

欧洲的多瑙河以东、俄罗斯的绝大部分、从新疆往西的整个西亚、中亚。

包括:花剌子模帝国、西辽(喀喇契丹国)、金国、西夏、基辅罗斯、塞尔柱苏丹帝国、匈牙利、阿拉伯帝国、木剌夷国、阿尤布王朝……

我就问你,厉害不厉害,可怕不可怕?

然而,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却在南宋面前束手无策,前后花了将近50年才彻底灭亡南宋。

为什么?

一、南宋政治不乱

南宋继承了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皇帝与权相之间的权力平衡在中国历代数千年中做得最好。

中央在官僚任命、军队控制上做到了有效集权,确保平时政令统一,战时指挥畅通。不仅如此,南宋还是我国封建朝代中寥寥无几的,既没有太监乱政,又没有外朝党争。同时,读书人考取士几乎不受出身门第的限制,人员上升渠道较为畅通。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南宋(包括北宋)是有史以来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朝代。

这样的一个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蒙元啃起来自然费力。

二、南宋经济发达

说起南宋的经济实力,可以傲视当时全世界。

南宋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的朝代,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占全国总收入七成以上。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瓷器茶叶远销世界各地,农业方面,南宋孝宗时期达到了1400亿斤的总产量,人均可以达2000斤。

不仅如此,南宋都城临安是中世纪最大的都市,繁华程度比汴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财大气粗的南宋,在打起仗来军费使得如流水一般。比如在1259年,忽必烈攻打鄂州期间,为了鼓舞士气。南宋一面出内府钱一千万缗,银5万两、帛5万匹犒赏军队,又出钱500万缗,银3万两、帛3万匹犒赏援鄂之师。仅仅过了几天,又从内库提钱五百万缗,银2万两,帛2万匹交给沿江制置司用于奖赏。

三、南宋防线牢固

蒙元进攻南宋,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东线的两淮、西线的四川和中线的荆襄。

三个方向中,两淮距离临安最近,位置极为重要,南宋经营的时间也最长。早在和金国战争期间,南宋就针对两淮山水较多的特点,通过构筑坚固城池组建防线,从而抵挡金兵南下的步伐。

蒙古在攻宋之初,在两淮战场多次碰的头破血流。

特别是名将杜杲,在蒙古军事实力最为鼎盛的1238年,先后取得安丰大捷,庐州大捷,杀死蒙军数万。

惨痛的教训使得蒙元在以后几十年内,一直不敢把两淮当做主要进攻战场。

1276年,即便到临安城破以后,南宋名将李庭芝还牢牢坚守号称“北门之要钥”的扬州城将近一年。

元军想尽办法也无法予以攻克。

在中线的荆襄战场,南宋有名将孟珙,几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不利战局,不仅阻挡了蒙军前进的步伐,还发起反攻收复重镇襄阳。

不仅如此,窝阔台原本指定为继承人的阔出太子,也死在侵略南宋的战争中。

此后,孟珙又负责四川防御,在夔州挡住了蒙军东下的脚步。

此后,南宋将襄阳经营成重镇,在忽必烈最后一次进攻中,坚守长达6年之久。

堪称中世纪最伟大的围城战。

在西线的四川战场,由于成都失陷较早,南宋只能依靠川东组建防线。

孟珙最早提出藩篱三层理论,即:第一层设立在涪州、万州;第二层设立在鼎州、澧州;第三层设立在湖南以及广西一带。从而打消蒙古军队的战略机动性。

孟珙退休以后,接任他的四川制置使余玠1243年到任后,针对蒙古进攻的特点,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布防策略。

他前后花费约八年时间,在四川境内扩建,修建各类山城20余座,建立了大纵深防御体系。

位于川北崇山峻岭中的剑阁苦竹隘,和南充青居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等被称为“川中八柱”。

号称“川中八柱”的这八座山城彼此呼应,成为遏阻蒙古军队长驱深入的有效防线。

尤其是钓鱼城,在1259年的蒙古大举进攻企图灭宋的战争中,不仅挡住了蒙哥大汗本人的脚步,还将其击毙在阵前。

因此,钓鱼城也被成为“上帝折鞭之处”。

所以,三个方向的稳固防线加上孟珙、余玠、杜杲等人的优异能力,是南宋能够坚持五十年的重要原因。

四、南宋人心统一

有句话叫“川人从不负国”,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但在蒙宋战争受到的伤害最大,战前1300万的四川人口,到蒙元统一全国的时候,只有80万不到。

即便如此,四川人依然以一己之力牢牢阻挡住蒙军东进的脚步。

比如,前面提到的钓鱼城一直坚持到1279年,在得到“不杀城中一人”的保证后,才献城投降。

再比如襄阳,遭到优势元军围攻长达六年,军民毫不畏死坚持抵抗。

请问在蒙古军队进攻的哪个国家,能找到这样的城市?

