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后人如今怎么样了?

夏目历史君


比一千颗太阳还亮,这是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献身一生的事业最好的评价。

与钱学森相比,邓稼先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却没有“能抵两个师”的高度评价。

与杨振宁相比,邓稼先虽然没有显赫的理论成果,却有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

邓稼先的伟大事业

邓稼先于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没有像很多留学生那样,留在了科研环境和发展前途更好的美国,而是毅然回国。

1958年秋,邓稼先义无反顾投身两弹一星事业,出于保密需要,邓稼先只对妻子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照顾家,不能照顾她和孩子,甚至不能联络通信。

妻子看着丈夫坚毅的表情,默默表示了支持。

从此,邓稼先这个人“消失”了,一消失就是八年。

八年的时间里,邓稼先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宅大院和大漠戈壁,其中艰辛自不待言,陪伴他的是和他一样抛家舍业的战友,是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于敏……这些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

严重的核辐射和过度的疲惫,透支了邓稼先的健康,他的生命因过度燃烧而成了残烛。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临终前,邓稼先关心的仍然是我国的国防尖端武器事业,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我们没有辜负邓稼先的期望和重托,如今我们已经是先进尖端武器事业的引领者。

邓稼先的子女现状

邓稼先有两个子女,由于工作繁忙,他没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们成长,更没有给孩子什么特殊待遇,但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父亲的事迹和精神始终鞭策着他们前进。

1,儿子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4月,1992年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投身机械制造工程和技术研究教学,现为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曾参与出版多部机械制造教材的编写工作。

2,女儿邓志典,出生于1954年,曾赴美国留学,她十分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邓稼先家的客厅里,邓稼先遗像旁的玻璃板下,摆放着一张领奖通知单,上面写着: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原子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奖励金额:1000元……这便是邓稼先获取的全部物质奖励。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

向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致敬!永远缅怀他们的伟大精神和事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核物理学家,因他对我国特殊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试验中,受到了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62岁。那么在邓稼先去世后,他的子女现状如何呢?

邓稼先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女儿邓志典与儿子邓志平。邓志典出生于1954年,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不能回家照顾子女,女儿邓志典自小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在还不到15岁的时候,她就独自去内蒙古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四年后,邓志典回到北京,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全国恢复高考后,邓志典与邓志平一起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并且都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大学里读了几年后,邓志典深感国内教育环境的不足之处,于是去美国读研究生。在出过前,邓稼先曾经用《走向深渊》这部电影来教育她,不要向电影里的女特务一样,因为贪图享受而被情报机关所利用。


邓志典非常的懂事乖巧,她在美国读研期间,生活很简朴,穿的衣服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她也从不因为自己的父亲是科学家就四处显摆,她的为人很低调,所以今天在网络上也找不到她的近况如何。

再来说说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邓志平比邓志典小两岁,今年已经62岁了,早期邓志平与姐姐的经历差不多,只不过省去了当工人的那一阶段,在姐弟俩双双考上大学后,姐姐出国之际,邓志平则留在了国内。

邓志平现在为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为《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曾经参与出版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书籍,在机械制造业属于顶尖的人才。

从这里就能看出,邓稼先的孩子与很多普通人无异,尤其是邓志典,这么多年了也一直没什么消息,可能他们都比较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吧,毕竟父亲的光环那么大,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相对来说更好一些。


魏青衣


晚间十点,为你解答。

邓稼先跟妻子许鹿希一共有两个子女,儿子叫做邓志平,女儿就是邓志典。

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4月,工学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1992年6月毕业,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参与出版的书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

邓志典,1954年出生,参加建设兵团,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邓稼先而提早回城,而是最后一个回到城里的干部子女。1977年考上大学,1985年出国留学,并且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过着平凡且普通的生活。

“两弹元勋邓稼先,雷部正神下九天。唤出一声霹雳猛,神州从此别硝烟”这是摘自《几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诗,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过去了20年。

