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五胡亂華漢族真的差點滅族嗎?

星空的貝


五胡亂華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混戰、極亂的時期,其間摻雜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各族上層野心家之家的私人矛盾等各種理不清、說不完的矛盾,普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但要僅僅將這種亂局歸結於民族矛盾,說漢族差點被滅族,這既片面,也不符合實情。

一、將這一時期總結為“五胡亂華”本來就有點問題。

五胡是匈奴(代表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羯(代表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鮮卑(代表為慕容家建立前燕、後燕政權)、氐(代表為苻家建立的前秦政權)、羌(代表為姚萇建立的後秦政權)五族,五族除開後秦只是稱霸於關中以為,其餘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都先後稱霸於中原,特別是後趙、前秦,幾乎是北方唯一的霸主。

說起來中原大亂,原本不是五胡造成的,而是司馬家的西晉政權自己先亂了,給了五胡以可趁之機。五胡相繼起兵後,把中原弄得更亂。而五胡的起兵其內情就更為複雜,譬如最早起兵的劉淵,原本是本西晉的王爺拉入晉朝內部的諸王鬥爭中,許諾收南匈奴五部之兵,幫著司馬家的王爺打內戰,司馬家的王爺失敗後,他在南匈奴五部貴族的擁戴下,這才起的兵。而慕容家的起兵,其中更多有漢人謀士的鼓動。只是將亂局歸結於胡人,確實不符合實情。

二、五胡亂華的根源,原本來自於東漢的民族諒解和融合。

南匈奴劉淵是第一個亂華的胡人。不過呢,南匈奴到底是怎麼來的?那是在漢光武帝統治時期,匈奴因為內亂、災害,民不聊生,一部分匈奴投降東漢而來的。朝廷將這些民眾安置在沿邊地帶,將其視同為大漢子民(視同為編戶,但實際管理方式卻和漢族的編戶不同)而來的。到了東漢末年,南匈奴人口逐漸繁盛,越發強大,後來曹操將其分為五部。說起來,根源上是民族的諒解與融合,後來,因為司馬家的內亂,為了改變南匈奴在北方艱苦的環境,掠奪財富人口,劉淵起兵作亂。到後來,匈奴人都消失了,其實是融入了鮮卑、漢族等各民族之中。

三、五胡亂華最根本的矛盾,不應該是民族矛盾,而是階級矛盾。

在西晉的統治下,其實漢族的一般百姓和五胡百姓一樣,過得都極為艱苦,五胡所管轄的民眾和部隊中,都是既有胡人、又有漢人,只不過兩者的管理方式有差別。因為五胡生活地域的氣候條件艱苦而惡劣,他們想往中原掠奪更多財富,一些生活極為艱苦的漢人也這樣想。再加上五胡上層的野心以及漢人謀臣的野心,最終讓這場戰亂演變為一場大混戰。從史書上見到更多的是,五胡、漢人的上層野心家利用階級矛盾來實現其野心,而並非是民族仇殺。

四、傳說中五胡與漢人間的仇殺到底是怎麼回事?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五胡政權雖然大多暴虐,但卻不全都是以殘殺為目的的。不可否認,漢趙政權殘殺司馬家宗室不留手、後趙石虎更是殺人不眨眼、鐵弗(匈奴鮮卑混血種)赫連勃勃將人築入城牆中,都是極為殘暴的,但這其中有的是各勢力上層中的仇殺、有的是不分民族的暴政,說到底,和民族矛盾關係不大。恰恰相反,五胡政權需要普通民眾的力量,否則,有國無民、何以為國?他們不但需要本族民眾,也需要其他民族的民眾,當然也包括占人口多數的漢族。因此,五胡大多有大規模遷徙民眾的習慣,而不是將這些人殺盡。後趙末年,冉閔搞民族滅絕,幾乎殺盡後趙首都附近的羯族最為出名,但其根源,還是在於冉閔與羯族上層的私人矛盾,因為這些羯族人是後趙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不光他們是羯族的原因。至於說五胡政權有沒有殘殺漢族,從戰爭的個例上是有的,因為戰爭是為了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而且他們也在國中實行過暴政、不但壓迫漢族,也壓迫各族的普通百姓。但說五胡要殺盡漢人,多半來自南方東晉政權的策略和謠言。實情應該是,戰爭中屠殺民眾的個例肯定有,而且次數還不少,但其長期政策、立國方針上不會有,也不可能長期執行下去。


