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秦州區關峽村:翠竹編就致富夢

秦州區關峽村:翠竹編就致富夢

雙手編出幸福新生活

——關峽竹編

寒冬歲暮,當皚皚白雪覆蓋高峻深邃的群山峽谷時,地處秦州區南部大門鎮山峽之間的關峽村確實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只見細細的竹篾在老匠人的巧手展示著以經緯編織法為主的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技法,經過起底、編織、鎖口的工序逐漸形成精美的藝術品。以其歷史悠久、做工精細、造型古樸被竹編同行讚譽為“竹編中的活化石”。

關峽村為“茶馬古道”必經之地,得天獨厚的毛竹資源,賦予了關峽竹編獨特的傳統工藝、悠久的竹編歷史。關峽竹編產品遠銷鄰近各鎮及周邊縣區,是隴東南主要的竹編產品集散地之一。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關峽的傳統竹編以粗絲竹編工藝編成的勞動生產生活用具為主,如竹蓆、竹籮、竹筐、簸箕、掃帚等。近年來,秦州區大門鎮以脫貧攻堅為抓手,提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要求,通過鎮府積極引導、幫扶工作隊全力支持、電商扶貧大力推介,使得竹編產業華麗蛻變,產品由原來的生產工具型轉為生活工藝品,如花籃、果盤、燈飾、花瓶等。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同時,大門鎮通過“一村一品”的扶持政策,採取“合作社+電商+扶貧車間”的運營模式,以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引導關峽村37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年平均加工竹編工藝品1.7萬件,戶均年收入1.8萬元。2018年,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濟南舉辦的“中國第五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進入決賽。不久,合作社被選為甘肅省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政府扶持、產業引導使關峽竹編成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脫貧路上,勤勞智慧的關峽人將用自己的雙手編出幸福新生活。

秦州區大門鎮關峽村:翠竹編就致富夢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天天天水網記者 劉曉亞

很小的時候,每到農忙季節,母親都會拿著竹籮和篩子,努力把每一顆糧食收拾到倉裡,那竹籮和篩子由於用的年代久遠,經過糧食和母親雙手的衝磨,粗細均勻的竹子已經從青黃色變成琥鉑色。每當年幼的我問起這竹籮和篩子是買的,母親就會告訴我一個在小孩子心裡來說很遙遠的地方--大門。

在秦州區大門鎮見到該鎮黨委書記於永平,一見面於書記就說:“現在我們大門的竹編搞了許多創新,市場效益相當可觀,成為我們創業致富的主導產業。”

大門鎮關峽村作為竹編主產區。共有279戶1338人,村莊坐落在生態林緣區,林地面積1700餘畝,村民收入以傳統農業、勞務經濟和竹編產業為主,是深度貧困村。

沿著平展的同村公路走進關峽村,在大路邊上豎著一個仿古招牌,“關峽竹編”幾個字十分搶眼。緊挨著招牌有一座農家院落,大門上掛著一個“天水市秦州區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牌子。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走進院落,大門兩側整齊的擺放著已經加工好的竹條、竹簚以及山核桃皮,一座水池裡泡著一捆翠綠色的竹子,屋頂上也晾曬著許多粗細不一的竹條。從一間房子裡傳出說話聲和金屬刮過擦的聲音。推門而入,房間裡坐著四個老人,一個在用鐮刀刮竹子,一個在劈竹條,一個在啟竹簚,一個在編小竹籃。他們四人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嫻熟的完成著各自手上的活計。“拍這幹啥,這個手藝我們莊裡多數老年人都會。”一位老人說。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在老人幹活的房間隔壁的兩間屋子裡,堆放著各種半成品。“這些都是合作社成員從自己家裡加工好交上來的零部件,只要最後加工組裝就是成品了。”剛剛從外邊趕來的合作社負責人張潤生指著那些半成品說。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張潤生是關峽村的文書,他從祖輩手裡繼承了竹編手藝,農閒時節總是做些竹籮、篩子出售以補貼家用,2013年他出頭成立了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後一直加工傳統的竹籮、篩子,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生產加工相對粗糙,再加上現在農作物種植面積的萎縮,市場對竹籮、篩子的需求明顯減少,導致市場銷路不佳,從事竹編生產的人員較少,一直處於停辦狀態。

