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文人們在歷史上最閒散而創作力又大爆發的時期。亂世之中,文人一身抱負無處施展,索性醉心在自己內心世界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借飲酒服藥笑談高山流水,用藝術的形式來宣洩自己心中之不快,此為所謂的魏晉風骨。
採菊東籬、種豆南山之悠閒;曲水流殤、詠詩論文之歡愉;絲竹白丁、耳根清淨、兩袖清風、無所煩心……魏晉名士的這種風氣,在後世亦常受到追捧。若問彼時最具代表性之文人?自然首推“竹林七賢”,儘管他們表面只是終日飲酒服藥、吟詩對弈、縱歌撫琴,但其內心仍期冀有朝一日能夠獲得權力從而大展拳腳,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宏願。
竹林七賢之王戎
本篇主人公是竹林七賢之中的王戎。他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也是竹林七賢中少有的仕途有成之人。雖說今天要介紹他奇葩的一面,但未免偏頗,我們先從他的生平來了解一下王戎其人(以下絕大部分內容出自《晉書·王戎傳》)
少年成名
王戎出身於頂級高門琅玡王氏,他幼時即頭腦聰穎、悟性極高、神彩秀美,相傳他可以直視太陽而不目眩。(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王戎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把戲,有猛獸在籠子裡咆哮,其吼聲震天動地,嚇得看熱鬧的百姓四散逃竄,唯獨王戎神色自若。魏明帝曹叡在遠處之高閣瞧見,也不由嘖嘖稱奇。
還有次,他和小夥伴們在路邊玩耍,見道旁的李子樹果實累累、嬌翠欲滴。大家紛紛跑去採摘,就只有王戎沒去。別人問其緣由,他悠哉地答道:“李樹長於道旁,若是好吃,還能剩下這麼多留給我們摘走?肯定是苦的啦!”小夥伴們一試,果不其然!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年長王戎24歲,與其父王渾同任尚書郎,既是朝中同事也是好友。但阮籍每次拜訪王家時,都更愛跟王戎嘮嗑。阮籍對王渾說:“濬衝(王戎的字)清虛可賞,和你不是一路人。與你說話還不如跟阿戎說。”自此,小王戎早早地就躋身“竹林俱樂部”,常與當世名士們赴洛水邊郊遊踏青。
初入仕途
曹魏朝廷吏部郎之職出現空缺,司馬昭詢問親信鍾會合適的替補人選。鍾會品評:“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要省約,都是吏部郎的人選。”由此,王戎被司馬昭闢為掾屬,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開始踏入仕途,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晉發動滅吳統一之戰。時任建威將軍的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進軍(為六路滅吳大軍中的一路)。王戎派參軍羅尚、劉喬為前鋒,協助王濬進攻武昌,吳將楊雍、孫述及吳國江夏太守劉朗各自率眾向王戎投降。
翌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滅,王戎因功進安豐縣侯,增加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撫新附的吳國百姓,宣揚晉室威德恩惠,又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了與吳主孫皓不和,稱病歸家的原吳光祿勳石偉,使後者拜為議郎,入朝為官。荊州百姓因此都對王戎心悅誠服。
宦海沉浮
從王戎幼年可以分析出,他是一個有眼力見兒、有判斷力和定力之人,這使得他在亂世之中一次又一次地逢凶化吉、逃出生天。
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利用賈后亂政造成的社會不滿發動政變,控制了朝政。他有個臭名昭著的親信孫秀,人品極差,這廝出身貧賤,早年求品鄉議時,王衍(王戎的堂弟)並不願品評這種名聲敗壞的鄉巴佬。但王戎卻看出此人日後必成大(人)器(渣),於是極力勸說王衍給了個五星好評,相當於投資了一支“潛力股”。待孫秀得勢手握生殺大權時,與他平日結怨的人盡遭屠戮,而王戎卻保住了身家性命,僅以黨附賈氏的罪名被免職。
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等討伐齊王司馬冏。司馬冏問策於時任尚書令的王戎,王戎建議司馬冏主動撤回自己的封國。
可囧冏的謀臣葛旟聞言怒斥:“自漢魏以來,王公失勢迴歸府第的,有哪個保全了妻子兒女?提這種建議的人其心可誅!”
