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60岁大爷做木工30余年,200多年老屋柱子腐烂,看他“补”成啥样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勤奋努力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得到别人的肯定。杜大爷是一名木工,以前,主要以帮人打家具为生,由于技术精湛,受到村民们称赞,如今,他从事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很多人看到他干的话后都竖起大拇指,一起看看他和同事把老房子“补”成啥样子。图为近日,杜大爷蹲在地上用锯子把已经腐烂的门槛锯掉。

杜大爷年近花甲,家住皖西南山区,做木工已经30余年。以前,做木箱子、衣柜是他常干的活儿,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款式新颖的家具在家具店都能买到,农村木工的活儿越来越少,于是,去年,他加入到古建筑修复工作中。老房子里的许多门槛已经腐烂,他首先将其锯掉,然后用新木板替换上去,木板是新的,却要做成古建筑原来的模样,而且还得牢固,他说。这对技术方面是一种考验,不过,更考验人的还在其它地方。

古建筑是一种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近些年,不少地方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杜大爷现在修缮的这栋老屋占地1100多平方米,有200多年历史,砖木结构,柱子、横梁上的木料经岁月的洗礼斑斑驳驳,精美的木雕展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芬芳,让人百看不厌。虽然这栋老屋历史悠久,共有房屋六十余间,但里面没有住户,那为啥要修缮呢?


“继宗志遵祖训培育德才后代,重族誉正家风惩治不法子孙。”老屋堂轩柱子上的对联十分醒目。原来,这栋老屋是当地汪氏家族的祠堂,建造初期是家族逢年过节开展活动的地方。抗战时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文革期间却遭到破坏,木雕牌匾等不少地方损坏。图为正在修缮中的堂轩。

老屋由于年久失修屋顶漏雨,造成很多木料腐烂,杜大爷和同事一起将其换成新木料,无论是造型还是结构都遵循维持原貌为重点,再经过油漆粉刷后需与老木料的颜色保持一致。对于没有腐烂和有重要价值的木雕则以修复为主。在修缮老屋的过程中,有的木料需要更换,在更换的时候,不能因为修复工作损坏古老的木雕,杜大爷称这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项“巧”力活儿。

柱子是承载栋梁的构件,这些柱子的下半部分已腐烂,如果整根换掉可惜,倘若只“换”腐烂的部分则是最考验工人的技术了,杜大爷的一位同事说,就像装在杯子里的水,让你保留上半部分而先喝掉下半部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他们想到一个办法,那便是将新老柱子接头的地方分别开成凹凸槽,再合起来,经过加工后的柱子粗细匀称,刷油漆后很难看出是接起来的。


老屋戏楼上的围栏做工精细,虽然有多处腐烂损坏,经过修复后亦很难看出维修的是哪个地方,村民们说这种围栏是把老围栏翻新,又把新木料做“旧”的结果。

无论是室内还是天井中,老房子不铺水泥地面,有的台阶石头损坏,则在其它地方已经拆除的老屋里调运石头过来。图为工人们在抬石板。

杜大爷和同事个个精神饱满,每天起早歇晚为修缮古建筑而忙碌。他们称自己不是木工或者瓦工,开玩笑地说自己是“补”工,老屋哪里该修该“补”该换,都得按照要求来做,不但要维持原来的模样,还得确保其牢固度。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荣耀,因为经过修缮的老屋得到很多人的夸赞。

老屋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这里不是村民的住房,但村民们觉得,修缮这样的老房子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但能提升地方形象,还能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图为老屋大门两侧的石鼓颇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