星火辰


“五胡亂華”確實是當時漢人的血淚史,漢人差點被滅絕雖然有誇大之嫌,但是當時的北方漢人被殺的十室九空卻是真的。

晉惠帝時期發生了八王之亂,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落。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哪五胡?就是氐族、匈奴、鮮卑、羌、羯這五個民族。

五胡之中,尤以羯族、白種匈奴、慕容鮮卑最為兇惡、可惡。公元304年,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趁機劫掠中原,抓獲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王浚發現後,要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公元304年冬,氐族首領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公元310年,劉淵死後,他的兒子劉聰繼承王位,於公元311年令石勒進攻晉軍,殲滅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太尉王衍等人被殺。又遣大將呼延晏進攻洛陽,前後殲滅晉軍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與劉曜等人會師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並俘虜晉懷帝,皇室宗親、太子、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被殺。並挖掘陵墓、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公元 313年至317年,劉聰先後處死晉懷帝、晉愍帝二帝,攻破長安,滅亡西晉。長安城遭到了比洛陽更慘的殺戮,不分身份地位,殺盡所有男性,女性一律充任奴隸和軍妓。

除了鮮卑、匈奴外,羯族簡直就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史載他們行軍作戰不帶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夜間姦淫,白天宰殺烹食。羯族所建立的後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禁止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其侄石虎更是變本加厲,其心毒如蛇蠍,腦袋裡只想三件事,一是淫慾,二是殺戮,三是享樂。

石虎有多處宮殿,卻不知足,又驅漢丁四十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橫遍野;修林苑甲兵,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逾三分之二;奪漢女五萬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汙辱,其間由於漢婦義夫的反抗,死者不計其數;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恐嚇世人,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喂野獸。

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北方漢人銳減至六七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傍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石虎將邯鄲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規定漢人不得向野獸投一塊石子者,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

石虎的兒子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還要令人髮指,如果說石虎殘暴荒淫,那這個二十幾歲的太子就只能用變態來形容。在自己府上閒著無聊的時候就帶著刀亂竄,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頭砍下來,擦乾淨血放到盤子裡面做成工藝品和部下觀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惡魔竟然篤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擄掠的漢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後就把這個倒黴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來和牛羊肉混著煮,還把這種食品賞賜給部將吃,讓他們猜測是什麼肉做的。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地區陷入戰亂,人口銳減,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東晉在南方建立後,北方漢人大規模南遷避難,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數,佔當時南方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

南遷的北人極大地促進了南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華北的六族相互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直到冉閔崛起發佈“屠胡令”後,漢族群起響應,幾乎將羯族殺絕。其他的胡人眼見不妙,紛紛逃離中原,路上又因為糧食、牲畜、財產等不斷互相殘殺,死傷大半。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淩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挾大勝之威,分路進擊其餘諸胡,先後六次惡戰,打的胡人再無立錐之地。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掀起對胡人的報復性仇殺,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

石遵、石鑑、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遭到報應,混了個斷子絕孫。可惜後來冉閔獨自去爭糧,被鮮卑14萬大軍包圍被俘身死,一代雄傑,壯志未酬。死後,周遭七里草木枯死,蝗災四起。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可謂英雄屈死,草木含悲,天地悲慟......

五胡亂華的後期,唯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


謝金澎


離滅亡還遠,但也很危險

漢末人口大約5600萬,經過群雄爭霸三國戰亂,減少一半多,剩下2400萬。到晉朝統一,穩定發展了二十年,大約漲到了3500萬,這裡邊是全國人口,不僅僅是漢族。然後就到了題主說的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東晉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個時期危機時刻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大約從300年到310年

八王之亂其實是從290年開始的,不過291年皇后賈南風乾掉司馬瑋司馬亮之後,各位王爺也就消停了下來,人口並沒有什麼損失,相反還有增長,畢竟賈南風維護了西晉大約十年的穩定,盛世生丁,那是一定的,具體增長多少,沒什麼記錄

