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汉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几千年漫长时光里,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他们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或躬耕笃学,造福桑梓;或扶危济困,乐做善事,被人们称其为一代乡贤。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每每想起,就会令人感怀不已。

知州刘灼

刘灼,汉沽人,清乾隆壬申(公元1752年)中举人。父亲去世后,为了奉养老母,他同兄长刘炳靠开私塾为生,以微薄的挣点薪酬赡养老母和弟弟上学,其弟学至庠生。乾隆年间,汉沽最早只是一个村庄,称汉沽庄。在庄东头,有一座木桥架在小盐河之上。这是芦台古镇通往汉沽、营城、北塘唯一的陆路通道。公元1769年,村民共议改建为石桥。由崔鹤庚、冯时亭、肖国扶三人商量,诸亲友和庄内富户共助,捐助银两,历时三个多月,于夏初落成。桥长四丈五尺,宽一丈五尺,梁高一丈五尺,全是长条石结构。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卷之十三“记文”中,刘灼撰写的《永济桥记》详叙了此事:“汉沽村东口,旧有板桥,屡修屡缺,旋至朽坏,行人车马过此者惴惴焉惧有失坠……于乾隆三十五年孟春(公元1770年农历1月),鸠工创始,至夏初而落成……”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在《永济桥记》中,详细记载了造桥的规模和情景。“其梁高一丈五尺,阔如之,长则四丈有半,制取完固久远而已,无繁饰也。构造之日,余以事他往,崔翁骤得病未起,而肖翁又以务冗,未暇兼理。此三月中,督视匠工,筑篱舍,日两餐皆馈食,蚤作暮归,不辞况瘁者,实惟冯翁一人是任。桥既成,众不敢忘其劳也,爰命余为记,而名是桥曰永济云。”

乾隆丙戌年(1766年),刘灼被破格选拔到江南,做了一个见习知县。上任后干得非常出色,从而得到上司的器重,称他不仅是一县六百里之才,还应有大用。果然,没过多久,刘灼很快就出任了安庆江防同知(同知的职衔比知县大,略高于通判)。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他的职务再次得到升迁,上级又派他署理宿州事务,任为知州。刘灼在知州治理有方,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州府内外,一片清明。但也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司,他们视刘灼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向朝廷进谗言,皇帝偏听偏信,于是被奸臣弹劾而去职。正像史书上所记录的那样:“后因公被劾,识者惜之”,“而灼坦然也”。

回到家乡后,刘灼不为官场失意所影响,天天以诗酒怡情,调解邻里纠纷,热心公益事业,像修筑永济桥这类造福于民的事情更是热心参与,为乡亲们所敬重。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多少年来,永济桥成为小盐河故道上的一处风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深深的车辙、厚重的桥面,让人们常常想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繁华盛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永济桥被有关部门移至河西公园内,供人们参观。那镌刻的美丽云纹,再现了经年的历史风霜;那桥面上留下的道道车辙,负载了沉重的历史印迹。刘灼在为永济桥作记的同时,还留下了一首诗:

凿石为桥鸠众工,

观成村口卧长虹。

三春尽费磨砻力,

数世应邀利济功。

环绕波流潆上下,

往来旅客接西东。

他年题柱何人手,

驷马高车气概雄。

汉沽教育家崔以敬

自晚清以来,汉沽崔氏“裕善堂”之家以盐渔为事业,传承耕读育人,成为汉沽地域上颇有名望的“书香世家”。而崔以敬就是汉沽崔氏第十五世传人,是“裕善堂”之家创始人。

汉沽崔氏祖籍江苏,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分迁顺天府霸州、宝坻,嘉庆年由宝坻县崔家铺迁至芦台,其四世祖崔岿然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芦台分迁汉沽。十五世曾祖父崔以敬在汉沽街建崔氏“裕善堂”之家。正门挂有一副楹联:博陵世族,东海名家。南门楹联上书:岂但盐渔为事业,从来耕读课儿孙。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晚年崔以敬

