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東方軍在永安小陶追擊戰中為何稱“東進軍”之探析

  •  來源: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作者:林家卓

  •  1933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以紅3軍團(暫缺第6師)和紅19師組成東方軍(隨後第3軍團第6師、第5軍團第13師、第7軍團第20師,以及紅21師一部也陸續編入東方軍序列),彭德懷任司令員,滕代遠任政委(楊尚昆繼任),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率軍入閩,並就近指揮閩贛軍區和福建軍區的地方部隊。先後攻佔泉上、朋口,使寧化、清流、歸化蘇區連成一片。繼而攻佔19路軍78師駐地連城。8月中旬,東方軍又挺進閩中、閩北,攻佔洋口、峽陽,圍南平、順昌。  1933年7月24日,東方軍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南下連城,求殲第19路軍78師。當時,第78師師長區壽年率4個團駐連城,另以1個團配置在連城以北的霧閣至馬屋一線,1個團配置在連城以南的莒溪、朋口,以1個營守朋口。東方軍決定改變中革軍委關於由北向南推進的打法,以一部從東側佯攻連城北部,牽制其兵力,集中主力從西側南下,先打朋口、莒溪,調動連城守軍南援,各個擊破,爾後乘勝奪取連城。29日,東方軍主力進至朋口以西的南山壩、大田吳、中復村地區集結。隨即以紅19師主攻朋口、莒溪;以紅4、5師策應紅19師行動,並擔任朋口南北的打援任務。30日晨,紅19師圍攻朋口,迅速佔領其前沿陣地。守軍退至縱深依託堅固工事頑抗,紅19師連續攻擊不下,傷亡較大,遂調整部署,組織夜襲,於31日拂曉攻克朋口,全殲守軍。從連城來援的第466團,於朋口東側的貴仞山前,大部被紅4師所殲,殘部退回連城。駐莒溪的第467團主力西援時,遭到紅5師的伏擊,大部被殲,紅軍乘勝攻佔莒溪。區壽年見2個團被殲,即率餘部4個團向永安撤逃。東方軍連夜追擊,8月2日佔領連城,3日在姑田、小陶地區又殲逃軍1個團。隨後,東方軍一部南下佔領新泉、白沙,守軍逃回龍巖。  今年5月,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在拍攝革命遺址遺蹟時,於永安洪田鎮水東村老厝恭德堂的大門邊上,發現一條字跡仍很清晰的紅軍標語“打倒屠殺工農國民……”,邊上署有“紅軍東進軍9師27團2營2連(宣)”的落款。目前永安境內的小陶、洪田、西洋、青水、羅坊、貢川等鄉鎮雖尚存有上千條的紅軍標語,但直接署上紅軍具體番號的標語極其少見,更讓人驚異的是,“東進軍”這一部隊番號的,筆者查閱了各類資料,請教多位專家、學者,至今也沒發現土地革命時期有“東進軍”這支部隊的資料。在尋找無果的情況下,經認真思考,並與同行探討、商榷,筆者認為“東進軍”就是“東方軍”,其理由有四:  一是東方軍是否深入到永安洪田一帶。據《紅星報》1933年8月6日報道,“東方軍電:前次在莒溪附近全部消滅敵78師3個團後,連城該師殘部星夜逃竄,3日拂曉我軍在姑田追及,激戰三小時將該敵擊潰,跟蹤追到小陶後將殘敵擊潰。該師師長區壽年隻身乘馬飛逃,計此次共俘敵官兵500餘人,自動步槍10餘枝,步槍400餘枝,無線電1架,子彈1000餘發,食米1000餘擔,鋼帽遍山沿途皆是。該潰散之敵,仍在追擊中。敵60師同時退龍巖。49師退永定坎市。我閩西紅軍一部已佔領新泉一帶”。說明當時東方軍追擊敵軍至永安小陶、洪田一帶。又據國民黨主辦的《江聲報》1933年8月12日報道了《連城我軍攻永安、盧興邦退沙縣》文章,其主要內容是“福州十一夜十一時五十分電:日人閩報今(十一)日載連城赤匪襲永安、盧興邦師退沙縣,據盧師駐省辦事處聲明,絕對不確,永安現有該師及19軍兩以上兵力,正聯合截擊永、連間赤匪中,又沙縣各界昨(十)日電省請兵增防”。另據東方軍原團長李天佑回憶錄《紅三軍團東征散記》對小陶追擊戰中的描述:“……師部指示我們乘勝追擊,我分兩路並肩向小陶追去。一天一夜跑了一百八十里。