公元300前後,由於賈南風把老公晉惠帝兒子都搞死了,自己卻沒兒子,王朝失去繼承人,諸位王爺開始了各種手段的爭奪。十年時間,基本打出了狗腦子,自己軍力不成,就去找匈奴,找鮮卑兵馬……不過這時候,還算穩定,也僅限於軍隊交鋒,沒有太多的屠城大規模滅殺事件,不過人口逆增長是一定的

第二個時期,群雄爭霸,人口損失主要是集中在這個時期,從310年到329年

匈奴劉淵本來是某王請來的援兵,不過劉淵看到諸王內鬥,304年他直接反叛自立建立了漢趙政權。但劉淵這人還算有涵養,也沒有太多的屠城。但是311年,他的繼承者劉聰上位後,屠刀大開,尤其是座下大將石勒,更是屠城滅村鮮有遺類……,史稱永嘉之亂

從這一年一直到329年,中原百姓水深火熱,開始了衣冠南渡。據說渡江的有一百萬左右,江南總人口大約有七八百萬吧,留在江北的,估計有一千萬多萬,總人口大約兩千萬出頭。人在江南也不是很安穩,大小叛亂很多,比如東吳的孫家叛亂、王墩之亂、蘇俊祖約之亂等,還有個成漢政權和東晉的戰亂

第三個時期,石勒滅掉老東家漢趙建立後趙,局勢開始穩定,大約從329年到349年

這個時期,南方東晉大約平定了各種內亂,成漢也讓桓溫滅了。北方石勒建立的後趙,基本統一北地,軍閥大亂戰不多見了。南北雙方也算剋制,沒有過大的征戰,中國進入了相對的有序時代。日子過的艱難,但人口有緩慢的恢復,到349年,南北人口大約有2500萬。漢家子弟,南方大約八九百萬吧,北方也有八九百萬

轉折大約發生在344年前後

後趙的石虎瘋了,對於境內漢家子弟實行減丁政策,橫徵暴斂勞役繁重……人不如獸,矛盾積累到349年徹底爆發,有一個叫冉閔的抗起了反趙大旗,經過廝殺,後趙滅了羯族也沒有了,其他胡族除了氐族提前西撤,羌族鮮卑也遭到重創,不過漢家子弟損失一樣極其嚴重……

但是經過這一戰之後,漢家基本上沒有了滅亡之憂,後面就不說了……


靈石蘊珠寶


是的,差點就成了中國第一次亡天下了。

在西晉建立沒多久,就爆發了皇室內部為了奪權的“八王之亂”,持續了整整7年,中原空虛。

同時,當時正是中國古代,一次小冰河時期,北方的氣候異常,草場退化。

於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為了生存開始大肆南下搶掠,從此開啟五胡亂華,古代漢人最黑暗的時代。

不管後來,有人說,這是民族大融合,還是多民族之間的衝突與交流。

但無疑,這段歷史,一定是漢民族的災難,差點就成了漢人的第一次亡天下。過程極度慘不忍睹。

在《晉書》中,對這場災難的記載,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那對於普通的漢人老百姓而言,可能就死亡更多了。

五胡之亂前,原來北方漢人的數量約有1200萬人。後來在冉閔消滅羯族的後趙時,北方漢人已經不夠400萬人了。

匈奴人稱漢人為“雙腳羊”,屠戮漢人。捉了的漢人女子,晚上用來行樂,白天居然就把女子蒸熟用來吃。

羯趙的石勒,更系直接就把漢族女人抓起來,然後殺掉做成軍糧。

後來,根據《晉陽秋》的記載,石勒有一次攻下鄴城,居然就屠殺數十萬百姓。而他的侄子,居然還在冀州建立了一個縱橫百里的牧場,而他把裡面生活的百姓當作是獵物,和其他人進行競賽殺人。