王戎被這當頭棒喝嚇出一身冷汗,還好他靈機一動,藉口尿遁避入茅房。橫下心,一咬牙,假裝寒食散藥力發作,頭暈失足跌入糞坑,矇混過關。
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七月,七十歲高齡的王戎與白痴皇帝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裹挾著參與了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鬥,可惜一敗塗地。此戰惠帝身中三箭,侍中嵇紹(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死難。王戎隨惠帝及群臣被司馬穎俘獲至鄴城。同年八月,司馬穎被安北將軍王浚擊敗,王戎又隨惠帝被兵敗潰走的司馬穎裹挾至洛陽。不久,振武將軍張方又劫持惠帝及司馬穎西入長安,王戎趁機出奔至郟縣(位於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在那兒“時召親賓,歡娛永日”了一年後,王戎兩眼一閉、雙腿一伸,悠然地離開了戰亂動盪的人世間。
王戎的另外一面
王戎的一生,留給我們的印象大致是一個眼光獨到、聰明機敏、沉著鎮定之人。何況能夠躋身於魏晉風流名士代表的竹林七賢,可見其必有過人之處。他不僅長於清談(*指在魏晉時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還有書法作品《華陵帖》存世,能夠讓今人還能一睹其之氣韻風骨。
然而,王戎之所以能夠被世人所銘記,並不全因為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員,他奇葩的另類一面也被載入史冊,至今為人品頭論足,原來他是一隻不折不扣、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誕生於南朝時期的我國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九條關於吝嗇鬼的八卦,而王戎同學就獨佔四條(故事素材亦來源於《晉書·王戎傳》),可見其摳門程度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我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數錢
王戎官至司徒(三公之一),可謂人前顯貴。因此買田置業、蓄奴養僕、蓋樓炒房、還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生產,以至富甲一方,人送外號“洛陽李嘉誠”。
不知這傢伙是捨不得聘請賬房先生,還是信不過別人,抑或享受親自清點財產的快感?總之天一抹黑,他就扒拉出家裡堆積成山的地契租約,和老婆倆人手拉手在燭光之下撥著算珠盤點家產,也許這就是他能想到和愛人一起慢慢變老的最浪漫的事吧~(*成語“卿卿我我”即出自王戎夫婦。)
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王戎不僅專業還超前
王家栽種的李樹所結果實又大又甜(恐怕是幼年時就掌握了辨識李子好壞的能力)。王戎的商業頭腦確實不容小覷,他立馬想到一條生財之道:將自家生產的綠色水果拿到集市上售賣。可是他還留了一個小心眼:怕售出的李子被人取得種核後異地培育盜版山寨,再反過來跟他搶奪市場,遂命人先將李子核扎穿破壞後再出售。
今時今日,日本政府因執行《植物品種及種子保護法》上的疏漏,致其多個水果品種流入國外種植後再以低價銷售,嚴重影響了本國水果的出口價值,阻礙其農產品出口增長。因此,我們不得不口對王戎超前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服心服、歎為觀止!
親女兒不還錢也沒好臉色,就是這樣剛(一)正(毛)不(不)阿(拔)
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初為太子中庶子,後承襲父親爵位,遷散騎常侍,再轉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歷任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之職---也是官宦人家之子)。曾經向孃家借了幾萬錢一直沒還(陪嫁沒給夠?夫君家也不窮啊,不理解為何還要借錢)。
結果當她回家探親時,王戎故意愁容不展、滿臉慍色。女兒一瞧這事兒整的!可別把吝嗇老爹氣出腦溢血,到頭來還要自己照顧,不划算!就趕緊把錢給還了!王戎一瞅欠債平了,這才喜笑顏開、豁然開朗……
年初隨禮的衣服該還我了吧,叔叔我沒衣服穿啦!
王戎有個侄子成親,他居然只是隨份子送了一件單衣(若是還要封紅包,恐怕會要了他的老命)。若說叔侄親情就值這麼一份薄禮也就算了,他後來居然還腆著臉跑去侄子家將這份“薄禮”給要了回來!
當初鍾會評論王戎“簡要省約”,原來別有深意。這老王也太節約了,估計是他“身無長物”,索性將自己穿的單衣送給侄子當賀禮,待到天氣轉涼發現沒多餘的衣服,乾脆又要了回來!
王戎上述奇葩另類的“性好興利”一面,被他“竹林俱樂部”的帶路人阮籍叔叔在其赴“洛水之會”姍姍來遲時,揶揄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而後世唐太宗名相房玄齡更是批評他“取容於世,旁委貨財”。
可畢竟人家一沒偷二沒搶,自食其力全憑自己的才能發家致富。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王戎被徵召為侍中時,拒絕過南郡太守劉肇的行賄,可見他積累的財產應該都是乾乾淨淨的“良心錢”。
他的吝嗇之所以為世人詬病,無非是因為他那終日算賬點錢、欠債必討、一毛不拔,活脫脫“守財奴”形象與其高大偉岸、飄逸超脫的“竹林七賢”文人名士之“人設”嚴重不符。
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東晉美術家戴逵評論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因此,王戎的摳門又被解讀為一種在亂世之中裝瘋賣傻、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假摳門也好,真吝嗇也罷。王戎既是“視日不眩、獸吼不動、道旁之李不取”的天才神童,又是竹林中飲酒服藥、吟詩撫琴、辯論清談的七賢之一;既是攻伐必克、治下井然、位列三公的政治家,又是晝夜算計、鑽核賣李、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人又怎會只有一面呢?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閱讀更多 時拾史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