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民權縣:打造光伏發電新“藍海”,扶貧“藍色海洋”疊加“綠色效益”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通訊員 張增峰 李偉文

民权县:打造光伏发电新“蓝海”,扶贫“蓝色海洋”叠加“绿色效益”

一排排光伏電板鱗次櫛比,匯成藍色的海洋,肆意地汲取著陽光;藍色“海面”之下,一行行彩薯秧隨風搖曳,孕育著豐收的希望……9月26日,記者走進民權縣白雲寺柏木崗村,看到了藍色與綠色相映成趣,光伏與農業有機結合的美麗景象。

光伏發電促扶貧 打造扶貧新“藍海”

“光伏發電真是個好項目!縣裡用涉農整合資金為我們建起了扶貧電站,俺們這些貧困戶不用出一分錢,跟著拿分紅,這就好比是政府買來老母雞,俺們跟著拾雞蛋……”正在光伏電板下面紫薯地裡除草的老付,說起光伏發電給他生活帶來的變化讚不絕口。

老付名叫付秀紅,今年已有68歲,老伴患有頭疼病,犯起病來床都下不來,更別提操持家務忙活農活了,這幾年給老伴看病再加上給三個孩子蓋房結婚,老付本來不厚的家底很快就掏空了,還欠下了一屁股債,日子過得別提有多緊巴了。

村委瞭解到老付家的困難後,把他安排到光伏電站做管理員,一個月工資能拿到七八百,又鼓勵他承包了光伏電板下的七畝多紫薯,管理著電站還不耽誤幹活,光是這兩項每年增收就有2萬多元。

“自電站元月份投入使用後,月平均發電3萬多度,收益3萬多元,收入年底分紅,大大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支部書記付新智給記者算起了 “扶貧帳”,除去日常維護成本,光伏發電站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30多萬元;該村利用發電站的收益資金,設立了電站管理員、街道保潔員等10多個公益性崗位,並且充分利用光伏面板下方的閒置土地,發展特色農業種植,讓貧困戶參與紫薯的種植、管理,還可以獲取額外收入,達到節約土地成本,實現雙重盈利,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早日脫貧。

民权县:打造光伏发电新“蓝海”,扶贫“蓝色海洋”叠加“绿色效益”

扶貧“藍色海洋”疊加“綠色效益”

柏木崗村的做法正是民權縣光伏發電助力脫貧的一個縮影。該縣採取因地制宜方式推進光伏扶貧,政府大力推動實施,並結合農業、養殖業開展多種“光伏+”應用,不斷健全光伏扶貧項目管理機制,在光伏扶貧收益分配方面,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村級光伏發電收益資金切塊成運轉維護、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收益三塊資金,貧困戶收益資金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的形式統籌發放,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

光伏發電綠色環保,能穩步增收助脫貧,壯大村集體經濟,光伏電站下的綠色效益也著實讓不少村的貧困戶嚐到了甜頭。“今年我們這裡試種了20畝草決明和1畝臺灣一號小甜瓜,這20畝草決明,現在還沒收割,預計一畝地能收決明子400—500斤。按照市場價格在10—12元每斤計算,一畝地能收入1250-1500元,去掉成本,估計一畝地能見1000-1200元,真不賴!”林七鄉金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喜海高興地說。

金莊村經過組織前期考察,利用中草藥草決明喜陰、生長週期短、當年就可見效益的特點,在光伏發電站下種植的20畝草決明長勢喜人。說起收益分配,王喜海說:“草決明收益歸村集體所有,首先把租地錢給群眾,剩餘的錢發給村裡的公益性崗位,我們還制定了村集體收益資金分配方案,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分配方案發放資金……”。

“光伏發電站也使農村一些荒廢地得到充分利用,荒地變成了‘寶地’,引進後讓貧困村脫貧致富有了底氣!”該縣發改委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總投資2.566億元的129個貧困村的村級光伏發電站已全部併網發電,可使用20—25年;單個電站年產值達30萬左右,電量賣給國家電網,到目前,全縣129個貧困村總髮電量達到3100多萬度,每年每個村可獲得保底分紅,已經帶動全縣7700餘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光伏發電站助推了貧困村脫貧出列,在各個貧困村打造出一片片的“藍色海洋”新景觀。同時,各個貧困村的光伏電站均因地制宜發展出特色種植、養殖業,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藍色海洋” 疊加 “綠色效益”,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莊基礎設施完善了,貧困戶脫貧致富路子越走越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