戰士們累的直喘粗氣,草鞋繩擦破了腳,石頭把腳掌磨出了裂口,但是大家沒有停腳,吞一口炒米乾糧,喝一口泉水,又鼓起勁追擊。……”時任第5師第13團團長的李天佑駐紮於連城姑田一帶,姑田距小陶50裡,距永安150裡,因此,當時東方軍追擊敵人應追到永安洪田一帶,洪田水東村的紅軍標語為東方軍所留下的,也就不足不奇了。  二是“東方軍”為何寫成“東進軍”。1933年7月初,東方軍由紅3軍團、紅7軍團1部及閩贛獨立師合編而成,東方軍成立之後僅一個來月就打響了永安小陶追擊戰。據李天佑的回憶錄《紅三軍團東征散記》描述:“就在這天,軍團部給我們授了旗。鮮紅的大旗上寫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原來,在大湖坪整編後還來不及做好軍旗,我們便開始東征;我們的軍旗還沒有展開,就得到勝利了!”。說明當時東方軍整編後,並沒有準確的部隊番號,筆者認為洪田鎮水東村所留的紅軍標語應該是被編入東方軍的原紅3軍團9師第29團2營2連的宣傳戰士在不知部隊具體番號情況下,把“東方軍”寫成“東進軍”,再用原先的所在部隊番號代替而成。  三是東方軍被寫成“東進軍”的緣由。筆者從近年來黨史工作者對小陶追擊戰的描述中查找答案。特別是在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燕江紅旗》中看到,就有多處把當時追擊敵人的部隊稱為“東方軍挺進隊”。如:由賴承光撰寫的《東方軍在小陶的追擊戰》的文章中,就把追擊敵軍的紅軍稱為“東方軍挺進隊”;同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永安革命鬥爭大事記》(1928—1936)中,對小陶追擊戰是這樣描述的:“8月3日,由李天佑和毛賁虎率領的東方軍挺進隊從姑田追擊敵19路軍78師區壽年殘部到小陶,殲敵一團”,還有在《滕代遠傳》第八章《入閩東征和到瑞金任新職》第二部分《東征大捷》中,騰代遠對當時的描述是:“東方軍擔任追擊的先頭部隊,又尾追到永安西南面的小陶,再殲滅區師1個團”,從種種史料和記載中並沒有把追擊敵軍的東方軍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第5師第13團”。說明當時這支隊伍沒有具體番號,做為隊中的宣傳員在落款上也就只能用字義相近的“東進軍”。  四是“東進軍”替代“東方軍”是軍事機密的需要。紅軍標語在永安境內並不少見,在小陶、洪田一線的標語大部份的落款是“紅軍宣”、“紅軍產宣”、“紅軍農宣”、“紅軍機宣”、“紅共宣”、“紅軍思宣”、“紅軍色政宣”、“紅軍電宣”、“紅共支宣”等四十幾種方式,並沒有署具體的部隊番號,這都是出於軍事機密的需要。直接落款“東進軍九師二十九團二營二連”看似暴露了紅軍番號,但恰恰就一個“方”與“進”的差別,迷惑了敵軍。  總之,從上分析可知,“東進軍”就是“東方軍”,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 參考文獻
  • ①《紅星報》1933年8月6日第1期第1版

    ②1933年8月12日出版的《江聲報》

    ③2004年12月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滕代遠傳》寫作組著的《滕代遠傳》

    ④1986年6月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的《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三十卷)

    ⑤1997年11月由中共三明市委黨史研室、泰寧縣黨史研究室合編的《東方軍研究》

    ⑥1994年3月由廈門大學出版發行、中共永安市委黨史研究編撰的《燕江紅旗》

    ⑦2006年8月由中共連城黨史研究編著的《連城黨史資料與研究》(第五輯)

     2012年10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巍巍松毛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