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嘉慶年間貪腐成風,他被派去核查賑災銀,為何卻突然想不開自盡呢

導語:公元1808年11月16日,山東即墨新科進士李毓昌家中,張燈結綵慶祝高中的氣氛還未退去,而其家人突然收到一個噩耗──李老爺在淮安府山陽縣上吊自殺了;自殺的原由竟然是“心神不寧”,對於這個詞語可以理解成古代抑鬱症、精神病,更封建點的說法還可以是“撞鬼了”;家中的頂樑柱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去,李家上下悲痛萬分,李毓昌的弟弟李泰清覺得事有蹊蹺,誓要查明兄長的真實死因......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李毓昌中進士那年已經38歲,經過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終於金榜題名;隨後李毓昌被委派到江蘇做候補知縣,李毓昌赴任之時,淮河與洪澤湖洪水氾濫,將周圍的農田與屋舍全部淹沒,淹死、餓死了無數百姓;嘉慶帝下令向當地撥放賑災款銀,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山陽縣地區,共分得九萬九千兩賑災銀;嘉慶年間全國官員貪腐成風,嘉慶擔憂有人私吞災銀,在款銀髮放完畢後,便派人前去審查核對,李毓昌被選中,正是這一批次查賬官員中的一位。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一個新科進士前程似錦,怎麼會突然想不開自殺呢?李泰清懷著重重疑團將兄弟的靈柩接回了家,而且回鄉之前山陽縣令王伸漢,還特意資助了150兩路費表示慰問;在李家人清點李毓昌遺物之時,翻出一件血跡斑斑的馬褂,仔細察看衣袖中還藏有一張紙片,上面赫然寫道:“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意思就是說山陽縣官員侵吞賑災款,他們還利誘李毓昌同流合汙,而李毓昌唯恐辜負皇恩憤然拒絕;隨後李家人請來仵作開棺驗屍,更是發現李毓昌並非死於自縊,而是中劇毒而死,很顯然此事有天大的冤情;時值李毓昌的恩師,安徽巡撫彭初齡回即墨探親,聽聞學生被害他十分震怒,親自撰寫狀紙帶李泰清進京申冤。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一個查賬的官員竟然被殘害致死,嘉慶帝得知後龍顏大怒,當即下旨令山東巡撫重新開棺驗屍,另一方面責成三省總督與江蘇巡撫,將山陽縣賑災卷宗與涉案官員押解進京;他還強調說:“如果有人敢不細心追究,導致兇手逃脫,朕定嚴懲不貸”;山東巡撫接旨後不敢怠慢,立即組織當地9名大員,帶上精幹仵作前往李家驗屍;而此案嫌疑最大的山陽縣令王伸漢,頓時慌了神,他重金聘請殺手前往李家,企圖想毀屍滅跡阻攔山東官員查案;但李家人早有防備,他們將李毓昌的遺體安置到地窖中,並且派多人日夜看守;殺手見難以下手,便隨便取上一件信物回去交差了。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經山東官員驗屍查明,李毓昌乃中劇毒而死,死後又被人用繩索套住脖子掛在樑上;嘉慶確認了李毓昌確實冤死後,令軍機大臣親自坐鎮,統領由刑部、吏部、都察院組成的聯合專案組,前往山陽縣調查此案;到了次年九月份,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原來李毓昌一行查賬官員到達山陽縣後,王伸漢唯恐他貪汙賑災款之事暴露,於是立即對查賬官員進行賄賂;而李毓昌卻嚴詞拒絕,並帶人到鄉下挨家挨戶核對賑災銀,經過了一個月的仔細核對,李毓昌發現有大筆賑災銀對不上賬目;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王伸漢唯恐李毓昌上報朝廷,便一不做二不休花500兩白銀,買通了李毓昌的兩位僕人,然後又盛情邀請李毓昌參加宴會,李毓昌推脫不過只得赴宴,宴席上王伸漢對他頻頻敬酒,不勝酒力的李毓昌很快便醉倒,被僕人攙扶回到了寓所休息;李毓昌酒後口渴,這時他的僕人將毒藥倒進茶杯中,引誘李毓昌一飲而盡;李毓昌很快便毒發吐血身亡,隨後僕人又用繩索套住了他的脖子,將其吊在樑上,偽造了自縊假象;而李毓昌深知查案的風險,早就將遺書縫在了衣袖之內,因此才有日後家人發現端倪的機會。

新科進士客亡他鄉,衣袖中的遺書留下線索,背後引出滔天鉅貪案

​經專案組查明,山陽縣共得九萬九千兩賑災銀,知縣王伸漢冒領了兩萬餘兩,自己獨吞一萬兩,剩下的贓款用於收買賄賂相關官員;隨後嘉慶帝御批山陽縣令王伸漢斬立決,總督、布政使、按察使全部革職查辦,兩個謀害主人的惡僕,也被凌遲處死;李毓昌沉冤昭雪後,嘉慶帝還親自作詩哀悼,李毓昌這樣剛正不阿的清官,在當時實在是鳳毛麟角,他飽讀聖賢書,高中進士做官後,依然秉承著“不負天子”的道德自律;如果李毓昌與王伸漢同流合汙,自己便不會客死他鄉,山陽縣的貪汙賑災款情況,也不會被朝廷知曉;但李毓昌卻將自身安危拋在腦後,一心要查明賑災款的去向,不負皇恩不負百姓,實在是一位令人欽佩的“硬漢”。

大清王朝幅員遼闊、人口數億,如此超級大國,一件冤案都要驚動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委派朝廷大員組成的專案組才能查明真相,可見大清官場的“貪汙症”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從嘉慶一朝開始,因為國內貪腐成風,大清便走上了下坡路從盛世滑落,也為幾十年後,中國受西方列強的欺辱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仁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