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入村不到两年,安阳“嘴上无毛”的“娃娃书记”为啥又被刮目相看?

入村不到两年,安阳“嘴上无毛”的“娃娃书记”为啥又被刮目相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通讯员 朱山

在安阳市龙安区63名驻村第一书记中,有个被人称作“娃娃书记”的年轻人,今年26岁,入村不到两年,他带领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举“摘帽”,令人刮目相看。

这个“娃娃书记”名叫杨正中,他帮扶的马头涧镇郭贺驼村位于安阳市区西南30公里处,11月26日,记者慕名前来,杨正中胖胖的,身着运动装,乍一看像个大学生。他带记者走村串巷,讲起自己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

入村不到两年,安阳“嘴上无毛”的“娃娃书记”为啥又被刮目相看?

任国战 杨之甜 胡楚云/视频

2017年12月,24岁的他考到安阳市龙安区发改委,入职才几天,单位有个紧急的驻村任务,杨正中主动请缨,成为区里最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闭塞,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9.7%,2018年底必须摘帽!”可进村一看,他心凉了半截:全村只有一条主干道是水泥路,其他全是土路;村民房屋大多破旧不堪;村委会办公地点在一个古庙里……

当晚,他住进了村委会辟出来的一间屋子。望着这个四处漏风、满屋电线和蜘蛛网的房间,听着屋檐上老鼠吱吱声,他安慰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传统农业乡村的基层治理》,这不正好是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么!

然而,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让他在不到一年里带领贫困村摘帽谈何容易?

小杨扶贫路上的第一个“坎”,不是条件差,而是语言不通。“老百姓说的话我根本听不懂,这怎么开展工作?”他回忆,那时他只能每天站在村口广场上,听村民闲聊天,跟乡亲们拉家常。寒风中,他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从刚开始只会点头“嗯啊”,到能听懂,再到交流自如,“语言关”他算是闯过了。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第二个“坎”是来自村民的质疑。一些村民起初对他并不买账,认为“这小伙子还没自家娃娃大,能干啥事!”

脚板勤一点、真心多一点、实事办起来,这是杨正中的破解办法。

入村不到两年,安阳“嘴上无毛”的“娃娃书记”为啥又被刮目相看?

因年久失修,家里房屋早已倒塌。65岁的贫困户王新房以前只能借住在村里一处危房里。去年春天,杨正中和村干部一起,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买建筑原料,协调施工人员,终于在雨季来临前,盖起新房。房子打顶那天,半身偏瘫的王新房握着杨正中的手哭得像个孩子……

贫困户郭福平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因为白天看孩子,只能打夜班零工,日子过得苦巴巴。得知这一情况,杨正中积极与乡政府协调,为其大女儿谋到一份公益性工作,每天只上半天班,方便她帮父亲分担家务、照顾弟妹,郭福平本人白天就能抽出时间去打工。

一件、两件......他驻村不到半年,村里落后面貌逐渐改善:新修户户通道路3000米、柏油路面750米,修筑岸墙300米,种植树苗1500棵,刷墙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2018年,村里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52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到5.3万元,贫困发生率由9.7%下降至1.3%,彻底摘帽脱贫。

村民们再不把他当“娃娃”看,群众有啥事,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杨书记,来我家一趟!”

“第三个‘坎’就是咋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杨正中越干越有“感觉”,他协调财政扶贫项目131余万元,在村口一片废弃工地建起崭新的村委会;走遍900多亩农田荒坡,对本村资产、资源、资金进行摸底清查,盘活资源,产生收益4.5万元;建设郭贺驼村150KW光伏电站,预计年收入12万元。

今年秋天,村里的谷子丰收了。为给乡亲们打通致富道路,他和村干部一合计,注册成立香村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帮群众销售小米4万多斤,郭贺驼村的小米、粉条、香油等农产品销售到四面八方。

如今,郭贺驼村旧貌换了新颜,90后“娃娃书记”成长为全区“扶贫达人”。“整村脱贫出列后,工作重心就是发展产业。”杨正中对村里未来发展的思路清晰:“马上要和一家内衣加工厂签合同,能提供几十个就业岗位,老百姓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能找到工作。”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杨正中写在扶贫日记首页的话,在记者脑海中久久回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