崔以敬(1838—1941)字德舆,号少农。幼家贫,就读私塾,学习刻苦。12岁(1850年)考中秀才,后为副贡生。咸丰十年(1860年)设馆教书。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任山西县主薄(正九品)。据《汉沽区地方志》中教育志记载:“本境私塾教育起始年代无考,清咸丰10年前后,崔以敬在汉沽庄开办一所私塾,是今人所知最早的名塾。”

据记载,光绪初年,崔以敬开始任四川酉阳直隶州州判幕僚。两年后,回乡教书,至80高龄离教,先后任教58年,培养学生200余名。汉沽庄后来的私塾先生多为他的学生。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国人“废科举、办学堂”呼声日盛,办学之风兴起。光绪年间(1906年),崔以敬先将自己48年之久的“私塾”移入改建好的“三官庙”西厢房新教室,改名为“汉沽庄私塾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崔以敬与乡人杨小舟、刘德庵等人商议,以正殿和后殿的6间禅室斋房为基础,将设在“三官庙”的“汉沽庄私塾馆”改为“汉沽庄初等小学堂”。申报到宁河县政府得到批准后,他心情振奋,立志将学堂办好。学堂主要经费由崔氏家族的大户捐赠。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慨然相助,并四处奔走,求助于本地乡绅、养滩户资助,为学校的筹建投入了很大精力。

在时任县长周登皞主持下,“宁河县汉沽庄初等小学堂”正式成立,当时被称为男女合班的“洋学堂”。小学所用的国文、修身等课文,是蔡元培、张元济等几位著名学者所编。课本内容高瞻远瞩,深入浅出,将近代思想、科学知识和历史典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时,设校董11人,校长崔术森,教员4名,招收学生40名,男女兼收。民国初年,学生增至80余人,校长崔仲云。其中,崔墨卿的长女崔乃然,人称“墨大姐”,是汉沽地区最早的女教师。

崔以敬不仅是该校的奠基人、创建人,又是校董之一。他支持并主张女孩上学,成为本地区男女合班最早的官立学校。对当初的教育思想、办学方向、知识传播产生很大影响。他是倡导新式教育的先驱者,为汉沽地区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民众的尊重和爱戴。后人颂曰:“建校伊始,筚路蓝缕。校舍无着,辟庙为堂。借神净地,启幼蒙稚。众绅捐资,奠基大业。”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现汉沽一小已建校百余年。一路走来,从原来的初等小学堂发展为汉沽完全小学、汉沽第一国民小学、汉沽小学、汉沽第一小学。校名几度变化,但教书育人宗旨不变。几代教师立足讲台,传教解惑,青蓝相接,弦歌不断。众多学子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国之栋梁。其学生崔敬伯,8岁读私塾,是该校第一批毕业生。曾任中央金融学院教授、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务总局副局长等职,成为汉沽人的骄傲! 1941年,崔以敬无疾而终,享年103岁。 临终前,头脑清醒,叮嘱家人不请僧、道念经,葬礼要俭朴。出殡那天,崔氏族人男女老少皆穿孝服祭拜,人称:一街白。汉沽小学全体师生闻讯,全校停课,自愿列队为其辞灵、送殡,以表达对这位汉沽教育奠基者的绵绵思念!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知州刘灼、教育家崔以敬

作者简介:王雅鸣,1957年10月生,北京平谷人,大学文化,天津市汉沽作协副主席、《蓟运河》杂志副主编。作品《施计擒敌亦英雄》获全国随笔征文一等奖,《放船》获1998年第七届“文化杯”短篇小说创作一等奖,《家· 海·船》获1999年天津市第八届“文化杯”散文创作一等奖。1981年开始在《新港》(现天津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三十余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文学、今晚报、陕西文学、长江日报等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120余万字。诸多作品曾在全国及本市获奖60多项。出版作品集《荒海》《黑海滩》《拯救爱情》《蝉蜕人生》《归去来兮》等5部作品,60余次获各种奖项。2016年,天津日报连载系列记实性散文《大神堂往事》;2017年连载系列作品《汉沽盐渔文化》。其首倡“黑海滩”文学。2017年 “黑海滩”申请成为中国专利局注册商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