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营销出来的“口碑”没用,文艺片怎样才能“地久天长”?

Avrola™


圈内人,圈内事,我是“青竹乐娱”,关注我,带你看业内最全资讯!码字不易,记得点赞哦,比心!

文艺片的困境由来已久,这也不是一个片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一直都是以文艺片为主,那时候很多导演都是以乡土题材作为电影主题,这些电影很多都拿下了国际大奖,最为典型就是张艺谋,他一人拿下的国际大奖已经是港台多位知名导演的总和,但是文艺片叫好不卖座,这是事实,以90年代为例,商业片贡献了全球90%以上的票房。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国内的电影市场不得不开始转型,只有票房才能促进电影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看到,近10年国内的商业片发展相当快速,但是文艺片却因为商业片的崛起开始没落,这时候就有人开始打起了通过文艺片赚取票房心思。

这个方面,《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代表,这部电影是极具风格的文艺片,本来这种电影很难卖座,但是片方通过一系列的营销获取了极大的票房,可是观众对于电影的评价糟糕透顶!

《地球最后一个夜晚》票房成绩还是很不错,但这种营销的办法实在不是文艺片的出路,很多观众因为此事对文艺片产生了偏见,当时不少观众都是中途离场,这就是观众对于片方的不满。如果文艺片再次使用这种营销的手段,那么不久之后文艺片将成为“烂片“的代名词。

文艺片怎么才能长久发展,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部电影虽然也是文艺片,可是电影的逻辑很清楚,矛盾很突出,王小帅实际上是用文艺片的方法拍摄了一部商业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他让文艺片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老少咸宜!


许青竹观娱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文艺片,文艺片是文学艺术类影片的简称,区别于单纯只为赚取票房的商业片。

可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

最好的文艺片其实就是商业片。

这就点出了当前许多国产文艺片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主创们是真的把文艺片当做艺术试验品来拍了。

什么是艺术试验品?就是导演、摄像们对电影的硬件:光、影、构图比例以及镜头的长短运用等等完全是用视觉听觉艺术家的思维和眼光来拍。


这种对硬件效果的极致探索和追求在牵扯了主创们精力的同时,也让电影这门通俗的娱乐艺术离观众越来越远。观众往往很难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真正看懂电影要表达的故事和思想,从而也很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完全融入到影片当中去。

文艺片的创作者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的艺术永远是以服务广大观众为前提的。无论它们有多精湛,你总得先把观众请进电影院吧,那你是不是在如何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的问题上多上点儿心呢?

回到本题,一部好的卖座的文艺片,小编认为至少得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有值得拍成电影的好故事。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在大银幕上展现的,至于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被拍成一部电影,那就需要导演睿智的眼光和编剧的如花妙笔了。

其次是要善于运用电影语言讲好这个故事。小编特别强调,这里的电影语言绝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用观众看得懂的方式讲好故事。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国内的电影界怕是没几个。

在做好前两条的基础上,最后才是赋予影片独有的文艺气质。

如果文艺片的创作者们当真把握不到市场的脉搏,摸不清观众的喜好,小编推荐两部响当当的国产文艺片权当是教课了:

它们一部是《霸王别姬》,另一部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城南柳畔


文艺片也是电影的一种,它除了要为自己的定位考虑,作为装创团队也要为市场考虑。一个作者和编剧、导演只为了能钻大众视觉感官和欣赏感官的空子而采取不当宣传的营销模式确实不可取。对于自己的这种不妥当的营销宣传模式,当事人只用了一句“我不适合营销”而草草收场。很显然,这些行为表明了导演本人并没有弄清问题的本质,依旧没有明白要尊重大众感官、尊重市场、充分了解市场的重要性,自己靠着名气和负能量效果的营销模式,必然导致观众走出电影院也会表达不满。


村名小叶


任何天长地久,都得以实打实的质量为基础。

正如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歪门邪道都是渣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