而鮮卑族的拓跋和慕容部南下來時,搶奪財寶是一定的,還邊走邊掠奪漢人做奴隸,還邊走邊吃人。

後來,回到幽州的易水邊上,剩下8000人,吃不掉也不捨得放走,最後居然把這8000人,趕到易水裡面淹死。

這時的北方,真是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


要不是冉閔後來擎起“殺胡令”,滅掉了當時最有可能南下成功的後趙,才讓當時剛建立脆弱的東晉,得到喘息的機會。


史思明先生


公元316年,司馬炎篡奪曹氏天下,不過好景不長,他的繼任者在位只是發生了八王之亂,國力損失嚴重,在經歷長時間的朝代更迭,西晉國力極其衰微,人口凋零,生產落後。


這時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微,紛紛內遷,引起漢族人口大量逃亡南方。這段時期就叫做五胡亂華。

胡就是少數民族的意思,那時候入侵的少數民族包括鮮卑族,匈奴,羯,羌,氐。這些民族公然攻打西晉,衰微的西晉抵擋不住,逃亡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至此,北方正式成為人間地獄。各個少數民族在中原燒殺搶掠,建立了幾十個政權,其中主要政權有五胡十六國。這個時期的危害主要有,胡人對沒有逃亡的中原漢人進行了殘暴的統治,野蠻的殘殺掠奪,使得華夏人數目劇減,農田荒廢,書籍文物損毀無數,社會嚴重倒退,北方的漢族人大量的從黃河流域逃亡到相對安定的長江區域。後人幾乎都認為這是漢族的一次噩夢災難,差點就要亡國滅種了。其中最為殘酷的是胡人稱漢族為“雙腳羊”意思就是能吃的有雙腳的羊。

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不到1500萬,五胡亂華之後只剩下300多萬,這就是五胡亂華帶給中華文化最大的摧殘。


Yetzat啊


事實上,五胡亂華要看漢族是否被滅族,首先要看最終是哪個政權最終獲勝。

其中胡人政權有:鮮卑族羯族前秦、前趙、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

漢人政權有:東晉、宋、齊、梁、陳。

最後由隋文帝楊堅,戰勝陳後主取勝。

那麼隋朝是不是漢人政權呢?

正確答案是:隋文帝楊堅,就是北周的將軍,鮮卑族政權。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說明文化上認同自己為胡人,那麼就更應該是胡人政權。

甚至楊堅本人,也改名普六茹那羅延。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將軍,屬於篡位朝代,得國不正,也不符合漢人傳統文化。

因此隋朝才會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中,人心盡失而亡國。

既然隋朝是胡人政權,但為什麼我們普遍認為,隋朝之後依然有漢人呢?

原來,隋朝以及其他胡人政權,和元朝清朝一樣,漢人政權雖然戰敗,但漢人並沒有被滅族。


用戶67724358697


題主不要把小說當成歷史,請題主思考下列事實:

1、中國是什麼時候劃分民族的?漢族的來源有哪些?

2、五胡亂華開始的時候,匈奴人和氐人的國號是什麼?為什麼?

3、據史書記載,除了大量的晉人南遷之外,還有大量的晉人北遷奔投‘五胡十六國’,導致北方諸國不得不重設郡縣以安置難民。。。那些‘五胡’為何要說漢語、用漢字?難道是因為他們殺光了北方的晉人,或者是屬下的晉人太少了,所以要保護漢語和漢字的緣故嗎?

4、後來的隋唐發源於哪裡?難道北方人死光了,然後隋唐發源於江南嗎?

‘五胡亂華’的性質實際上與赤眉軍、綠林軍、黃巾軍差不多,只是領頭造反的是內遷的部族而已。。。但是很多時候‘民意’取決於媒體,媒體掌握在士人手裡,士人又受到門閥世家的控制。。。中國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後來的隋唐推行科舉以削弱門閥世家,是有深刻原因的。


夏天的蟲4


五胡亂華是對中華文明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說五胡亂華會讓漢族滅族有一定的誇大性。五胡亂華指的是匈奴、羯、氐、羌、鮮卑五個少數民族,趁著西晉八王之亂入侵中原之地,並建立少數民族政權。

在五胡亂華期間,北方漢人地位低下,尤其是在羯族政權統治之下的漢民,一些漢族少女甚至被稱為兩腳羊。這些政權的殘暴統治激起了北方漢民族的反抗,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冉閔和他發佈的屠胡令,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冉魏境內的羯族幾至滅族,少數逃亡的羯族最終也被剿滅。

