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東里豬腳飯溯源:起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里青窗前的“半碗疊”

豬腳破瓣,在加入上好醬油、冰糖、八角、豆蔻、丁香、香菇、大蒜頭等材料的陳年老滷湯中猛火煮半小時,文火熬煮兩個多小時至香氣濃郁、皮肉軟爛,再佐以新鮮米飯,這就是潮汕特色食品——豬腳飯。東里豬腳飯——蹲了食,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

關於東里豬腳飯的起源,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里青窗前的“半碗疊”;一說起源於紅頭船時代(泛指清代中葉至汕頭開埠前)樟林港的“半碗疊”。東里及周邊鎮40歲以上的人多在青窗前吃過“半碗疊”,故有第一種說法。那第二種說法是否有依據?雖然紅頭船時代的樟林港沒現在這種快餐形式的“豬腳飯”,但是豬腳飯源於樟林港是有依據的。

東里豬腳飯溯源:起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里青窗前的“半碗疊”

其一,原名稱揭示其起源。據樟林老輩人說,豬腳飯以前正是叫“半碗疊”。當年樟林埠那些阿爺阿舍(富二代)夜生活過後,肚子餓了,但他們飯量有限,只能食半碗,再加上豬腳、豬頭粽及豬雜牛雜等物配,這可能就是半碗疊的由來,也是豬腳飯的前身。

其二,樟林埠的經濟基礎能夠支撐“半碗疊”的產生。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1791)大約70年間,是樟林港的黃金時代。其時廣東每年從澄海五口徵得的稅銀佔全省總額的1/5,而樟林口居五口之首,其地位舉足輕重。

《樟林滄桑錄》記述,嘉慶時,樟林港十分繁榮,港口船隊浩浩蕩蕩。樟林的“八街六社”多是巨賈富商,永興街以豆行、帆行為主,仙橋街多酒樓茶居。

隨著商貿活動的頻繁,樟林也成為潮汕地區早期移民出國、對外拓展的重要口岸,史稱“通洋總彙”,是“河海交匯之墟,閩商浙客,鉅艦高桅,揚帆掛席,出入往來”之地。這樣的一個港口,紅頭船獲利歸來,商人們接洽大客戶,阿爺阿舍炫耀一下,販夫走卒搬運工出苦力後賺一把,總該放鬆一下吧,潮汕人俗稱“艱苦做,闊活食”,在一碗白米飯上添幾塊滷豬肉,犒勞自己,一番愜意享受,也在情理之中。

其三,樟林社會生活狀況具備產生“半碗疊”的條件。樟林埠在紅頭船時期常住人口兩萬多人,加上流動人口,約有三萬多人。再加上樟林城內建有巡檢司、守備署、汛署、驛塘等行政和軍事機構,食品需求量相當大,出現“半碗疊”這種產品也屬正常。

樟林地區盛產豬,其時,潮汕肉食滷製技術已相當成熟。著名的蘇南“貢咕滷鵝”創制於光緒年間,蘇南離樟林不到20裡,樟林埠的滷製豬肉質量也應不低。

由於潮汕地區天氣溼熱,肉食多滷製。逢年過節,鄉民們在吃飯的時候飯碗上疊一兩塊滷肉,是相當愜意的享受。這種餐飲形式應該就是“豬腳飯”的雛形,並流傳下來。由於東里鎮是個大市集,各行業相當發達,做買賣的做完生意後,就在東里溪墘街或青窗前美美地吃一餐“半碗疊”,疊的是三層滷豬肉。

樟林後劃歸東里鎮管轄,慢慢地樟林豬腳飯俗稱為東里豬腳飯,以入口軟爛無渣、肥而不膩、香氣四溢聞名海內外。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食客要食“巧”,骨頭也生香的“豬腳飯”應運而生。樟林古港畔的“老羊仔”豬腳飯獨創出鮮蠔米湯免費的招式,這是招徠生意的絕妙手法,生意火爆。隨著時代的發展,豬腳飯還出現了冷凍的款式,凍成一缽一缽的,這便於遊子旅客帶往外地,更滿足人們炎熱夏天吃冰涼爽口豬腳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