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


倉央嘉措在他的詩中寫道:“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片聖土,每靠近一步都是幸福。中國的西藏,便是不少人心靈深處的那片淨土,在這裡“凡山皆有神,凡水皆有聖”,其中有一座更是被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視為神山之首,能到這裡朝聖是許多人的一生夙願,這就是岡仁波齊。

西藏不缺神山,其中有一座更是被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視為神山之首,能到這裡朝聖是許多人的一生夙願,這就是岡仁波齊。嚴寒的冬季,岡仁波齊躲在白雪皚皚的岡底斯山脈中,只不過它太與眾不同了,那形似圓冠金字塔的山形,經常白雲繚繞的峰頂,與周圍山峰迥然不同,又讓人難以目睹真容。

岡仁波齊最著名的標誌,南面山體上有一道巨大並縱向而下的冰槽,終年積雪的峰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岡仁波齊的北面積雪卻很少。 珠峰是家喻戶曉的世界第一高峰,但被稱為“西藏第一神山”的為什麼會是岡仁波齊?


當我們將地球張開放平,能看到地球是呈上升階梯走勢,因而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中國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阿里地區無疑是“世界屋脊之屋脊”

那麼在這片看似荒蕪的大地上,“眾山之主”岡底斯山脈,橫貫西藏西南部,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山脈的主峰就是岡仁波齊,岡仁波齊垂直高差僅2100多米,在岡底斯山脈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光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與周圍這些高山相比,海拔只有6638米的岡仁波齊正處在“平均身高”線下。

岡底斯山脈的雪山融水,分別流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孕育出阿里地區著名的四條大河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它們朝著各自的方向,開始了史詩般的奔流,沿途還孕育出燦爛的人類文明,向東流的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向南流的孔雀河是恆河支流上游源頭之一;向西流的象泉河則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游;向北流的獅泉河也是印度河河源。


據考證,獅泉河曾經連接著一個大湖,後由於湖床抬升等原因,導致原本的大湖一分為二,分裂成聖湖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瑪旁雍措,佛教經典中稱它為“世界江河的母親”,它是苯教、佛教、印度教中最古老、最神聖的聖湖,湖面海拔達4588米,與納木錯、羊卓雍錯共稱為西藏三大聖湖。

傳說在古代有一婆羅門教徒,把祭祀的聖水潑到了這裡形成了湖水,後來稱為龍王領地,大唐高僧玄奘有感於這裡動人的傳說和山川湖泊的秀麗,在《大唐西域記》中稱它為“西天瑤池”。神奇的是,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獅泉河這四條河流浩浩蕩蕩流向不同方位和地域後,最終卻又都交匯到一處——印度洋。

它們所流經的區域,孕育了多個文明和宗教藏族文明、古象雄文明、古格文明及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而岡仁波齊正好位於這四條河上游的中間位置,冥冥中似乎在昭告世人:岡仁波齊是百川之源,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齊的地位很崇高,被視為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耆那教當它是創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印度教認為這是溼婆神的居所,同時還描繪出他們心中的世界軸心。人神之間以岡仁波齊為軸,分割出天地兩個世界。

據雍仲苯教《大藏經·俱舍論》中記載:“印度往北過九座大山,有一座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佛經中的大雪山就是指岡仁波齊。據說山內居住著苯教的360位神靈,它是中國明令禁止攀登的神山,畢竟經歷了千萬年的風蝕作用,使其山壁陡峭、鬆動易碎,再加上山頂積雪終年不化,攀登很危險!

在佛教正式傳入吐蕃之前,藏地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由於後來佛教贏得了較高的地位,使得當地支持苯教的貴族們不滿。公元840年,為了推行苯教,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上位期間,下令禁止佛教,並以殘酷的手段給予嚴厲的打擊,時間雖然不是很久,但對立足未穩的佛教來說,打擊可是十分沉重的,以致西藏佛教史把這段歷史稱為“滅法時期”。


然而時間來到9世紀中葉,在朗達瑪死後,吐蕃王朝最終也走向了分裂,王孫吉德尼瑪袞戰敗後逃到阿里,在神奇的雅丹群中建立起古格王朝,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了立足點。直到1042年,已到花甲之年的孟加拉高僧阿底峽一行人跋山涉水,翻越喜馬拉雅山入藏弘法,使得古印度重要的佛教教義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地,佛教才能再次在阿里地區復興。

誰能佔據岡仁波齊,誰就獲得更多話語權,為了爭奪這一聖地,藏傳佛教上師米拉日巴與苯教大師那若本瓊於是兩人約定在15日清晨比賽登山,最先登頂者為勝。太陽初升之前,那若本瓊早早就站在一面鼓上奮力衝向頂峰,然而剛接近峰頂,當這一天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岡仁波齊峰上時,只見米拉日巴乘著光線一下子就到了山頂上,驚得那若本瓊從岡仁波齊南坡滑落,並留下一道明顯的深槽,神山的那道標誌就是這麼來的。

藏地沒有哪一座山,像岡仁波齊一樣不僅擁有了“顏值”,還能成為全世界公認的神山,西藏第一神山的稱號當之無愧。 來到岡仁波齊不去轉山的話,那算是白來了。


當藏地人家來到岡仁波齊,轉山是他們表達虔誠的一種方式,轉一圈可洗盡一生餘孽,轉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108圈可得道成佛。而在釋迦摩尼誕生的藏曆馬年,據說在這一年去轉一圈山的話,可增加十二倍的功德,也就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所以能在這一年去岡仁波齊轉山,成為許多藏家人的心願。

每年的藏曆四月十五日,釋迦摩尼誕生、成佛、圓寂的日子,屆時磕長頭、搖動轉經筒的信眾都比往常要多得多,藏傳佛教信徒們相信,這個月只要做一件善事,就能抵平時做十萬件善事。別看這“一圈”說起來如此輕鬆,實際上轉山是很辛苦的,56千米的漫漫山路,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反、晝夜溫差大,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你的意志。當然,只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也許這場挑戰就不在話下。

轉山分內外線,外線是傳統的徒步路線,相對較為安全,內線由於路況複雜,很容易迷路,走內線的話需要當地的喇嘛帶路。整個轉山外線,以塔欽作為起點和終點,走一圈大約需要1-2天時間,海拔5080米的止熱寺是休息點。再走8公里就到達最高點,翻過海拔5648米的卓瑪拉埡口,沿途能看到天葬臺。信仰是心裡的那把尺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也可以去探訪這座神山,繞著它轉一圈,看看世界的中心是什麼樣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