五胡亂華發生後,大量北方漢人南遷,為東晉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同時也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在封建時代勞動力才是保證國家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柱。東晉為安置北方遷徙而來的漢民發明了僑寄法,保障了北方遷徙士族的政治權益。

東晉政權的建立確保了漢族政權的延續,同時也保證了漢族不會被滅族。至於說五胡亂華使漢族滅族,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說五胡亂華使北方士族的地位急劇下降,和自古以來的北方政治中心的南移,所以才會有五胡亂華使漢族滅族的說法,都是因為北方士族的地位下降和五胡亂華期間漢民死亡數量巨大。但是漢文化只要不滅絕那麼漢民族就不會滅亡,因為漢族是一個文化屬性而不是血統屬性。


歡樂的禿子


五胡是指漢朝以來在中原地區居住的匈奴、鮮卑、羯、羌、氐5個少數民族,其中還有少量的丁零 、烏桓、吐谷渾等民族。後來晉室八個宗室王爺,為爭奪晉朝最高統治權產生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直導致晉朝國力空虛,民不聊生,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趁亂起兵不斷壯大,在中原地區百餘年間,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不同的少數民族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其中又有十六個政權最具代表性,又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其中還有涼州漢人張氏成立的漢人政權。這些少數民族當權後(特別是石氏羯族),瘋狂壓迫和屠殺漢民族,中原地區由原有數千萬漢人,急劇下降到只剩下數百萬漢族人口。在食物匱乏的時候,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還把大量的漢族女子當糧食食用,稱為“兩腳羊”,在中原漢族人民遭受了無盡的苦難。要說滅族倒還算不上,最起碼南遷東晉中原漢人和江南本地漢人加起來還有將近一千多萬人口,後來劉裕帶領北府兵還北上中原收復大片土地。


歷史的背面


這個問題或許會有很多爭議,但無論怎麼說,中原漢族的生存都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危機。先來看這付地圖:



當時雖然許多漢族人“衣冠南渡”,建立了東晉王朝,但曾是農耕文明最發達的廣袤的黃河流域土地盡失,成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牧場和遊獵場所。而一隅偏安的東晉王朝內部也是危機四伏、矛盾重重、內亂連連,若非淝水之戰以弱勝強,同樣面臨滅國的危機。

在看人口,五胡亂華前後的一百多年間,漢族人口從兩千多萬人銳減至不到一千萬人。除了東晉五、六百萬人之外,中原漢民已所剩無幾,而東晉的人口自然也並非全是漢族。這樣的狀況稱為“滅族之災”我覺得是遠不為過的。史書中記載至少匈奴的劉淵和後趙的石勒都對漢人進行過瘋狂的屠殺。其中後趙石勒及其後繼者石虎尤甚。其每掠一處,男人盡殺,女人被稱為“兩腳羊”,姦淫之後還要當作軍糧吃,掉。石虎還把中原廣大的地區劃作自己的狩獵場,凡漢人敢向野獸扔一石塊即為死罪。可見當時漢人地位之低下,生存之悽慘!

當時許多漢人為了自保,組織的武裝名曰“乞活軍”,從這個名字也可見生存狀況之惡劣。因頒佈“殺胡令”而倍受爭議的民族英雄冉閔的父親就曾是“乞活軍”首領,試想在這種情況下頒佈此種命令何罪之有?無論如何,冉閔在當時為中原漢族的生存搏取更大的空間和地位。史傳冉閔戰死後六月飛雪,天災不斷,前燕慕容恪不得不派人厚葬祭奠,追贈“武悼天王”。

當然,偶然之中也有必然。中原漢族之所以不滅也是因為我們善於接受外來文化,提高自己,使我們文明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所決定的。

回望歷史,決非是要播種仇恨,而是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歷史從來都是血淚寫成的。只有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才能擁有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最後用筆者的一首七律舊作作為結尾吧:

悼冉天王

誤國營私亂八王,五胡乘勢禍炎黃。

丁夫累累千山骨,婦幼悽悽兩腳羊。

願捧丹心示兄弟,更擎刀斧對豺狼。

青書何處無凝血,應有英名後世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