鲁迅文学诗歌奖得主周啸天是这么歌颂邓稼先的“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

邓稼先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十点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邓稼先有很多误传,萨沙简单说一下:

第一,邓稼先离开家人28年。

以往说,邓稼先研究原子弹以后就离开家人,失去音讯长达28年。

直到重病后,才恢复和家人联络。

这是不对的,邓稼先后人也辟谣:尽管工作繁忙,但大多数时间,邓稼先是可以天天回家的。1958年,邓稼先接受钱三强的邀请参加到核研究小组。(用邓稼先的话说是“搞个大炮仗”)从1958年到1972年的这14年间,邓稼先一直和妻儿一起在北京生活。

直到1972年后,他才调往四川省梓潼县,在那里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第二,邓稼先放弃在美国的富裕生活和很高的地位。

邓稼先的后人辟谣,这是不对的。

邓稼先同钱学森不同,当时他只是一个博士毕业生。

在美国这个国家,高科技的博士毕业生是很多的,除了少数被国家雇佣以外,其余还要自己设法找工作。一些人常年找不到工作,被迫转行。

1950年他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26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决定回国,搭乘了威尔逊总统号客轮。

他只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学生而已,在美国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成绩。

只是对于当时中国来说,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太少了,邓稼先就变得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爱国学生,邓稼先当时在美国也是很清贫的,所以不存在放弃美国富裕生活和很高的地位。

第三,邓稼先丝毫不在乎生活质量。

邓稼先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以蛰是大学教授。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教育司长。

他的岳父许德珩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部长,政协副主席。

可见,邓稼先的生活环境无论小时候还是成年,都是比较优越的。

尤其在美国,虽是普通学生,但毕竟身处物质条件丰富的国家,所以邓稼先对于生活颇有要求。

邓稼先对于吃穿并不太在意,却很喜欢一些娱乐,比如听戏、看电影之内,还经常带着徒弟们去一起玩。

出差到某地,只要有时间,邓稼先也会去品尝当地小吃,游山玩水,这也是不违反工作纪律的,完全是个人自由。

总之,硬要把邓稼先说成只知道工作的工农干部,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四,邓稼先的绝症不是源于“捧回碎弹片”

一种说法,邓稼先发现试验失败以后,没有穿防护服就跑入辐射区,“捧回有强烈辐射的碎弹片”,结果感染癌症。

然而,邓稼先其实根本没有“捧回碎弹片”。

只是试验失败以后,邓稼先和战友们船上防护服,第一时间赶到辐射区检查。

其实大家随便想想,邓稼先是有理智的高级知识分子,怎么可能在没有防护下跑到辐射区去“捧回碎弹片”。

就算是耕地的老农怕是也不会这么做。

也有不是说,你不处理弹片,他立即就会爆炸,危及国家安全。只不过是事后鉴定的事情,谁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去玩命。

既然不存在“捧回碎弹片”,当然和绝症无关。

邓稼先是个很伟大的爱国者,也是个很专业的科学家。

但是,用邓稼先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在自己的位子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应该肯定邓稼先的伟大,但没有必要刻意拔高。

萨沙看了很多邓稼先同事和家人的访谈,他们都不赞成拔高邓稼先。因为邓稼先原本的事迹,就足够伟大了。

邓稼先的妻子,甚至拒绝将邓稼先上过的中学改为稼先中学,因为这个中学曾经出过九个院士。

至于邓稼先的一儿一女,女儿邓志典与儿子邓志平,当然都不错。

邓志典出生于1954年,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

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其中邓志典和父亲一样去美国就读,在邓稼先去世时也就是1986年仍然留在美国。

随后几十年却找不到邓志典的任何记录,只有她的弟弟邓志平的资料和报道。

显然,邓志典学成后留在美国就业没有回国,国内也就不便于报道了。


弟弟邓志平长期在某所高校担任教授,现在也已经退休,仍然是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为《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曾经参与出版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书籍,退休前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萨沙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是我国杰出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

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邓稼先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本着去美国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学成后报效祖国的想法,1948年,他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的研究生,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年仅26岁,被美国人刮目相看,并获得了“娃娃博士”的美誉。