五十年的战争中,无论是鄂州保卫战、还是常州保卫战、扬州保卫战、潭州保卫战、桂林保卫战、以及后来十万人齐跳海的崖山海战。

完全可以这么说,蒙元军队每一次恼羞成怒的屠城背后,都是南宋军民不屈抵抗的万古之光。

所以,我认为以上四点才是南宋独力抵抗蒙元五十年的主要原因。

谢谢阅读,欢迎分享您的观点,更感谢您的不吝点赞。


小奔说史


首先分为两个板块:军事、人文

军事层面:在端平入洛惨遭失败之后,宋军精锐骨干业已丧失,在没有预备役、后备军及定期军训下的动员体制的古代,常备军精锐的损失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事。(重要事情说三遍)反观此时处于全盛时期的蒙古铁骑对宋军的战力比几乎将处于半碾压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蒙军又处于一个不利状态,南宋朝廷控制的是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核心领土,国防重点区大半位于水网密布的长江流域(除汉中、四川)所以蒙军的不少进攻都是在宋军预设好的且不利于骑兵优势发挥的地区作战,而四川、汉中则更可以倚险而守(钓鱼城下死掉的蒙哥表示自己可以证明)且蒙军分兵精锐大举西征,无形中消耗了对宋攻击的战力。且精锐的丧失不等于宋军无法以战代练,在家仇国恨下招募的士兵往往比一般士兵更据作战意志。又夏季的雨季使作战将有季节限制,无结冰期的长江天险,蒙古人对南方环境的适应以及残破的中原能否支持其自己的后勤这些都是问题。

人文层面:自蒙古入关以来一向所向披靡,却在宋廷碰了一颗硬钉子。因为那里民气尚在,精神未垮。当然,大江南北最后皆落入元军之手,则是因为“批判的武器”终究比不了“武器的批判”。

对于文人,切不可脑中老是一副“知乎者也”的酸儒形象。在两宋除了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文人的“纲常”、“节义”的精神是他们崇高的力量来源。

切不可小看这精神,我们民族之所以历尽苦难而又屹立不倒,一次次倒而复起,一次次涅槃重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精神,这其实是一种让正派人士肃然起敬的精神,一种使侵略者都不能不却步的精神。

文天祥便是其代表,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幼年不觉崇高的诗,如今读来才觉正气凛然。这背后是面向南方一拜再一拜后从容就刑的文天祥,这样文人的风骨当然当得起50年的风雨抗元。




Etermalloyal


13世纪的蒙古帝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横扫全球,灭国无数。曾经给南宋带来屈辱的北方的强大的金国、西夏也纷纷倒下。但南宋却坚持抗蒙50多年,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整体来看我认为蒙古人最开始并没有全局性灭宋的战略规划,在成吉思汗、窝阔台和后面几位大汗在位时,蒙古的战略重心并不在南宋,常常要调集大军进攻西方的中亚、东欧各国或者北方的金人。蒙古内部的分裂与内讧也削弱了对外扩张的脚步,事实上这50多年蒙古人并不是和南宋从头打到尾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入侵还是要到蒙哥汗和忽必烈汗时代。
其次,南宋能够调用一批能干的将军进行有效地防御作战,充分利用了南方山地多水狭窄,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的不对称优势。最为有名的当然还是孟珙和余玠,孟珙的纵深防御体系防备了蒙古人的斡腹之谋,而余玠则是充分利用了巴蜀地区的险峻山脉与河流,打造了立体的山寨防御体系,从而改变了南宋的作战形式,重创蒙古大军的多次骚扰。孟珙、余玠之外,俞兴、刘整、吕文德、吕文焕等一批名将也正是崛起于长期实战之中,南宋对这些名将也寄予厚望,使得南宋的人力组织较为高效顺畅,能及时防御蒙古的不断侵袭。
蒙古人战略未得到统一也是对宋战争长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蒙古大军只是从事不断骚扰、劫掠的游击战,而缺乏对南宋州县的有效管理,因此不能更好地筹集战略资源,进行长期作战。在四川地区蒙古人的打草谷行为更是频繁,这一情况大致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蒙古的分散相比,南宋多个战区之间可以互相协同作战,上下游之间形成了联防联动的机制,从而有效弥补了宋军的机动力不足的问题。
南宋长期对抗蒙古,在实战中逐步总结出了一系列宝贵的作战经验,实际上提升了自己的军备水平。特别在水师方面,南宋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技术优势使宋军可以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部队输送物资补给,甚至进行远程的偷袭与兵力调配。再加上南宋城市坚固的城墙、稠密的水网,一起组成了坚不可摧的立体防御网。有地方文史专家表示,南宋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对付骑兵的战术打法,主要体现在大量挖掘人工水坑、水渠以阻碍蒙古马队上,此外还训练自己的特种骑兵部队。多种组合打法让南宋得以扬长避短,长期坚持作战。
当然除了各种技术上、组织上的优势,南宋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正是因为各地军民宁死不屈,艰苦奋战才捍卫了江南多地的安宁。纵观文天祥的《正气歌》就可以清楚地读到南宋时代人们的勇武刚强,坚不可摧的民族意志与文化心态。
参考资料:
1、《钓鱼城》
2、《宋末大变局》,张生全
3、《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4、《宋蒙战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