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在中國歷史上,青銅器的地位非常高,它們不僅是作為日常用具,而且還作為禮器,讓後人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更為重要的是,很多青銅器上面刻有銘文,是記錄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所以,考古界對於金石文物特別重視,歷代名家也是層出不窮。

在清朝道光年間,陝西郿縣就出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青銅器。這是一件青銅簋,所謂簋原本是盛放食物的容器,後來成為祭祀之中配合青銅鼎的禮器。這件青銅簋,下面是方形的底座,底座之上是簋身,狀如半球,古樸莊重。在簋身上面有四隻獸耳形成了拉環,而且密佈著蝸牛狀的夔紋。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然而,這件重器,匆匆現身之後就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在那個年代,既沒有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清廷又進入了衰弱期。這件國寶級文物僅僅流傳在金石界的口中,無人知道它的下落。人們一直弄不清它到底是流失海外,還是被人藏匿。

直到100來年後的1959年,這件重要青銅器突然在上海出現,並被國家文物部門收藏。此時,它才真正闖入人們的視野,考古工作者對它進行了細緻的研究。這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型,肅穆大氣,更為重要的是,專家在內底發現了用大篆寫下有銘文八行七十七字:

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觵。唯朕又蔑,每揚王休於尊簋。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這七十七個字的銘文,記錄了一件大事和製作該簋的來由。在武王滅商之後,武王在乙亥日舉行了一場祭祀大典。他祭告自己的父親周文王,已經完成了克商大業,並宣佈周王取代了商王的地位。這場大典的助手是一個叫做“天亡”的人,祭典之後武王為了表彰他的功勞,給予了他眾多賞賜,他因此製作了這個簋,來紀念此事。

按照青銅器命名的規則,這件重要的文物才有了名字,它以製作者命名為天亡簋。因為在銘文之中出現了“王又大豐”的語句,所以有人又稱他為大豐簋。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小珏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西周利簋,西周利簋記載的就是武王伐紂當天的情況,這兩篇銘文,一前一後,幾乎完整地向我們展現了周朝初年的風貌,讓我們穿越近三千年,回到那個開創歷史的年代之中。而且,西周利簋與天亡簋的形制幾乎一模一樣,也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

但是,關於“天亡”這個人,卻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主流觀點認為,這很可能是周武王身邊深得信任的近臣,官位不高卻能夠參與重大的祭祀活動,有的人卻認為,他很可能是屬於大祭祀之類的人物,所以能夠助祭。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還有個觀點則非常獨特,他們認為,“天亡”這兩個字都是通假字,“天”通“太”,“亡”通“望”,“天亡”這個人即太公望姜子牙,可不是泛泛無名之輩。更為重要的佐證是,在銘文之中,有“天亡又王”的字眼。這裡的“又”是通“佑”,是輔佐、輔佑的意思。

古人用詞非常準確,周武王是開國之君,並非普普通通的人能夠有資格說輔佐他的,在西周初年,能夠夠得上資格輔佐的,非姜子牙莫屬。所以,按照他們的理解,這件國寶天亡簋的主人應該是姜子牙。

消失100年的國寶突然出現,銘文內容意義重大,製作者引發爭議

小珏認為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說不通的地方,比如後面銘文直接說“亡得爵復觵”,如果“亡”通“望”是不該省略前面的“天”字。但不管怎麼說,有爭議是一件好事,集思廣益才能有所進步。如今的天亡簋,正靜靜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內。因為它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