1950年10月,邓稼先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进入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3年,邓稼先于许鹿希结婚。两家是世交。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是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曾参加新民学会、辛亥革命。曾在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求学,师从居里夫人。许鹿希出生于1928年,1953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博士生导师。

邓、许二人琴瑟和鸣,其乐融融。1954年,邓、许二人的女儿邓志典出生,两年后,他们的儿子邓志平出生。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他们二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享受着儿女双全的小夫妻的快乐生活。

但到了1958年,儿子邓志平才两岁,女儿也不过四岁时,邓稼先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探索原子弹的研究的秘密工作。

当然,这些在当时去参与这项工作时,都是保密的。同时,一家人去照相馆照了相。从此,邓稼先就照顾不上妻子儿女和老人,家就交给她许鹿希了。许鹿希选择了理解与支持,她成了丈夫身后的坚强的后盾,她独自照顾一双儿女,独自照顾老人,她为他撑起了一片天。

邓稼先带领一群与他有共同的志向,一心只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一起做研究,做实验。北京郊区,大西北,不论是多么荒凉的地方,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们都以苦为乐。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他们为祖国争光了!紧接着,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而此项研究,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去捡没有爆破的核弹头,这项工作很危险,邓稼先说他们还年轻,而选择了自己亲自去。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后来,因为辐射,邓稼先患了直肠癌,于1986年因大出血而离世,终年62岁。

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做过知青,后来在恢复高考后和弟弟一起考上了大学,后来,邓志典选择去美国继续深造。而邓志平则考上了重庆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担任了四川省的机械加工会的委员。

至于,邓志典的最新情况,很少人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非常的低调,作为一个平常人生活着。而邓志平也是如此,他们知道活成自己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


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历史漫谈君


君视名利为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杨振宁是邓稼先从初中到大学的同学,同时也是至交好友,他到医院探望邓稼先,问起核弹的奖金问题,邓稼先对杨振宁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单位按10元、5元、3元三个标准发的。”

在一次空爆实验中,降落伞故障,做为顶级核物理专家,明知核碎片对人体的必然伤害,为避免造成毁灭性后果,作为院长的邓稼先还是首先扑了上去,造成自己肝脏和骨髓受到严重核辐射,引发癌症。填设雷管,邓稼先也总是以院长的名义强制要求年轻人撤离,自己来干,邓稼先同志的事迹证明,爱国,不只是说说而已。

东风-41、DF-17这两个关键词在十一期间令无数国人自豪,令无数对手肝颤,吸引了全世界无数媒体和民众的瞩目,可曾知晓,无数个邓稼先式的科学家在国家科技前沿默默耕耘,默默的奉献着他们的才华、知识、岁月、青春甚至生命,保密工作的必要性和严格程度大家也都能明白,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相对武器,我们更崇敬那些幕后的国家高精尖技术工作者们。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归来,时值中国第一年国庆,即10月1日,那次,他第一次看到了国旗。

几十年后,重病的邓稼先最后一次来到广场,警卫员问他,身体能行么?

邓稼先说:能行!你不知道今天是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行注目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

1986年,李鹏副总理亲自到医院为病重的邓稼先颁发五一劳动奖章,并给他配专车一部,但邓稼先坚决不占国家便宜,仅在临去世时的前几天在家人的搀扶下坐上专车转了一小圈,以此表示已经享受过并感谢国家给予的特殊待遇,同时请求组织收回专车,给更需要的同志。

书香门第培育出的孩子敢把日本军旗踩在脚下

邓稼先,24年6月25日出生,安徽怀宁人,翰墨世家,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原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的美学家、美学史家、哲学家、教育家。

