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的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每个村庄都很孤独。——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小时候,我就有个地理“大发现”:村前的小河惊似地理书上的长江。小河发源于西边的西黄山,尽管海拔不过百米,但俨然是我幼时心中的青藏高原。我无从探源过路张村以上的源头,那条小河自路张村东边大坡以东,向东依次流经刘疃、杨岗、段曹、大河甸四个村。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刘疃村和杨岗村中间的那条支流,就像“大渡河”穿过杨岗村西的峡谷汇入小河。之后的这段小河相对平静,直到杨岗桥,那是整条小河上最为雄伟的大桥,我以之为长江上的“重庆大桥”。桥为三孔,桥上还有半米多高的护栏,大桥同时也是一座水闸,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打开,再往下,后来又新修了一道小水闸,气势上远输杨岗大桥。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顺流而下,是一段峡谷,因为高岸与河床落差最大,有超过五米,而且河面最窄,这里就是我童年的“三峡”。我们总是喜欢不走寻常路的,经常会在峡谷里探险,这里有芦苇、水草,甚至还有最神秘的翠鸟的巢穴。每次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总念起这段的小河。在“三峡”左侧高岸上,曾经有几棵大树,在峡谷里看起来异常高大。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经过“三峡”,已进入段曹村的地界。经过杨岗村东那个池塘支流后,右岸突然出现了一个墩子,墩子方圆不过五十米,但高过十米,很是突兀。小时候听说是用来屯兵的,但实在想象不出来那个土墩子如何屯兵,后来读过一些文章,我猜可能是个巨坟,仅是猜测。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段曹村落严格以河岸为界,村子在左岸,坐北向南,村西和村东各一条大路,在东西大桥处与河道交汇,两条大路和一条河道构成了段曹村的基本轮廓。西边大桥是单孔石桥,桥上有低矮的护栏。西边大桥就是“武汉大桥”,而大桥连接着的西边大路外侧有一段水渠,正好类似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

沿着西边大路北走一百米就是段曹小学,校舍最初是王家祠堂,在1987年拆除后建成了新的校舍。曾经小河岸边、西大路机耕道的树木都被砍掉了,变成了我们的课桌和教室的门窗。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旧校总共三进,正大门的厅堂是教师办公室,我就是在这个厅堂里被录取成为小学生的,前两进之间是天井,我最喜欢下雨天,下雨天天井里的两个青石池子里可以蓄满水,我们可以在边清洗雨胶鞋边玩水,还可以背朝后面朝天空,看雨滴从屋檐加速向下,滴在脸上,留下微微的疼痛。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第二进的教室是最暗的,两间教室分列左右,中间是学校的中轴通道。三年级教室在右侧,是学校最暗的一个教室,我到现在还记得在那个教室的课间,我一人和班上其他所有同学争论“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只有我一人声称是一样重,在被二十多人声嘶力竭的声音压制之下,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帮我解了围,而我没有觉得如释重负,而是有强烈的被孤立的感觉。其实以后的人生路上,自己也难免会迷失,底线一再地被挑战,回归常识和人性的本善都是奢求。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是原先祠堂的后院,左侧一棵柏树,是旧校舍拆毁后唯一被保留下来的遗迹,右侧是一个水泥乒乓球台。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第三进是两间教室,我没有在里面上过课,因为我升到四年级的时候,旧校舍已经拆除了。我们还参与来旧校的拆除,现场一度非常混乱,只记得自己双手沾满了小瓦片上的黑灰。这之后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流浪,将近一年后才搬入了新的校舍。