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諧,如果常常譴責別人的小過失,揭發別人的隱私,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將使我們的心受到挾制,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潛在敵人。相反,一個寬以待人的人,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他自身的修養不但臻於完美,與他人之間也是一團和氣。 沒有敵人,災害自然也不會降到他的身上了。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的學生聽到老師或家長兩句批評的話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人對學習 、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失誤就認為是莫大的失敗、挫折,長時間宴食不安;有的人人際交往面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只同與自己意見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有關專家曾針對這一現象,對不同性格的人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了有趣的發現:性格開朗的人,其基礎代謝率較高,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較快,內分泌系統平衡協調,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定;而心胸狹隘、優鬱的人,其結論正好相反。

這些生理現象實質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胸狹隘、心情憂鬱的人,好靜不好動,飲食少而無規律,經常失眠,神經衰弱,愛發脾氣、生悶氣等。如果上述性格與生活習慣交互作用,會互相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導致內分泌紊亂,組織器官因養分不足而過早衰老。性格開朗的人則喜愛運動,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形成良性循環,有利於內分泌系統平衡穩定。他們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旺盛,從而使機體充滿活力。

可見,不同性格的人,其生活習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健康和衰老。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狹隘的產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很大關係。父母狹隘的心胸、為人處世的方法、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子女狹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溺愛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驕傲、利己主義等品質,受點委屈便耿耿於懷,對“異己”分子不肯容納與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閱歷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後,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而容易緊張、焦慮。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寬廣、不宏大。所以多與人接觸,使自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經驗,這樣會從中明自許多對與錯的道理。善於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一定是一個狹隘的人。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怎樣才能克服氣量小的狹險毛病呢?

1.拓寬心胸

陶鑄同志曾經寫過兩句詩:“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狹隘的毛病,首先要加強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破私立公。遇到有關個人得失、榮辱之事時,經常想到大局、集體和他人,經常想到自己的目標和事業,這樣就會感到犯不著計較這些閒言碎語,也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情了。

2.充實知識

人的氣量與人的知識修養有密切的關係。有句古詩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丟得開,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物”。當然,滿腹經綸、氣量狹隘的人也有的是,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而只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 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經常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對於開闊自己的胸懷,裨益當不在小。

3.縮小“自我”

你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期望過高,來點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如果你堅持抱著一成不變的期望,不願做任何改變減少你的期望以平衡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那麼你就會很快被激怒,讓事情變得更糟。根據墨菲定律:“只要事情有可能出錯,就一 定會出錯。”這正好抓住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說明了該如何調整期望,才不會留下滿屋子的失望和挫折感。

降低你的期望不但可以減少你的生氣次數和生氣的強烈程度,還可以減少生氣的時間。隨時調整你的期望,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你才會在自負的烏雲之中看到陽光。這樣做也就使心胸開闊了許多。因此,正確地善待自我有利於我們走出狹隘。

4.自然陶冶法

人們在學習、工作之餘,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綠樹成蔭的大道上散步,在風景秀麗的公園裡遊玩,就會感到心曠神怡、精神亢奮,利於忘卻煩惱、消除疲勞。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自然風光對人的心理有積極作用,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唐詩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大自然確能使人緩解心理緊張,陶冶人的情操。

處世經驗:心寬是福,心狹是禍根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恩怨是非,猶如過眼雲煙,百年之後,一抔黃土。所以不妨敞開心胸,做個心寬福厚之人。正如笑傲江湖中寫的:“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