名字的由来,邓以蛰在孩子出生后说:禾之秀实,在野曰“稼”,田野里已经秀穗结实之禾,我的儿子就叫稼先,植根于中华,秀实于大地,造福民众之沧海一粟。

转眼5岁,到了上学的年纪,邓稼先就读于北京武定侯小学,巷名源自明代武定侯郭英,毕业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与杨振宁成为校友兼好友,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放弃了一切游戏,痴迷于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有这样一位父亲,邓稼先的学习压力是极大的,虽然邓以蛰是新式教育者,但是邓稼先还是系统的学习了四书五经,不单如此,还要学习外国名著,小学的时候就要学习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著作,英语则由父亲亲自教授,可说压力山大,不过到高一的时候,他已经能独立阅读英文著作了。

日本侵入北平后,要求所有中国民众在碰到巡逻中的日本宪兵队时,必须向日军行礼,好在日本宪兵是有固定巡逻路线的,所以邓稼先每天绕路上下学,不愿给日本人鞠躬行礼。

40年,崇德中学受日伪逼迫,召开胜利庆祝会,散会后,愤怒的邓稼先将纸质日本军旗撕毁踩在脚下,被日伪奸细告发,在校长的袒护下,邓稼先脱难,但被迫离开北平并于转年考上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48-50年,邓稼先出国深造,仅仅两年就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幸运的是,虽然核物理专业在当时的美国是尖端敏感专业,但是邓稼先的归国却没有太大阻碍,毕竟邓稼先在美国的身份还只是学生,即便是他的论文也没有被列入保密级别,并不是他的研究深度不够,而是美国对他缺乏应有的重视,相对来说钱学森先生的归国则困难重重,从这个角度讲,名气大也未必就是好事。

当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这种说法是相比钱学森同志而言,美国移民局的意思是,邓稼先等100多人拥有的只是中华民国护照,他们只能去台湾,邓稼先则说,我的家在北京,我去台湾干什么?最终在周总理的外交协调下,邓稼先才得以回国。

邓稼先什么时候回国的呢?拿到博士学位仅9天!虽然不被重视,但是毫无疑问只要他想留下,必定会有优越的工作以及生活条件等着他,不顾导师的极力挽留,不顾移民局的阻挠,他义无反顾的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一番辗转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哪怕那个时候,百废待兴的祖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更何况尖端科技研究领域的实验条件。

转告毛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自己就必须拥有它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如是说,这句话是他拜托杨承宗转达毛主席的。

中国人的核梦想久已有之,46年,蒋介石就提出中国要制造一颗原子弹,目的我们暂且不谈,也算是强国梦里的科技梦想吧,可是没多久蒋介石就被打脸,他特地派出的代表团被告知,美国政府不同意外国人进入原子弹研究机构,就连以前参加核研发的科技人员也被排除在核心科技圈之外,就这样老蒋的核梦想破灭了。

老蒋不明白,从满清晚期,清政府就试图以夷制夷,靠外国人达成不受欺负的目的,但现实很骨感,外国人可不会为你打架,只会为了利益打你,靠别人强国,靠别人科技兴国那是最不靠谱的奢望,自己强才是真的强。

高粱地里的“曼哈顿工程”

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开召开会议的时候就让钱三强、李四光等人到会汇报核技术研究状况。转年,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我们还要有原子弹,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东西。

1958年核物理专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我们要做个“大炮仗”,这是国家机密,也是个光荣的任务,想请你参加,邓稼先当然知道所谓的大炮仗就是原子弹,这符合他的专业,值得为此、为国家做出奉献,邓稼先自然同意了。

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在朝鲜战场惨败收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是否使用原子弹由战地的美国领导人决定。

威胁还在持续着,后续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在其竞选期间,发出核威慑,美国必须用自己的核优势来对付中国和苏联,要对中苏进行大规模的核报复!