在这一年中,我们参与不少学校的劳动,包括前面提到的伐树,还有教室地坪的整理,因为没有水泥,我们每个班级要自己用草棰捶地,捶了几天,然后通知我们教室更换了,我们又去捶了另一间教室,一直觉得挺可惜的,因为捶的第一间教室最平整。那时候,农村的教育投入,教师的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但校舍、课桌、电力、维护只能靠村子的“财政”,而村子的财政只能靠村民的提留和共同财产,小村子不仅没有足够的生源,而且无力承担村小的支出。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如果西边大桥是“武汉大桥”,那么东边大桥就是“南京大桥”,两座大桥相聚500多米,而且两座大桥内侧都对称设有台阶和石板,供村民淘米洗衣。两段桥之间的位置恰好就是安徽的这段“皖江”,皖江这段的河堤最美,两岸到处杨柳青青,可惜后来留下来的树木已经很少了。小河流速更为平缓,左岸是村居,右岸则是一直绵延两三公里到巢湖的地势低洼的圩区。我曾经用Google Earth观察过,发现从段曹境内的河道开始非常直,仅在段曹村西边大桥的位置折线略微拐向偏东南一点。这正是60-70年代的水利建设的结果。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在新河右侧还有一条老河,老河的旧河道还在,在那片圩区的最低洼地带,穿过大小河甸村的中间注入巢湖。而新河地势高很多,比河堤右侧圩区高不少,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河。每年春天开始的雨季,如果夜里下暴雨,第二天河心里一定会白茫茫一片。所以,在分田到户的时候,村子里就采用了风险共担的策略,每家都会分到相同比例的圩区的水田,这样大家都能旱涝保收。而圩区的水田,由于产量高,是真正的口粮田,尽管有差不多五年一次的涝灾风险。河心的水田里有很多蚂蝗,那是巢湖孩子的三大天敌之一,另两个分别是黄蜂和洋辣子。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1984年我开始记事,而记事之初,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年的水灾,经过几天的暴雨之后,河心的白茫茫一片已经扩展到新河岸,我们兴奋地沿着新河的北岸奔跑,就像冬天下过雪那样,全然不顾大人们脸上的愁容。新河里漂浮起了很多水草、垃圾、农药瓶,甚至还有水蛇昂着头悠闲地有过。这种兴奋一直延续到退水的日子,因为退水的时候,我壮起胆子,冒着被蚂蝗叮上的巨大危险,在老河心里徒手捉住了一条大鱼,足足有二两,那可是我为家里挣到的第一笔财富。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1991年涝灾则更严重,沿湖的堤坝全部破圩,我们的圩区也不例外,临近几个村子所有的壮劳力都参与了6月份的抢险,但徒劳无益,因为水位粗暴地漫过了巢湖的堤坝,一直淹到村子最南边靠河边的人家,直到将近10月洪水才退去。“武汉大桥“、“南京大桥“都被淹没了,7月份水位降低后,”南京大桥“才露出水面,那里一度成为”下关码头“。那年很多公路也被淹没了,水运反倒更方便了,船通过原先的巢湖大堤可以直接开到”南京大桥“的河岸边,每天从船上卸载的农资在这里被转运到拖拉机上,供应了那年黄麓全镇的秋种。我爬上过那些机帆船的甲板上,在夏天的阳光暴晒下,光脚踩在甲板上足以把脚底烫出水泡,而水面上漂浮的”湖淀“(现在称之为蓝藻)的臭味,也能让人晕倒。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段曹村坐北向南,背靠后面的斜坡,依次建筑,村南枕水而居,面向巢湖。特别在傍晚时分,从河心的位置北望,炊烟袅袅,村南的灯光铺在河面上,后面的建筑逐渐展开层次,气势非凡。先人应该是严谨地规划过这个村子的,村子既对称工整又布局合理,小河的内侧各有几眼小水池,收集村子里的排水,实在是巧妙的设计,小池可以沉淀污水,不让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而同时也可以用来蓄水防火,与徽州宏村的水系设计异曲同工。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从西到东,除了前面提到的东西两条大路,自北向南还有六条巷道,巷道里原先既有阴涵(方言读作yan han,为隐蔽的下水道,也有排水明渠,村子里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多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在东西干道与第二、第五巷道的交汇处各有一眼水井,两眼水井恰好处在东西干道三等分点上,井台上原先有石景,还有放置扁担、绳钩的石架,地面全是青石板,井台旁边就是排水明渠,虽然有些潮湿,但青石板上特别干净。