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二戰進入1945年,軸心國已是疲態盡顯。5月份,“老大”德國率先投降。頑固的日本軍部,仍寄希望於最後的掙扎,能換取一絲渺茫生機。

新上任的日首相鈴木貫太郎,多方積極活動。他開出非常優厚的領土條件,意圖誘惑前蘇充當調停人,博取任何有條件投降的可能。蘇方為麻痺日本,在表面上對此顯示出濃厚興趣。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當時《日蘇中立友好條約》尚處有效期,約定中有一條:“一方若不願續約,需提前一年告知對方。”於是前蘇在1945年4月5日,對日方言明不希望再延長該條約,此舉引起日方警覺。但前蘇放出許多“煙幕彈”進行迷惑:一年之內不會對日發起戰爭。

早在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就秘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制定戰後新秩序以及利益的重新瓜分。蘇軍出兵東北,就是在此議決。當然不能白乾活,還附帶著一系列條件,如維持外蒙獨立、收回日俄戰爭失土、佔旅順軍港等。由於內容侵害到中國重大利益,故而是秘密商定。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1945年8月8日,蘇軍對日宣戰。還在傻等蘇聯調停回話的日本,徹底懵了。

蘇軍由華西列夫斯基為總指揮,分三路對關東軍展開鉗形夾擊。

西路由內蒙翻越大興安嶺,佔領瀋陽後與其他方面軍會合于吉林。

東路攻佔牡丹江後,繼續推進到會師西路蘇軍。此外還有個任務,防止日軍逃入朝鮮。

北路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推進,並遲滯該地區日軍向南撤退。

可以看出這三個方向的蘇軍,並未有類似穿插迂迴的戰術動作。目標簡單直接,三路夾擊把關東軍“包餃子”。事態發展證明,那些複雜花哨的戰術不適合蘇軍,他們擅長的就是優勢碾壓。

僅僅數日之內,蘇軍鋼鐵洪流就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摧毀攔在面前的一切障礙。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意味著日軍抵抗逐漸停止。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此戰,蘇軍投入150萬兵力,關東軍約70萬人。戰果對比,蘇軍傷亡32000人,關東軍陣亡83000人,被俘約60萬。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關東軍平素號稱“皇軍之花”,怎會如此不堪一擊?用一個段子,“就算是七十萬頭豬,一個星期也抓不完啊”……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其表現如此糟糕,除蘇軍戰力彪悍,定有其他原因。

關東軍最盛時,編制31個師團11個旅團,共120萬人。1943年起,大部精銳都被調往吃緊的太平洋戰場。死在太平洋的150萬日軍,有相當部分來自關東軍。沖繩戰役後,日本為加強本土防禦,又從關東軍調走7個師團以及1/3儲備物資。找美國的茬,讓日本人“腸子都悔青了”。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不僅把人抽走,連重武器也一起帶走了。剩下的“關東軍”已名不符實,其中有25萬甚至是東北僑民臨時拼湊,十幾萬人連槍都沒有。

連關東精銳都混成這個鬼樣子,日本的戰爭潛力已近乎枯竭。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蘇軍突然進攻也是關東軍始料未及的。

當他們眼巴巴等著蘇聯調停結果時,蘇軍已暗中完成遠東兵力集結。所有運往該地區的裝備和兵員,都被精心偽裝,通過西伯利亞鐵路於夜間運輸。日軍雖有察覺,但仍然固執地認為,蘇軍攻勢至少要等到十月份以後。

因此在開戰之初,日方指揮系統處於半癱瘓狀態。即使能迅速反應,兵力集結也來不及。蘇軍裝甲集群推進極快,幾天就能前進數百公里。他們還大範圍使用“中心開花”戰術,將大量部隊空降到城市和機場。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相比蘇軍的裝備和兵員,關東軍簡直就是“叫花子”。

日軍引以為傲的97式坦克,應付缺乏重武器的軍隊還夠用,但和幾千臺T—34比起來,跟紙糊的差不多,根本抗不住幾炮。反觀當蘇軍發現日方沒有反坦克武器後,坦克部隊竟然脫離步兵保護,先炮擊日軍防線,再衝入敵群瘋狂掃射,這種打法與屠殺無異。

在歐洲經過殘酷戰火洗禮的蘇軍,再也不是常年龜縮東北的關東軍所能比擬。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無法逆轉的戰局,令關東軍士氣崩潰。

在各地戰場的不斷失敗,摧毀了士兵們的信心,沮喪的情緒從上而下感染到每一個人。

蘇軍於8月8日發起進攻,顯然與8月6日廣島原子彈事件遙相呼應。以現代通訊的速度,消息顯然已經傳遍關東軍。如此可怕的消息,一經傳播勢必會引起大面積恐慌,關東軍已是無心戀戰。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8月15日的《終戰詔書》,則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多重合力的壓迫下,包括關東軍在內的日本戰爭機器轟然垮塌,也就不奇怪了。

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為何短短數天就被摧枯拉朽?只因蘇軍太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