被解密的美国绝密备忘录曾经记载:艾森豪威尔提请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以核武器结束朝鲜战争。

54年,美英法等国家计划对支持越南的中国做出核反应,核武方面,我们被美国威胁,被英法威胁,甚至连“苏联老大哥”也对新中国做出过核威胁,好在美苏相互牵制,美国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苏联不答应,他们视此为对苏联宣战,而苏联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则说那无异于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所以中国才万幸没有受到核打击,但研发工作亟待进行。

核武的研发之路几乎可以说就是邓老的生平

59年,邓稼先选定主攻方向,即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仅仅不到3年,邓稼先和同事们就拿出了原子弹设计方案。

63年,邓稼先在华北某地知道核试验的轰炸模拟实验,并于当年接受聂荣臻元帅的命令,承担起氢弹的设计任务,就在这期间,我国第一个原子弹按照邓稼先的设计成功试爆,达成了毛主席以及全国人民的愿望。

67年,氢弹成功升空。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伟大的中国,在伟大的核物理科学家邓稼先的不懈努力下,仅仅用时2年零8个月的时间即告达成。

72年,因降落伞原因,核弹高空坠落,一百多名防化兵也没有找到核弹痕迹,邓稼先心急如焚,为避免重大事故,他亲自乘车去找,找到后对其他人说:“你们别去了,否则也是白白牺牲”,他冒着核辐射首先冲上去捡取碎片。

84年,在邓稼先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升级为二代核武。

85年,邓稼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罗布泊,被强制住院治疗,他说,我知道这天早晚会来,没想到来的这么早,他舍不得他的研究,他一共住院363天,3次大手术,住院期间疼痛不止,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到每小时一针,可想而知人能疼到什么程度!o(╥﹏╥)o

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的他,临终遗言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大出血的邓稼先去世了,就这么被女儿抱着,这个家是他所亏欠的,也是他的安慰。

那些年邓稼先所付出的一切

1953年的时候,邓稼先已有一儿一女,他的妻子许鹿希是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后),邓稼先接到调令,不舍归不舍,怎样也要打个招呼离家了,他提及他要调动工作,并且拒绝回答从事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这些问题,妻子想写信也被邓稼先拒绝了。妻子自然知道他的专业,但是自始至终都没和任何人提起过“核”字,33岁的邓稼先“消失”了,整整28年,即便偶有探亲,对工作也只字不提,即便是杨振宁这个他中学到大学的同学问起,他也不说,后来在周总理的批示下,才告诉杨振宁实情。

许鹿希不能向所有人透露丈夫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如果领导问起只能说是保密工作,到此为止,不能再问也不能再说了。邓稼先去世以后,报纸上刊登了追悼会信息,邓稼先的朋友,许鹿希的同事们才知道邓稼先所从事的事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出于国家保密需要,邓稼先也没有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

为了科研,邓稼先几乎处于魂不守舍的状态,他骑自己车能翻进沟里,走路能撞电线杆子,而在当时的特殊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也同样吃不饱饭,被饿得头昏眼花是经常的事情,饼干已经成为奢侈品,可谓价比天高。

搞科研的人水平高,办法多,后来他们就研究,酱油这东西可是黄豆做的,热量和营养含量都不错,于是乎,他们找医生开证明才能买到酱油,怎么吃呢?饥饿轮班制,不在班的同志就几颗瓜子,开水里滴酱油,慢慢的吃喝下去。

后来聂荣臻元帅在养病期间,突击“检查”,发现大量科研人员营养不良,甚至身体浮肿,所以立刻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并且求他的多名老部下伸出援助之手,南京,沈阳,广州,程度各军区了解科研工作者的困境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要求各部队在本已非常节约的条件下,再次下调标准为科研工作者挤出了大米,禽蛋,肉类物资运往科研基地,聂帅做出批示,除科技人员,其他人一律不许享用,尤其行政干部,一粒也不许吃。

周恩来总理很会打趣,邓稼先做汇报时总是很紧张,以至于身体发抖,周总理为了降低他的紧张情绪就打趣说,稼先同志,如果你都这么紧张,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可要发心脏病了,总理深知科技人员的条件艰苦,特地请邓稼先和同事们吃饭,白菜豆腐肉片汤和馒头,邓稼先请总理先吃,总理不吃,只是端起自己的茶缸“喝水”,事后才知道,周总理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这种菜他自己也吃不上,他的茶缸里是兑水的稀玉米粥,因为是私人请客性质,钱都是周总理自掏腰包,但是粮票这东西,总理也没有多余的,只能邓稼先等人自己凑齐了。

