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范剑平: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速度 支持科技创新

8月19日,在“辩局·思变——2018新富资本年中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发表了题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经济趋势、风险和投资新布局》的精彩演讲。他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未来十年,是中国老龄化和新旧动力转换赛跑的最关键的十年。在实体经济中,要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保护好模仿性技术的后发优势,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将比美国更快。

以下是文字实录:

范剑平: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速度 支持科技创新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为大家来汇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展望未来投资布局的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我们从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始谈起,如果要从经济方面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最关键的信息就是党在经济方面追求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追求高速增长为第一目标。十九大以后,将会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这个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来讲,这是我们现在实质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实现新动力的转化,我们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必然要求,其中第三个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这个经济规律。整个现代化过程都会经历四个阶段,但是联合国世界银行把现代化四个阶段划分,应该说用的不是人均GDP作为标准,而是人均GNI作为标准。

我们先要学两个统计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大家经常听说,“国内”两个字表明首先它是一个地理概念,只要在中国之内,所有企业、包括招商引资来的外资企业、居民、政府,一切经济活动创造的新成果,都是我们中国的GDP。GNI(国民总收入),“国民”两个字表明了国籍概念,必须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居民。无论你在境内还是在境外,所有经济活动创造的新成果都是中国人的GNI。GDP是面子,GNI才是实惠,真正归中国人可以支配的财富不是GDP,而是GNI。

联合国在划分现代化四个阶段的时候,还是根据一个国家可以支配的财富GNI来划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NI在1045美元以下,处于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还有一个特征,经济起飞阶段。过去几千年都是低收入,那个不算,必须是农业国进入工业化,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起飞了,才到了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1046-4125美元是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中等偏下收入阶段。这个阶段是每个国家历史上的高速增长期。前面两个阶段是现代化的上半场。4126美元-12735美元是第三阶段。每个国家现代化初期,各种成本都很低,低成本优势是天然的。进入现代化下半场以后,新的动力叫科技创新驱动性。一个国家能够由旧动力转成新动力,才有可能进入第四阶段——高收入阶段。20世纪以后,目前全世界185个国家,有116个成功由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中国、香港、台湾等15个经济体成功进入高速,其他大多数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实现新旧动力的转换是关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完整经历四个阶段才能算真正实现。

相信大家听过先富后老和未富先老,65岁以上才算老人,当65岁老人占总人口不到7%,这是年轻型结构,这时候很容易实现高速增长,超过7%,但是不到14%,这就是由年轻型人口结构向老年型人口结构转化的老龄化阶段。超过14%,就变成地地道道的社会老龄国家。超过21%,就是超老龄社会、超老龄国家。

国际规律一般都是先富后老,全世界都一个规律,越穷越爱生孩子,因为那时候国家很穷,没有能力建立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养儿防老是穷人多生孩子的首要动机。但是,富起来以后,国家建立健全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以后,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下降,大家觉得没有必要生那么多。整个中国虽然没有到老龄化,中国一部分城市还讲“养老防儿”,不来啃老就不错了。

来看几个先富后老的例子,英国老龄化7%的时候,人均GNI是22000多美元,日本15000多美元,韩国12000多美元,都超过了12736美元,这是先富后老。中国的计划生育人为的改变了人口发展规律,我们在2000年就达到7%,但是中国2000年人均GNI只有1128美元,乘上10也不够12736美元。2016年中国人均GNI为8260美元,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希望。中国2000年达到7%,我们将在2027达到14%,2047年达到21%,如果我们能在2027年把人均GNI提高到12736美元,这个叫险胜,最后关头我们还是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进不去,后面也别想,因为当我们老龄化超过14%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是现在的一半,我们就会永远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今年是2018年,到2027年还有十年,成也是这十年,不成也是这十年,这十年是老龄化和新旧动力转换赛跑最关键的十年。

中国经济动力转换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旧动力衰退比预想的来得早,新动力的形成比原来预想的要晚。我们国家现在有几个指标是最令人担心的,中国上半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到了78%,有人说,消费主导型。从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一个国家消费都已经占到78%,不是消费强,我们的消费自己跟自己比也在减速,但是因为投资比它减得更多,所以表面上看它的贡献率就上去了。

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非常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仅仅只增长了6%,比去年全年降了1.2个百分点。去年比前年已经降了0.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大滑坡。而今年的6%还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9.7%。基建投资从去年增长19.9%,今年降到7.3%。下半年中央有基建投资、地方融资平台,本来说金融机构不能再给他们放钱了,7月23日的会议上提出基建项目资金不能断流、项目不能烂尾,所以金融机构还要继续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钱。我们的资管新规文件暂时告一段落,先保基建,金融机构都要做贡献。