秦州区关峡村:翠竹编就致富梦

2018年4月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停辦5個年頭後又一次“重啟”。合作社這次“重啟”不僅得到了高人的指點,還找到了“功夫秘籍”。高人的指點就是改變竹編產品的對接市場,以前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的竹籮、篩子主要對接農村山貨市場,現在要轉變觀念,想法讓這種綠色無汙染的產品走進城市的消費群體,“功夫秘籍”就是把傳統直徑42釐米左右的竹籮、篩子的設計進行改變,精細加工生產直徑30釐米的竹籮、篩子,並且在保證傳統工藝的同時,增加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工藝水平,經過改進後的竹編產品在當年6月份的伏羲文化節上大受追捧,試生產的200餘件產品全部售罄,還簽訂了85筆訂單。7月5日大門竹編又被邀請參加蘭洽會的展銷,銷售依然火爆。說到蘭洽會銷售的場面,張潤生依然記憶猶新,“記得那是展銷的最後一天的下午,我們提前準備的所有產品已經全部賣光了,這時來了一位老太太,她說自己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展會上有賣竹籮、篩子的,一種親切的感覺喚起了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她倒了幾趟公交車才趕來,為了現場能賣到我們的竹籮和篩子,可惜的是當老太太來時我們的產品全部賣完了,看到老太太失望的神情,我讓她留下聯繫地址和電話,迴天水後專門給她郵寄一套。”

據張潤生講,大門鎮關峽村的竹編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手藝,周圍幾個村子有的編揹簍,有的編竹蓆,有的編簸箕,有的扎掃帚,各有側重,關峽村主要編竹籮、篩子。今年以來,關峽村的竹編之所以完成華麗蛻變,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工具轉型為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工藝品,主要得益於駐村幫扶工作隊李繼鵬隊長對傳統工藝的破與立,改變尺寸、改良工藝、開發造型、尋找市場、拓展銷路等工作無不傾注了他的心血。同時在李隊長的幫助下,關峽村竹編手藝人張永紅作為甘肅省唯一入圍草柳藤編織決賽的選手,參加了2017年9月13日在山東濟南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現場決賽,和全國35位草柳藤編織選手進行了切磋和交流,關峽竹編因造型古樸、做工精細、歷史悠久,被竹編同行讚譽為“竹編中的活化石”。這次參賽是關峽竹編繼伏羲文化旅遊節、蘭洽會後又一次重要的宣傳展示,還為合作社打開了外地市場,與山東等地的客商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供貨關係。

在張永紅家裡,見到了正在忙著編竹籮的張永紅,他憨厚的說:“我們莊稼人,一直把編的活計當做補貼家用的副業做,農閒了給合作社供些貨,農忙就顧不上了,像我如果把這當做主業來做的話,一年我可以做1000個,每個收購價按30元算,一年僅竹編就可以收入3萬元。”

從2018年4月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重啟”到當年11月底,短短的半年時間,關峽村有48戶52人加入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併為其提供竹編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這些社員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40人,非貧困戶10戶10人,低保戶2戶2人,帶動農民實現銷售收入14.2萬元。2019年,以“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力,關峽竹編再一次進行技術、資源和市場的整合,向設計要市場,向技術要質量,向資源要效益,不斷擴大關峽竹編的社會影響和市場附加值,全年銷售竹編4600件,銷售額達到18.6萬元,人均收益5100元,當年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依靠勤勞的雙手已經全部脫貧。由於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起到了帶頭作用,合作社的發起人張潤生應邀於10月14去北京出席2019年全國扶貧日“鄉村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脫皮攻堅帶頭人一起分享了致富路上的幸福感。

正如關峽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李繼鵬與秦州區商務局幹部 宋曉江共同編寫的快板《關峽竹編》裡說的那樣:野生竹子一捆捆,祖傳手藝真不賴。婆婆媳婦齊上陣,竹籮篩篩炕頭擺......竹編傳承幾百年,傳統產品發愁賣。精準扶貧政策好,駐村幫扶出點子。改型竹編受歡迎,聯繫商務搭金橋......青山綠水風光秀!關峽開創產業路!學技術、跑銷路,歡迎加入合作路!早日脫貧,快致富!向習總書記報喜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