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邓稼先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他对这个家,亏欠太多了,妻子操持家里的一切,一双儿女也都由妻子拉扯带大,自己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却严重缺失了责任,自己的家被抄了,资料也都没有了,儿子女儿躲在桌下瑟瑟发抖,老婆也早就抓走批斗了,就这样,邓稼先愧疚的同时,还是没有忘记党和国家对他的嘱托,不顾儿女的阻拦和妻子眼中无奈而委屈的泪水,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研发基地。

邓稼先临终时,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留下三句话:

“辛苦你了”他对妻子,对儿女有无尽的亏欠。

“永不后悔,死后无憾”这是他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交代,为了科研,甘愿承受一切。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嘱托,对发展前景的重托。

邓稼先的子女情况

文初讲过,邓稼先是不愿意占公家便宜的,所以两个孩子自然也没机会享受特殊照顾。

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非常独立,这和邓稼先忙于工作,无法充分照顾家庭是有关的,女儿邓志典,15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内蒙古建设兵团,那个年代,那种工作环境,那种工作内容,必定会被历练出来,而且性格上会更加独立。

后来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进入大学,邓稼先家从来都是书香门第,看来这和遗传已有关系,邓志典一旦融入了学习环境,先天的优势就发挥出来,读完大学的她不满足自己的学识,又进一步前往美国深造。

父女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就在女儿邓志典将要离开祖国,去往美国攻读研究生的前一天。

邓稼先问邓志典:“有一部电影叫《走向深渊》你知道么?”

电影大意:女大学生在欧洲求学期间,因为自身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被特务机关收买,而女大学生的男友正式负责国家火箭基地工作的职员,男友被女大学生拖下水······

邓志典当然明白父亲的意思,立刻回应:“爸,我不会的。”

她说到做到,在美国读书期间从来不会乱花钱,读书回来以后也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照顾,成为普通一员,低调到除非亲属,恐怕没人知道她现在的状况。

儿子邓志平,恢复高考那年和姐姐一样同时参加高考,考入重庆大学,工学硕士,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参与出版的书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完成多项科研课题。

有的朋友可能会很惋惜,邓稼先的子女都没有走上核物理的道路,其实这也和他的工作相关,长期在外的邓稼先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包括邓稼先的父母,邓稼先的子女全家都是他的老婆许鹿希照顾的,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别提了,根本顾不上。所以姐弟俩走向不同的学科道路,不过相信他们所选的专业也都是自己喜欢的,这就够了。


古今通史


说到邓稼先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我国的两弹元勋,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导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投身核武器的机密研究,耗尽心血苦战28年,让中国有了原子弹和氢弹,腾起的蘑菇云震撼了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因为核辐射患癌而全身大出血离世。

不过今天借着题主的问题,说说他家人的事情吧。历史上有过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可是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的故事还是震撼了岁月,震撼了无数人。他们两家人是世交,许鹿希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和邓稼先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只是她选择了邓稼先就选择了坚守,她一个人无怨无悔守候了邓稼先28年,操持家务,带着一双儿女,最后盼来的爱人却身患癌症,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此情可撼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位大漠英雄的夫人许鹿希和他的一双儿女吧。

一,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爱情的诠释有很多,邓稼先和他夫人许鹿希的爱情就是: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许鹿希出生书香门第,父亲许德珩是知名学者,更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几十年的老朋友。邓稼先和许鹿希可谓是青梅竹马了,而邓稼先在北京大学做助教的时候,还给她上过课了。

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两人是门当户对,过得也恩恩爱爱,又有了一双儿女,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1958年,经钱三强的推荐,邓稼先带领团队从事原子核研究,属于国家机密,给家人也不能说。他告诉妻子工作调动了,但是工作内容和地方都不能说。

