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張居正與湖廣總督顧璘交好,顧璘卻故意讓他在鄉試中名落孫山?

古時的科舉是尋常百姓有機會獲得富貴的便捷途徑,只要他們有真才實學,就能夠脫穎而出,開始自己的仕途。當然,如果考生與地方官員有良好的關係,可以讓主考官區別對待。可是,有人卻因為這層良好關係而落榜,他就是張居正,與他建立良好關係的是湖廣總督顧璘。而且顧璘是故意讓張居正在考試中失敗的。

張居正作為普通百姓,是怎麼和顧璘結交的呢?原來是當時的政府會定期向民間收集詩歌、彙編成冊。在這個過程中,顧璘注意到一首《題竹》的詩句,覺得這首詩歌的作者肯定非比尋常,就決心去尋找這個人。堂堂總督,竟然親自去尋找一名百姓,確實會讓這個百姓受寵若驚。

張居正與湖廣總督顧璘交好,顧璘卻故意讓他在鄉試中名落孫山?

這位百姓就是張居正,他沒有想到總督會親戚來拜訪。在顧璘的堅持下,他們成了忘年交。那時候的張居正才十二歲,而顧璘都快六十歲了。

張居正與湖廣總督顧璘交好,顧璘卻故意讓他在鄉試中名落孫山?

張居正確實有真才實學,再加上人人都知道的他與本省總督的關係,鄉親們都覺得他肯定能夠在鄉試中高中榜首。可是,顧璘不願意張居正的人生這麼順境。

鄉試前,顧璘特意囑咐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務必讓張居正落榜。這是為何呢?顧璘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鍛鍊內心,讓其足夠強大得面對所有的變故。

張居正與湖廣總督顧璘交好,顧璘卻故意讓他在鄉試中名落孫山?

一直順境的人遇到困難,他們會不知道怎麼處理,甚至會被小的困難嚇到、一蹶不振。而經歷過逆境的人,他們就知道如何面對逆境並安然度過,這是常年積累的結果。張居正還年輕,失敗對他來說還沒有多大損失,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從頭再來。

為了磨練張居正的心理素質,顧璘不得不這麼做,即使張居正會誤會他。

這種磨練在現在也是需要的。我們學習優秀的學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的事業有時會比不上學習差的學子,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學業上太順了,當他們在社會中遇到一些困難時,他們就不知道怎麼處理了。而學習差的學子,經歷過多次的失敗,對失敗早已看淡,所以他們不懼困難。

顧璘的用心,我們現在的老師、家鄉也可以學習一下,適當增加孩子面對挫折的訓練,可以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好應對社會的千變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