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它的記憶,作為遊子記憶最深的應該是城市的火車站。年復一年,週而復始,來來往往的人們為生活奔波忙碌,這些火車站見證了詩與遠方、鄉愁與夢想。

高速發展的鐵路不但帶走了乘客,也帶走了人們對老火車站的記憶。老火車站,一個彷彿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地方,由於各種原因消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這些記錄在照片中的老火車站仍然有它們輝煌一時的故事。

西直門火車站

1906年在車站建設初期,為了給予車站足夠的建設空間,不得不將北側的高粱河向北改道。

1916年又因環城鐵路的修築,再次對車站進行擴建,使河道再次向北偏移數里後再向東流淌,最終匯入護城河,形成日後環繞車站流淌的“轉河”。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建線初期的西直門老站房,根據地圖和照片上的光影分析,老站房坐落在鐵道西側。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西直門最初的站房,可見曾經此處有天橋和雨棚,此圖攝影者當時在建線初期的東站臺由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老站房。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西直門車站站房位置變遷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1946年西直門外的環城鐵路

上世紀70年代,北京市區內幾段鐵路被拆除,其中就有西直門到五路、廣安門到西直門這兩段。此外從西直門經德勝門到東直門的市內鐵路,也因為地鐵的修建而拆除。從那以後,西直門火車站就成了京包鐵路的起點站。

濟南老火車站

在建築界,但凡提起鐵路站點設計,沒人不知曉它,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它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到遠東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它曾是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上的範例,它就是濟南老火車站。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濟南老火車站是指“津浦鐵路濟南站”,由德國建築大師赫爾曼·菲舍(Hermann Fischer)設計,始建於1908年,耗時4年,於19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車站修建得十分堅固漂亮,是一座德國風格日耳曼式車站建築,有著德式建築勻稱、協調的沉實風格。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從正面大門進去為候車大廳,拱頂高約13米,門上方鑲嵌著彩色的歐式玻璃。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綠色的鐘樓頂非常獨特,上裝了四個圓形大鐘,既增添了視覺觀賞性,又為旅客提供了方便。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在1990年,濟南鐵路局開始著手新站設計方案,並請示上級,同時表示鐘樓不再保留,1991年4月,鐵道部同意拆除老火車站。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但其實拆除的主要原因,由於客流量的劇增,老火車站無法負擔這樣的客流,所以需要擴建。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即便是這樣的理由,在當時還是遭到市民和學者的強烈反對,但依舊無濟於事,由於老建築實在堅固,原本計劃一月拆完的火車站竟拆了半年。1992年7月1日8時5分,濟南老火車站的鐘聲永遠停止了。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老火車站被當年的濟南市副市長評價為“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歷史”。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哈爾濱老火車站

始建於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築的東清鐵(中東鐵路)的中心樞紐站,是由俄國著名建築師基特維奇設計。總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採用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造型舒展大方。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在1959年火車站擴建時老站被拆毀,據說老哈爾濱火車站異常堅固,在拆除的時候甚至動用了炸藥。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青島老火車站

始建於1899年,由德國人魏爾勒和格德爾茨設計,山東鐵道公司施工,建築具有德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在1991年,青島火車站擴建,將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現在的青島火車站,是老火車站後移15米以後,鐘樓部分按照原樣放大1.5倍重建的。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杭州老火車站

杭州站始建於1906年,當時稱“清泰門站”,後經歷一次遷址,三次重建。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1909年的杭州城站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車站於10月先後遭侵華日軍兩次轟炸炸燬。日據杭州期間,車站於1939年重建,1942年啟用,外觀為日本奈良時代建築風格。由於擴建等原因該車站在1997年拆除,新站於原址1999年落成啟用。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石家莊老火車站

1897年,清廷委派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修建盧漢鐵路(盧溝橋-漢口),與此同時,山西巡撫胡聘之也開始籌劃建設正太鐵路,兩條鐵路的交匯點確定為河北省正定。

從“枕頭站”到石家莊站

1902年,盧漢鐵路改名為京漢鐵路(北京正陽門東站-漢口)修到石家莊,並按照比利時工程師的路線設計,在石家莊村東南建造火車站,其位置就在現在的中山路地道橋上面。由於當時的石家莊村只是獲鹿縣留營鄉管轄的一個200戶的小村莊,太不知名,所以就用振頭這個附近大鎮命名為“振頭站”,也寫做“枕頭站”。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1907年,正太鐵路竣工通車,在石家莊村東建始發站。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1907年,橫跨京漢、正太兩條鐵路的大石橋建成。

1918年左右,京漢線的振頭站改名為“石家莊站”,從此京漢線石家莊站與正太線石家莊站兩站並存。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1939年。

火車“拉來”了一座城市

伴隨著鐵路線的通車,一些與鐵路相關的產業相繼出現。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鐵路把城市一分東西

在解放紀念碑的北側,有一座默默矗立的大石橋。這座大石橋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著,長150米,高7米,寬10米,共有23個橋孔,橋身全部用青石鋪成,既堅固又美觀。它是目前所知道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大石橋建於1907年,石家莊俗稱的橋東、橋西即以此橋為界。

浦口火車站

浦口火車站舊址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佔地面積20公頃, 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

民國三年(1914年),浦口火車站正式開通運營;2004年10月,停辦客運。

浦口火車站舊站房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浦口火車站,為老式英式建築,三層磚木結構,米黃色外牆,紅色大屋頂。 伸出直通月臺的單柱傘形長廊和連接輪渡碼頭的拱形雨廊,連接著一座3層米黃色的主樓,紅色的屋頂上寫著“南京北站”四個大字。

浦口火車站是當年連接平津冀、魯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樞紐,中國近代許多重要事件均發生在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發生在這裡。


光陰的故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背影


即便在百年之後,這裡依然完好保存了清末民初的風貌。

結語

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鐵路對於城市的意義被再次強調——在走過無數個春秋後,各地的老火車站將以另一種方式重生。新客站的華彩亮相與投入使用,使城市再一次煥發新的生機。

手指拂過地圖上即將消失的鐵路線,就像觸到這個城市跳動的脈搏,在更多的希冀中滿含著留戀。從當年冒著黑煙的火車頭,到今天“子彈頭”的動車組,人們已經習慣了它的穿城而過。不久後,曾經的火車轟鳴和鐵路線將成為這個城市中人們的記憶,但那綿延於地下的滾滾車輪,仍將會以另一種博大的胸懷,牽動著這個城市的神經。來源:山西省建築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