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今天我們說說香港的歷史。

香港在清朝中期以前只是個小漁村,村民們以捕魚、種田為生,發展非常落後。

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戰敗,香港卻站上了世界舞臺。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可能是最早出現的香港島的畫作

1839年11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巴麥尊子爵坦普爾 (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下令英軍攻佔中國沿海的某個島嶼,以此作為英國在華貿易集結地和軍事基地。

進可攻,退可守。

英國政府原本看上的是舟山群島(今浙江省境內),因為舟山自明朝開始,就是重要的貿易集散地。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如果能打通蘇州這個貿易通道,不但購買中國瓷器的成本會降低很多,還可以直接進口絲綢、茶葉,不再被中間商賺差價。

但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上校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認為香港島的港口水深,而且地理位置更好。

另一位著名英國商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則建議佔領臺灣島。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liot)

但膽大妄為的義律私下自作主張向清政府提出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的要求。

當時的大清好歹也是條漢子,怎能接受如此無理要求!

義律隨即派兵佔領了虎門沙角與大角,隨後大清痛快的把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人。

外交上的千言萬語都是秀,最終還是要看誰的拳頭硬。

事後義律還用自己的名字發佈了《義律文告》,宣稱香港島已割讓給英國君主,並自任行政長官。

但英國坦普爾認為香港島對英國的貿易經濟幫助不會大於舟山,義律隨即被撤換。

還嫌不解氣的坦普爾繼續用拳頭和大清溝通,英軍艦隊繞過廈門,直接攻打定海,寧波、鎮江等地。

大清鼻青臉腫,只得簽訂條約,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這就是《南京條約》的由來。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南京條約》, 1842

英國佔領香港島後大興土木,這吸引了很多周邊村民來這裡掙錢,主要是體力勞動者、海盜、鴉片販子以及天地會分子。

總之都是社會最底層人民,他們有著很大的流動性,這也使得最初的英屬香港島社會治安非常差。

1840年英國香港政府在報告中抱怨中國人的素質差、文化水平低,政府和華人的關係非常糟糕。

但其實當時英國官員的素質也高不到哪裡去,他們既不懂中文,無法溝通,又不懂中國人,無法理解。

1842年,英政府修改制度,規定來港的英國官員除了必須大學畢業外,還必須要掌握中文。

從翻譯員做起,合格後,才會被分配到各個部門。

另一方面,在香港島建立英語授課學校,培養香港本土雙語人才,比如孫中山就是香港皇仁書院的學生。

官員懂中文,民眾懂英文,香港島進入到一個相對融洽的發展階段,這也讓香港島的人口越來越多,有點住不下了。

就這樣,九龍,讓英國人日思夜想。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香港,1846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咸豐逃往熱河(今承德市)。

英法兩國和清廷簽訂《北京條約》,九龍半島正式劃歸英屬。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再次慘敗,英國看清了清廷紙老虎的本質,想借此機會繼續擴大殖民地。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士兵斬首清兵,1894

5年後,談判開始,新界在1899年被無條件租借給英國99年。

最初新界的人民知道自己被祖國拋棄後,對英國政府相當抵制,他們聯合了深圳、東莞的村民們聚集在大埔,想阻止英國人接管新界。

結果自然是英軍擊潰村民,順利把新界納入英政府統治。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在大埔舉行的英國接管新界儀式,1899

43年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政局動盪不安。

此時香港的工資水平比大陸地區高,而且政局穩定,這讓大量人口湧入香港。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住房短缺、環境衛生惡劣、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面對中日開戰,英政府並不想過多介入,雖然知道自己和日本將終有一戰,但為了緩和日英關係,所以宣佈香港中立,並拒絕國民黨“向華人提供武器返回大陸參戰”請求。

但考慮到殖民地華人的社會情緒,同意共產黨、國民黨在港設立辦事處。

1938年,日本攻陷廣州。

1年後英國對德宣戰,二戰爆發。

英政府需要加強香港的防禦,隨即下令動員香港18-41歲英國籍男性公民接受軍事訓練,但拒絕香港華人參戰,反而是派出由2,000名士兵組成的加拿大部隊到港協助防禦。

1941年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從廣州大舉南下,在炮兵與航空兵的掩護下,順利佔領新界。

3天后英軍棄九龍半島,退守香港島。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日軍越境進入香港,1941

一週後日軍登陸香港島,但隨著日本增兵香港島,英軍陷入劣勢。

7天后,英軍投降,自此香港開始了44個月的日本統治時期。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日本中將酒井於1941年進入香港。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這段時期的香港社會秩序失控,言論自由被限制。

隨著日軍太平洋戰事的失利,香港的糧食庫存急劇下降,日本採取清除人口政策,即把三無人員驅逐出香港。

這使得香港人口從戰前160萬,直線下降到不足60萬。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日本面臨戰敗,香港歸屬權的問題浮出水面。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支持將香港歸還中國,蔣介石也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直言香港應該回歸祖國懷抱。

但英國首相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態度強硬,拒絕歸還。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蔣介石(左)羅斯福(中)丘吉爾(右),開羅會議,1943

隨後日本戰敗,但蔣介石卻放棄了香港主權。

一方面因為丘吉爾的強硬,蔣介石怕惹怒英國。

另一方面因為親中的羅斯福已去世,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則支持英國。

第三、內戰激烈,蔣介石自顧不暇。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麥克阿瑟

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宣佈一概不承認清朝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自然包含拿走香港的《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深圳待命,隨時可以武裝奪回香港主權。

1年後英國迫於中國壓力,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

還是那個道理:誰拳頭大,就聽誰的。

但此時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很差,並在國際上全力圍堵中國,而香港正好可以成為一扇中國連接世界的窗口,外匯和先進技術是新中國的長遠目標。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香港銅鑼灣,1955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促使聯合國把香港剔除出殖民地名單,為的是避免有人利用香港殖民地身份將其獨立,同時也為日後主權迴歸鋪平道路。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訪問中國。

香港歷史: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1840年-1997年)

鄧小平直接擺明:新界、九龍、香港島一起迴歸,但薩琪爾夫人堅持只把《北京條約》中99年租借權的新界歸還給中國,其他地區1997年後英國還要繼續管理。

並提出主權換治權的方案,也就是香港屬於中國,但要英國管理,兩方爭執不下。

最終還是拳頭解決了問題,英國不再是日不落帝國,中國也不再是紙老虎。

1997年香港迴歸。


參考文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Hong_K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Hong_Kong_(1800s–1930s)

https://www.historic-uk.com/HistoryUK/HistoryofBritain/First-Opium-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st_Sino-Japanese_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Day_War_(1899)

https://www.historyhit.com/facts-about-the-battle-for-hong-kong/

https://www.thoughtco.com/battle-of-hong-kong-236146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ese_occupation_of_Hong_K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Jardine_(merch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John_Temple,_3rd_Viscount_Palmerst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Elliot

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boundless-ushistory/chapter/the-early-war-in-the-pacif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ond_Sino-Japanese_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MacArthu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klin_D._Roosevel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ston_Churchi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garet_Thatch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Nations_General_Assembly_Resolution_27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