他和妻子说到了多年前北平沦陷,看着日军肆无忌惮欺辱百姓时自己的愤怒,然后说到: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

(1958年,邓稼先一家合影照)

邓稼先是一个内敛的人,可是这个工作不仅保密,还很危险,生死未知了。他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去照相馆拍了全家福。

邓稼先就这样离开了家,一去就是28年,中途也偶尔会回来看看,但是都有汽车和警卫跟着。邓稼先来去匆匆,和妻子许鹿希是聚少离多,和分开也没啥区别了。

许鹿希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邓稼先在做什么,但是他信任自己的丈夫,选择默默守候,她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更要服侍生病的公婆。

中国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邓稼先也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因为没有严密的防护服,他为了保护年轻人,又抢着去捡摔裂的原子弹,他的话很简单: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邓稼先因为核辐射而患上了癌症,被医生强令住院,许鹿希等回了自己的爱人。

她身为医学博士,却救不了自己的爱人,只能默默流泪。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全身大流血,抢救无效死在了许鹿希的怀里,死前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走了,许鹿希说,他们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很多人不懂,却还是泪流满面。

许鹿希选择继续守候这份爱情,他先后出版了三本邓稼先的传记,还把他不保密的科学著作,汇集成了《邓稼先文集》,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

邓稼先走了很多年了,她谈起自己的先生,还是柔情满满。她的家里摆了一尊邓稼先的半身铜像,其它的陈设并未改变,和邓稼先在的时候一样。

二,儿子邓志平,女儿邓志典。

邓稼先和许鹿希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是在邓稼先1958年接受任务之前出生。

1954年,他们有了女儿邓志典,1956年,又有了儿子邓志平。两个孩子独立性很强,也很低调,从未仗着父亲是两弹元勋去要过什么,公众媒体报道的很少。

儿子邓志平重庆大学毕业,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编写了几本机械数控的书,在机械制造业也是一个人才了。

女儿邓志典就更低调了,当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却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子女,上了大学之后出国留学,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很少进入人们的视线了。

祝福许鹿希教授,晚年幸福。

英雄背后的故事一样精彩,后面的问答又写了杨靖宇将军和妻子的故事,还有钱三强家人的故事,欢迎关注看看……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邓稼先是世界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我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研发开拓者和奠基者。



手撕日本鬼子旗帜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老家,在幼年时期跟随母亲到达北平。在青年时在北平刻苦求学,这一时期的邓稼先深受到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当时年仅13岁的邓稼先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恶痛绝,为了打击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他竟然当着众人撕碎了一面日本国旗,并且狠狠的踩在了地上。邓稼先的父亲担心日本人会报复迫害邓稼先,于是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邓稼先离开了北平南下。

临走的时候,邓稼先的父亲嘱托邓稼先一定要学好科学技术,将来好好的为国效力。这件事让邓稼先记忆深刻。



艰苦求学、报效祖国

邓稼先南下后,在1941年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处于特殊的抗战时期,求学条件非常艰苦,但邓稼先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信念,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毕业后的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但他认为自己应当去学习更为先进的知识来报效祖国。1947年邓稼先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仅仅一年多以后,邓稼先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6岁。也正因为年龄很小,邓稼先被称为“娃娃博士”。

因为邓稼先的学识和能力,让美国当局很快注意到了他,并且开出了非常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希望让邓稼先留在美国。周围的同学老师也轮番劝说邓稼先留在美国,但是邓稼先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祖国,最终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中国。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返回,1952年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婚后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邓志平,女儿叫邓志典。

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成年后的邓志平选择了机械自动化专业,并且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

邓志典出生于1954年,因为其为人非常低调,个人生活基本不对外宣传,所以外界对于邓志典的消息基本没有。



夫人许鹿希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询问是否愿意参加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即深入荒漠戈壁为中国研究原子弹。邓稼先当即义无反顾的同意了下来。

回到家后邓稼先向夫人许鹿希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庭和孩子,而且当地的通信也比较困难,希望妻子能够支持理解。许鹿希虽然不清楚情况,但也表示了对邓稼先的支持。