最最令人担心的,或者说我认为中美贸易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制造业投资2015年、2016年负增长,今年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制造业勉强正增长,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工业化会早衰。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给制造业投资?第一,投资回报率相比太低,有了房地产的暴利,谁也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第二,制造业长期以来忽视科技研发的投入。我们曾经提出2020年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不能自己吹,必须是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的投资占经济比重的2.5%以上。中国“十一五”提出2010年到2%,十二五规划是2.25%,非常遗憾,2010年我们没有完成十一五目标,只到1.75%,十二五也没有完成目标,2017年到2.12%。还剩三年时间,我们国家到2020年肯定达不到2.5%。建成现代化的时间、新动力形成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晚,但是旧动力衰退的时间却提前到来。

中国在1978年到2011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被抚养人口的孩子少了,老年人抚养并没有明显上升,1978年到2011年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大幅度上升的32年,最高峰,2011年中国劳动力占到总人口比重的74.5%,世界同样发达国家的水平是65%,高出65%的这一块就是我们当时说的人口数量红利。

如果我们不推迟退休年龄,中国劳动力占的比重越来越少。2011年以前,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找工作难;2012年到现在慢慢是招工难,劳动力供不应求。现在招工最难的还不是高层次,现在最难招工的是制造业,需要的农民工是保姆、护士。北京一个单位准备3000块钱招一个农民工,农民工一打听说,“3000块钱就想招个农民工?招个大学生还差不多。”今年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农民工新增量历史上第一次低于300万。这就是我们的新国情。所以,我们只能推迟退休年龄,甚至还要动员年轻人多生孩子,但是年轻人跟世界规律一样,不爱生孩子。人口数量怎么挽救,应该说都挽救不回来。

但是,也没有必要悲观,中国人口红利要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些年是非常积极的。我们现在人口结构大的变化,首先从总人口来看,中国50年代,因为朝鲜战争,我们搞了“鼓励生育”政策,实现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驼峰。50后的生孩子在80年代,80年代是第二个人口驼峰。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年轻人最多的时代,2.28亿人。如果他们后代结婚年龄是25岁,意味着2005年到2015年是中国买结婚用房最多的十年,这是中国房地产需求历史最高峰,带动钢铁、水泥、基建等一大批产业。

2015年以后,旧时代结束,开始进入新时代,因为这时候房子是用来住的,我们用不着造那么多房子,中国造的房子应该一年比一年少才对。现在如果不能把房地产的暴利变到它成为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正常行业,资金不会回流。

中国未来几十年还是要靠制造业,资金回流实体经济,这个资金应该干什么呢?实体经济中,我们要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这个方向。但是我们必须要讲到,未来一个阶段,中国经济旧的后发优势、低的成本优势没有了,新的后发优势叫模仿型技术进步。跟原创型技术创新成本代价不一样,原创型要走很多弯路,要花很多冤枉钱。模仿型,因为不用走弯路,不用花冤枉钱,成本更低。如果保护好模仿型技术的后发优势,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比美国更快。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水平达到美国的75%有可能会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20.1%,中国GDP总量和美国相当,也就是老大和老二换位置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4。我们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美两国GDP相当,中国超过美国,中国不发生战争,这个大概率事件大概在2030-2035年之间发生。到2050年,我们的GDP很大程度领先美国,但是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一半,我们人均水平要再翻一番,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将创造新的奇迹。2050年我们没有达到美国的75%,仍然有模仿型发展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要烧包,不要一天到晚敲锣打鼓的提醒人家,你们要被我们模仿了,我们还是要以学生心态,保护好我们的后发优势,相信中国慢慢往上拱,中美之间只要不发生全面军事对抗,那我们的GDP总量会超过美国。

我们所有的发展不能靠外需,而是要靠内需,尤其是要靠我们制造业升级换代,真正把产业结构升级上去。中美贸易战之所以现在对我们影响很大,是中国2017年贸易顺差超过70%,集中在美国一个国家,原因是我们内需不够,靠出口找出路。而这个出口又太集中在美国,把自己弄到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但是,未来我们主要不是把经济放在出口市场多元化,而应该把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富起来。一定要选择“民富国强”模式,让老百姓的收入更扎实提高。

中国GDP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美国的劳动力报酬占GDP的比重低10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能够把这10个百分点提高上去,老百姓“买买买”的能力提升,中国没有一个产业会过剩。我们还是选择民富国强的模式,是解决国内问题和国外包括贸易战在内的各种冲击的根本出路。所以,短期来看,我们现在的各种压力很大,但是长远来看,方向很清楚,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让老百姓再分配上多得一点,而不要出一个什么政策都想从老百姓身上收钱,那中国的经济前景将大有希望。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