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漢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幾千年漫長時光裡,湧現出了許多歷史名人。他們或一生為官,清正廉潔;或博學多才,學貫中西;或躬耕篤學,造福桑梓;或扶危濟困,樂做善事,被人們稱其為一代鄉賢。白駒過隙,滄海桑田。每每想起,就會令人感懷不已。

知州劉灼

劉灼,漢沽人,清乾隆壬申(公元1752年)中舉人。父親去世後,為了奉養老母,他同兄長劉炳靠開私塾為生,以微薄的掙點薪酬贍養老母和弟弟上學,其弟學至庠生。乾隆年間,漢沽最早只是一個村莊,稱漢沽莊。在莊東頭,有一座木橋架在小鹽河之上。這是蘆臺古鎮通往漢沽、營城、北塘唯一的陸路通道。公元1769年,村民共議改建為石橋。由崔鶴庚、馮時亭、肖國扶三人商量,諸親友和莊內富戶共助,捐助銀兩,歷時三個多月,於夏初落成。橋長四丈五尺,寬一丈五尺,梁高一丈五尺,全是長條石結構。乾隆年間的《寧河縣誌》卷之十三“記文”中,劉灼撰寫的《永濟橋記》詳敘了此事:“漢沽村東口,舊有板橋,屢修屢缺,旋至朽壞,行人車馬過此者惴惴焉懼有失墜……於乾隆三十五年孟春(公元1770年農曆1月),鳩工創始,至夏初而落成……”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在《永濟橋記》中,詳細記載了造橋的規模和情景。“其梁高一丈五尺,闊如之,長則四丈有半,製取完固久遠而已,無繁飾也。構造之日,餘以事他往,崔翁驟得病未起,而肖翁又以務冗,未暇兼理。此三月中,督視匠工,築籬舍,日兩餐皆饋食,蚤作暮歸,不辭況瘁者,實惟馮翁一人是任。橋既成,眾不敢忘其勞也,爰命餘為記,而名是橋曰永濟雲。”

乾隆丙戌年(1766年),劉灼被破格選拔到江南,做了一個見習知縣。上任後幹得非常出色,從而得到上司的器重,稱他不僅是一縣六百里之才,還應有大用。果然,沒過多久,劉灼很快就出任了安慶江防同知(同知的職銜比知縣大,略高於通判)。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他的職務再次得到升遷,上級又派他署理宿州事務,任為知州。劉灼在知州治理有方,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州府內外,一片清明。但也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司,他們視劉灼為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向朝廷進讒言,皇帝偏聽偏信,於是被奸臣彈劾而去職。正像史書上所記錄的那樣:“後因公被劾,識者惜之”,“而灼坦然也”。

回到家鄉後,劉灼不為官場失意所影響,天天以詩酒怡情,調解鄰里糾紛,熱心公益事業,像修築永濟橋這類造福於民的事情更是熱心參與,為鄉親們所敬重。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多少年來,永濟橋成為小鹽河故道上的一處風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深深的車轍、厚重的橋面,讓人們常常想起“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繁華盛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永濟橋被有關部門移至河西公園內,供人們參觀。那鐫刻的美麗雲紋,再現了經年的歷史風霜;那橋面上留下的道道車轍,負載了沉重的歷史印跡。劉灼在為永濟橋作記的同時,還留下了一首詩:

鑿石為橋鳩眾工,

觀成村口臥長虹。

三春盡費磨礱力,

數世應邀利濟功。

環繞波流瀠上下,

往來旅客接西東。

他年題柱何人手,

駟馬高車氣概雄。

漢沽教育家崔以敬

自晚清以來,漢沽崔氏“裕善堂”之家以鹽漁為事業,傳承耕讀育人,成為漢沽地域上頗有名望的“書香世家”。而崔以敬就是漢沽崔氏第十五世傳人,是“裕善堂”之家創始人。

漢沽崔氏祖籍江蘇,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分遷順天府霸州、寶坻,嘉慶年由寶坻縣崔家鋪遷至蘆臺,其四世祖崔巋然於萬曆年間(1573—1620年)由蘆臺分遷漢沽。十五世曾祖父崔以敬在漢沽街建崔氏“裕善堂”之家。正門掛有一副楹聯:博陵世族,東海名家。南門楹聯上書:豈但鹽漁為事業,從來耕讀課兒孫。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晚年崔以敬