在其后的多年时间里,夫妻二人聚少离多。1979年,邓稼先在一次事故中舍生忘死,不幸受到了核辐射。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了北京,这时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无法挽救,所以邓稼先最后的余生都在医院的病房中渡过。

1986年7月29日,住院363天的邓稼先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邓稼先依然想的是我国的国防工业,指出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并且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我是越关


1985年7月30日邓稼先因直肠癌住院,他在医院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这363天他都疼痛不止,止痛药从每天一针发展到每小时一针,而且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我国国防科的同志去看他,大家想听听他的人生箴言,邓稼先说:“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在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后,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在临终前邓稼先仍告诫大家要努力发展尖端武器。

邓稼先是名门之后,是清初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后人,父亲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哲学教授,邓稼先求学时期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1946年邓稼先与许鹿希相识于北京大学,之后确立了恋人关系,因为许鹿希读的医学,需要读七年,1953年许鹿希毕业后,邓稼先与许鹿希结婚,结婚后一年他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两年后又生了一个男孩。

1954年生育的是一个女孩,叫邓志典,她早年和普通家的孩子并无不同,读书上学后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在乡间奉献自己的青春,1977年高考恢复,邓志典参加了高考,之后据说还出国留学了,由于邓志典为人低调,所以关于她的资料比较少。

儿子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4月,1992年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之后投入现代制造业的研究,参与出版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书籍,并参与了华兴机械厂490Q柴油机科科技项目。

我国的脊梁就是由邓稼先这类爱国者支撑起来的,在研究原子弹时,科研工作者在西北荒漠建造出我国的核试验基地,西北戈壁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外,还有吃不好、睡不好,加上当时国家一穷二白,他们的伙食很差,这可能是邓稼先得直肠癌的原因之一,邓稼先在核试验后,经常亲自去试验场寻找第一手资料,在一次实验中,不幸受到辐射影响,辐射加重了他的病痛,在病痛下,邓稼先仍然坚持工作。

1984年邓稼先指挥我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实验成功后,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第二年邓稼先病情加重,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去看看天安门......


司马长史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病去世,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临终前还牵挂着国家,实在让人钦佩!

新中国成立,邓稼先深知国家正式发展国防科技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待遇,回到国家,为祖国做贡献。

1947年,邓稼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成归来后立刻被派往研究原子弹,原子弹成功后又被派往研究氢弹,只是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因为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患上了癌症,家人听到之后全都失声痛哭,但是邓稼先却说:“自己从事这项工作开始,就已经知道有这一天,但是我从不后悔。”还让家人不要哭,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天安门!

邓稼先(左)

据说天安门是邓稼先最想去的地方,可是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现如今终于能实现自己的愿望,1986年,邓稼先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去世,享年62岁。

邓稼先的家人

1953年邓稼先与许鹿希结婚,两人感情也一直非常好,并生下女儿邓志典和儿子邓志平,直到1958年,邓稼先说要去干一件大事,随后便人间蒸发一样,邓稼先带着团队进入了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然而妻子许鹿希却始终如一,无怨无悔的痴情等待,1986年夫妻二人再度重逢,然而邓稼先已身患重病,最后在许鹿希怀里去世,现如今90岁的许鹿希依然怀念这段感情。

女儿邓志典

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下了邓志典,后来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邓志典参加了内蒙古的建设兵团,邓志典原本并不需要过得那么累,但是受父亲邓稼先的影响,一直呆在内蒙古比别人晚好几年才回家。1977年,邓志典考上了大学,1985出国留学,然后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儿子邓志平

邓志平出生于1956年,根据邓稼先的回忆,自己比姐姐幸运多了,文ge时期,母亲和姐姐都受到影响,而自己才十来岁,那时候就已经能独立生活了,后来考上大学,现如今是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科技方面有着不少的业绩。

就在今年9月份,还为父亲邓稼先故居捐赠邓稼先铜像,并在邓稼先故居前举行了庄严的安放仪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