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东方军在永安小陶追击战中为何称“东进军”之探析

  •  来源: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林家卓

  •  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东方军(随后第3军团第6师、第5军团第13师、第7军团第20师,以及红21师一部也陆续编入东方军序列),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委(杨尚昆继任),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率军入闽,并就近指挥闽赣军区和福建军区的地方部队。先后攻占泉上、朋口,使宁化、清流、归化苏区连成一片。继而攻占19路军78师驻地连城。8月中旬,东方军又挺进闽中、闽北,攻占洋口、峡阳,围南平、顺昌。  1933年7月24日,东方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南下连城,求歼第19路军78师。当时,第78师师长区寿年率4个团驻连城,另以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北的雾阁至马屋一线,1个团配置在连城以南的莒溪、朋口,以1个营守朋口。东方军决定改变中革军委关于由北向南推进的打法,以一部从东侧佯攻连城北部,牵制其兵力,集中主力从西侧南下,先打朋口、莒溪,调动连城守军南援,各个击破,尔后乘胜夺取连城。29日,东方军主力进至朋口以西的南山坝、大田吴、中复村地区集结。随即以红19师主攻朋口、莒溪;以红4、5师策应红19师行动,并担任朋口南北的打援任务。30日晨,红19师围攻朋口,迅速占领其前沿阵地。守军退至纵深依托坚固工事顽抗,红19师连续攻击不下,伤亡较大,遂调整部署,组织夜袭,于31日拂晓攻克朋口,全歼守军。从连城来援的第466团,于朋口东侧的贵仞山前,大部被红4师所歼,残部退回连城。驻莒溪的第467团主力西援时,遭到红5师的伏击,大部被歼,红军乘胜攻占莒溪。区寿年见2个团被歼,即率余部4个团向永安撤逃。东方军连夜追击,8月2日占领连城,3日在姑田、小陶地区又歼逃军1个团。随后,东方军一部南下占领新泉、白沙,守军逃回龙岩。  今年5月,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在拍摄革命遗址遗迹时,于永安洪田镇水东村老厝恭德堂的大门边上,发现一条字迹仍很清晰的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国民……”,边上署有“红军东进军9师27团2营2连(宣)”的落款。目前永安境内的小陶、洪田、西洋、青水、罗坊、贡川等乡镇虽尚存有上千条的红军标语,但直接署上红军具体番号的标语极其少见,更让人惊异的是,“东进军”这一部队番号的,笔者查阅了各类资料,请教多位专家、学者,至今也没发现土地革命时期有“东进军”这支部队的资料。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经认真思考,并与同行探讨、商榷,笔者认为“东进军”就是“东方军”,其理由有四:  一是东方军是否深入到永安洪田一带。据《红星报》1933年8月6日报道,“东方军电:前次在莒溪附近全部消灭敌78师3个团后,连城该师残部星夜逃窜,3日拂晓我军在姑田追及,激战三小时将该敌击溃,跟踪追到小陶后将残敌击溃。该师师长区寿年只身乘马飞逃,计此次共俘敌官兵500余人,自动步枪10余枝,步枪400余枝,无线电1架,子弹1000余发,食米1000余担,钢帽遍山沿途皆是。该溃散之敌,仍在追击中。敌60师同时退龙岩。49师退永定坎市。我闽西红军一部已占领新泉一带”。说明当时东方军追击敌军至永安小陶、洪田一带。又据国民党主办的《江声报》1933年8月12日报道了《连城我军攻永安、卢兴邦退沙县》文章,其主要内容是“福州十一夜十一时五十分电:日人闽报今(十一)日载连城赤匪袭永安、卢兴邦师退沙县,据卢师驻省办事处声明,绝对不确,永安现有该师及19军两以上兵力,正联合截击永、连间赤匪中,又沙县各界昨(十)日电省请兵增防”。另据东方军原团长李天佑回忆录《红三军团东征散记》对小陶追击战中的描述:“……师部指示我们乘胜追击,我分两路并肩向小陶追去。一天一夜跑了一百八十里。战士们累的直喘粗气,草鞋绳擦破了脚,石头把脚掌磨出了裂口,但是大家没有停脚,吞一口炒米干粮,喝一口泉水,又鼓起劲追击。……”时任第5师第13团团长的李天佑驻扎于连城姑田一带,姑田距小陶50里,距永安150里,因此,当时东方军追击敌人应追到永安洪田一带,洪田水东村的红军标语为东方军所留下的,也就不足不奇了。  二是“东方军”为何写成“东进军”。1933年7月初,东方军由红3军团、红7军团1部及闽赣独立师合编而成,东方军成立之后仅一个来月就打响了永安小陶追击战。据李天佑的回忆录《红三军团东征散记》描述:“就在这天,军团部给我们授了旗。鲜红的大旗上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原来,在大湖坪整编后还来不及做好军旗,我们便开始东征;我们的军旗还没有展开,就得到胜利了!”。说明当时东方军整编后,并没有准确的部队番号,笔者认为洪田镇水东村所留的红军标语应该是被编入东方军的原红3军团9师第29团2营2连的宣传战士在不知部队具体番号情况下,把“东方军”写成“东进军”,再用原先的所在部队番号代替而成。  三是东方军被写成“东进军”的缘由。笔者从近年来党史工作者对小陶追击战的描述中查找答案。特别是在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燕江红旗》中看到,就有多处把当时追击敌人的部队称为“东方军挺进队”。如:由赖承光撰写的《东方军在小陶的追击战》的文章中,就把追击敌军的红军称为“东方军挺进队”;同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安革命斗争大事记》(1928—1936)中,对小陶追击战是这样描述的:“8月3日,由李天佑和毛贲虎率领的东方军挺进队从姑田追击敌19路军78师区寿年残部到小陶,歼敌一团”,还有在《滕代远传》第八章《入闽东征和到瑞金任新职》第二部分《东征大捷》中,腾代远对当时的描述是:“东方军担任追击的先头部队,又尾追到永安西南面的小陶,再歼灭区师1个团”,从种种史料和记载中并没有把追击敌军的东方军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第5师第13团”。说明当时这支队伍没有具体番号,做为队中的宣传员在落款上也就只能用字义相近的“东进军”。  四是“东进军”替代“东方军”是军事机密的需要。红军标语在永安境内并不少见,在小陶、洪田一线的标语大部份的落款是“红军宣”、“红军产宣”、“红军农宣”、“红军机宣”、“红共宣”、“红军思宣”、“红军色政宣”、“红军电宣”、“红共支宣”等四十几种方式,并没有署具体的部队番号,这都是出于军事机密的需要。直接落款“东进军九师二十九团二营二连”看似暴露了红军番号,但恰恰就一个“方”与“进”的差别,迷惑了敌军。  总之,从上分析可知,“东进军”就是“东方军”,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 参考文献
  • ①《红星报》1933年8月6日第1期第1版

    ②1933年8月12日出版的《江声报》

    ③2004年12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滕代远传》写作组著的《滕代远传》

    ④1986年6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十卷)

    ⑤1997年11月由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室、泰宁县党史研究室合编的《东方军研究》

    ⑥1994年3月由厦门大学出版发行、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编撰的《燕江红旗》

    ⑦2006年8月由中共连城党史研究编著的《连城党史资料与研究》(第五辑)

     2012年10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巍巍松毛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