崔以敬(1838—1941)字德輿,號少農。幼家貧,就讀私塾,學習刻苦。12歲(1850年)考中秀才,後為副貢生。咸豐十年(1860年)設館教書。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任山西縣主薄(正九品)。據《漢沽區地方誌》中教育志記載:“本境私塾教育起始年代無考,清咸豐10年前後,崔以敬在漢沽莊開辦一所私塾,是今人所知最早的名塾。”

據記載,光緒初年,崔以敬開始任四川酉陽直隸州州判幕僚。兩年後,回鄉教書,至80高齡離教,先後任教58年,培養學生200餘名。漢沽莊後來的私塾先生多為他的學生。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國人“廢科舉、辦學堂”呼聲日盛,辦學之風興起。光緒年間(1906年),崔以敬先將自己48年之久的“私塾”移入改建好的“三官廟”西廂房新教室,改名為“漢沽莊私塾館”。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崔以敬與鄉人楊小舟、劉德庵等人商議,以正殿和後殿的6間禪室齋房為基礎,將設在“三官廟”的“漢沽莊私塾館”改為“漢沽莊初等小學堂”。申報到寧河縣政府得到批准後,他心情振奮,立志將學堂辦好。學堂主要經費由崔氏家族的大戶捐贈。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他不僅以個人財力、物力慨然相助,並四處奔走,求助於本地鄉紳、養灘戶資助,為學校的籌建投入了很大精力。

在時任縣長周登皞主持下,“寧河縣漢沽莊初等小學堂”正式成立,當時被稱為男女合班的“洋學堂”。小學所用的國文、修身等課文,是蔡元培、張元濟等幾位著名學者所編。課本內容高瞻遠矚,深入淺出,將近代思想、科學知識和歷史典範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時,設校董11人,校長崔術森,教員4名,招收學生40名,男女兼收。民國初年,學生增至80餘人,校長崔仲雲。其中,崔墨卿的長女崔乃然,人稱“墨大姐”,是漢沽地區最早的女教師。

崔以敬不僅是該校的奠基人、創建人,又是校董之一。他支持並主張女孩上學,成為本地區男女合班最早的官立學校。對當初的教育思想、辦學方向、知識傳播產生很大影響。他是倡導新式教育的先驅者,為漢沽地區早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民眾的尊重和愛戴。後人頌曰:“建校伊始,篳路藍縷。校舍無著,闢廟為堂。借神淨地,啟幼蒙稚。眾紳捐資,奠基大業。”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現漢沽一小已建校百餘年。一路走來,從原來的初等小學堂發展為漢沽完全小學、漢沽第一國民小學、漢沽小學、漢沽第一小學。校名幾度變化,但教書育人宗旨不變。幾代教師立足講臺,傳教解惑,青藍相接,絃歌不斷。眾多學子學有所成,出類拔萃,國之棟樑。其學生崔敬伯,8歲讀私塾,是該校第一批畢業生。曾任中央金融學院教授、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稅務總局副局長等職,成為漢沽人的驕傲! 1941年,崔以敬無疾而終,享年103歲。 臨終前,頭腦清醒,叮囑家人不請僧、道唸經,葬禮要儉樸。出殯那天,崔氏族人男女老少皆穿孝服祭拜,人稱:一街白。漢沽小學全體師生聞訊,全校停課,自願列隊為其辭靈、送殯,以表達對這位漢沽教育奠基者的綿綿思念!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知州劉灼、教育家崔以敬

作者簡介:王雅鳴,1957年10月生,北京平谷人,大學文化,天津市漢沽作協副主席、《薊運河》雜誌副主編。作品《施計擒敵亦英雄》獲全國隨筆徵文一等獎,《放船》獲1998年第七屆“文化杯”短篇小說創作一等獎,《家· 海·船》獲1999年天津市第八屆“文化杯”散文創作一等獎。1981年開始在《新港》(現天津文學)上發表第一篇小說。三十餘年來,先後在光明日報、文藝報、天津日報、天津文學、今晚報、陝西文學、長江日報等全國、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等各類文學作品120餘萬字。諸多作品曾在全國及本市獲獎60多項。出版作品集《荒海》《黑海灘》《拯救愛情》《蟬蛻人生》《歸去來兮》等5部作品,60餘次獲各種獎項。2016年,天津日報連載系列記實性散文《大神堂往事》;2017年連載系列作品《漢沽鹽漁文化》。其首倡“黑海灘”文學。2017年 “黑海灘”申請成為中國專利局註冊商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