夏天担水的多,春节过来洗菜的多,每到傍晚时分甚是热闹。这里被村民称为“井上”,分东边井上和西边井上。而水井的这种建筑布局非常合理,可以使得大家挑水都不至于很远。至于后来村子发展到坡上的“岗堂”位置,基本延续了坡下的巷道布局,但因为地势高,水井只能选址在能够打出水的位置。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80年代以后,村民大量重新翻修房屋,房屋或多或少地越过了原先旧屋的界限,使得村子里的巷道没有原先那样严谨,还是有些遗憾。我曾无数次走过那条青石板的东西干道去西边的村小去上学,也曾在傍晚时分去冲开水,拎着热水瓶奔跑,在村东的小石桥上摔倒,烫伤了左胳膊,那是我至今受的最重的一次体伤。现在想来,先人们也的确细致,在那些不足50厘米宽的排水明渠上还用青石板修了小桥。

“南京大桥”以东的小河,就义无反顾地直奔“大海”——巢湖而去。虽然段曹离湖不远,但我小时候胆小,就像电影《天长地久》里的那个刘星,我不会游泳,会尽量离水远一点,所以我没有能够成为“流星”。后来年长些了,才敢在湖边游泳。那个时候还没有修滨湖大道,在小河入湖口那里有道水闸,闸内湖堤内侧平行于堤坝还有一道内河,闸外就是巢湖了,右侧是一片平整的青草地,也是一片小树林,经常有牛在那里吃草,只有在夏天丰水期,那片青草地才被淹没。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沿着堤坝外侧,还有一道深水渠,那是东管电灌站的引水渠。闸门的左侧是一段L形的湖岸,渔民的小船被倒扣在湖堤的斜坡上,那里充满了鱼腥味。我暑假里在傍晚经常会去那里游泳,那个时候我已经学会了游泳,作为一个巢湖人不会游泳定会被耻笑的。我喜欢游到原先是草地的那片水域,脚踩在松软的水下草地,是种特别新奇的感觉,那里也是一段避风湾,而L形湖岸那边,风浪就要大很多了,很难游远。那个时候,有不少附近的渔民划着小木盆,男人划船,女人下网,迎着风浪,来回辛苦穿梭,水鸟也会贴着湖面飞行,还有很多看不清的蜻蜓、昆虫都凑热闹来聚会,天色再晚一些就可以看到萤火虫,这时候回望段曹的灯光,所谓的故乡应该大抵如此。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段曹,在压水涵的位置,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姥山的文峰塔,姥山岛像盆景一样长在湖面上,实在是湖天仙境。如果晚上站在村东的高处,可以看到巢湖东半湖对岸的巢湖闸的灯光,灯光倒映在湖面上,那是我能够看到的最远的灯光——城市的光。湖水通过那座唯一的闸,与长江贯通,也是祖辈迁徙来此的必经关口。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如果在秋夜,应该是渔季了,在家可以听得见湖上渔民驱赶鱼群时敲锣打鼓声,那是巢湖的心跳。冬天的夜晚最安静,躺在床上可以听见北方十公里外的火车行进的声音,咔嚓咔嚓,声声铭刻在心底,那是远方的呼唤。如果晚上抬头仰望星空,除了漫天的星斗,还可以看到飞机闪烁的灯光。后来才知道,那是贯通中国东西部最重要的航线,我曾经在飞机上看到过巢湖,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段曹村,和Google Earth上看到的大致一样。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多年以前,合肥机场还在骆岗,那次的航线恰好是穿越半个湖,可以在飞机上看清大半个湖,湖就是巢,巢就是湖。飞到临近姥山岛的上空,机翼斜转向西北方向,平时浪花滚的湖水,在飞机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已经落日,暮色沉沉,我努力辨别着黄麓的方向,虽然光线实在太暗,我还是可以准确找到家所在的方位,也许近乡情更浓,恨不得可以从飞机上跳到湖里,扑腾几下就可以游到家。那时父亲还在世,如今他已静静地躺在小河左岸的坡地上了,面向巢湖,和祖辈一样。


故乡巢湖:段曹村前的“长江”


在外面,我的方向感极强,我无论走到哪里,马尔康、昆明、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南京或是上海,我都会用记忆中小河的相应位置来刻舟求剑一下,那是我内置在心底的司南。(网络配图,图文无必然联系)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