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洋湖镇位于皖南县城东至的东部,下辖14个行政村,240个村民组,总面积26.97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9.55万亩,森林覆盖率43.70%,森林积蓄量31.18万立方米,是一个山多地少,山场贫瘠,森林资源较为贫乏的半山区乡镇。近年来,

该镇引进和培育龙头生态企业,通过产业化发展的方式,将曾经的荒山变成“金山”,激活了沉睡多年的“绿色矿藏”,当地百姓也因此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临床医生成为牡丹园主 将乱石岗变成大花园

2019年4月10日中午,天气略显闷热,东至县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五星和他的两个哥哥张立新、张清理正在办公室里商量着公司的事宜。很难让人想到,张五星曾经是一名拥有着28年临床经验的医师。

“偶然的一次,看到一个报道说,近年来,“三高”人群的增多,与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而饮食习惯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食用油。”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张五星对这个报道格外关注,同时也有了种植油茶的想法。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加油干。”2016年,张五星与两个哥哥张立新、张清理共同成立了东至县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洋湖镇迭山、高山两个村近两千亩的荒山。

“也要感谢当地的林业技术人员给的建议,否则哪有现在的景象。”张五星笑着告诉记者,在种植油茶时,洋湖镇的技术人员告诉他,将牡丹与油茶进行套种,互相搭配,可以大大提高每亩的产量和产值。“牡丹不能强阳光照射,必须要遮阴,而且只能长到米把高。油茶可以长到两米以上的大株,正好可以给牡丹遮阴,它们互相搭配。”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目前,张五星的公司已流转荒山2136亩,栽植油茶近1510亩,林下套种牡丹近1510亩,目前已投入1000万元的资金。“这么大的面积,肯定需要很多人手,现在已经有80个工人在公司里面做事了。”张五星说,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目前公司已经解决了20多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日工资平均100元。

“公司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年时间了,今年估计能够收获5万斤牡丹籽,收入大约在70万元。”站在山顶,望着牡丹花海,张五星告诉记者,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他对公司的发展也充满了希望。“下一步,准备将这里打造成种植、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增设初加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诗人站长邓汉波 从满脸愁容到笑逐颜开

“清明节后牡丹艳,桃红柳绿已不鲜。小亭静坐听花语,莫负春光不羡仙。”4月6日,东至县洋湖镇林业站站长邓汉波在来到了张五星的牡丹园后,看到牡丹花海,有感而发即兴作了一首诗。“看到以前的乱石岗变成了大花园,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怎么能不开心呢?”4月9日,邓汉波见到记者时,翻出了他的朋友圈,高兴地说道。

  作为在林业部门工作了32年的邓汉波来说,对于林业经济的变化发展用“见证”这个词一点也不为过。至今,邓汉波还清楚的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至县洋湖镇的林业样态。“以前芭茅比较多,极易发生火灾。记得1995年,最严重的一次烧伤5个人。现在回想起来很惨。”邓汉波说,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当时看着满山的荒草,却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镇村的乡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他打内心感到难受和无奈。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古木无言依石门,枫叶潇潇独飘零。溪底游鱼空自在,寂寞山村少行人。”邓汉波说,看着当地百姓不能因山而富,生活贫困。他和同事们努力做过多次尝试,但是由于条件和技术的原因都失败了。现如今,随着国家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洋湖镇通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增绿增效行动,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该镇的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东至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油茶牡丹复合经营1510亩、五龙庵生态苗木发展林下经济九华黄精800亩、永济村昌盛农民合作社开发荒山389亩……”在谈到洋湖镇林业经济发展时,林业站长邓汉波如数家珍。他说,近年来,洋湖镇通过开发石质山地,发展特色经济,结对帮扶,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以及林业特种养殖产业拓展野生动物合法开发利用等各种手段,林业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东至洋湖昔日荒山变“金山” 产业化发展激活“绿色矿藏”

“作为一名林业站长,看到乡亲能够依靠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走上致富道路,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和自豪的事情。”在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牡丹园山顶上,邓汉波望着千亩的牡丹园,赋诗道:“千亩花开逢盛世,高朋满座无虚言。国色天香名天下,春风十里皆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