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评论」给杀医嫌犯家属救治,是医院在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

文 | 敬一山

近日,北京民航总医院发生的惨烈的伤医事件,触痛了整个社会的心。急诊科女医生杨文被嫌犯残忍砍伤不治身亡,国家卫健委法规司司长赵宁回应称,对此事非常痛心,也非常愤怒。这个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网上有事发现场的视频,嫌犯行凶手法的残忍令人发指。而行凶的动机,据遇害医生同事的讲述,是嫌犯因为老龄家属的治疗问题无理刁难医护人员,之前已经多次扬言“老太太死了谁也别想活”,但没想到病人还在治疗中,嫌犯竟就如此丧心病狂。

如卫健委官员所说,这根本不是平日大家理解的医疗纠纷,而是严重的刑事犯罪。现在嫌犯孙文斌已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批准逮捕,但惨剧刺激起来的民愤依旧在网络集聚,难以退散,大家痛心于无辜受害的医生,同时迫切希望看到“恶有恶报”。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挑战朴素善恶观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消息,也就特别容易被传播。

这些信息中有两类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有传闻称嫌犯家属背景深厚,可能是想印证他们为什么能在医院那么嚣张。各种对嫌犯家属的人肉中,有一条称嫌犯有亲属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承包食堂。这也“逼”的该校很快出来辟谣,称并没有网传的承包食堂的人。

其二则是有传闻称在惨剧之后,那位老太太被转移到了别的医院,住进了VIP病房,接受很多专家的集体会诊。这传闻因为隐含了“按闹分配”的信息,所以尤为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嫌犯干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事之后,他之前的不合理诉求现在竟还被加倍满足,确实挑战了普通人基于日常情理的认知。

舆论的这些反应从传播规律来看完全可以理解。越是恶性而又重大的事件,本来越需要充分的信息传播和公众探讨,这样不仅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焦虑和恐慌,同时也有利于公共情绪的抚慰和平复。但事件至今权威信息释放并不充分,那么公众的信息需求只能通过各种传闻来满足,而传闻的最大特征就是无法保证准确性却又最能感染情绪。

如果理性来看,上述两类信息以及背后隐含的诉求,都有可争议的地方。嫌犯再凶残可恨,罪都不及家属,对家属发动网络人肉,显然是不合适的。至于给老人转院,即便信息属实,这也并非不能理解。在发生这样的惨剧之后,将老人继续留在原医院救治,对于医患双方来说可能都是折磨。转院不是“圣母”,而是医院救死扶伤的天职所在。

这些道理原本也不难理解,之所以舆论还在很大层面呈现非理性倾向,更像是一种过激言论。大家看到早有无理取闹言行的嫌犯未能被有效制止,一步步走向疯狂,大家忧心“按闹分配”的潜规则再次生效,嫌犯的其他家属竟能从惨剧中“获益”,大家担心现在的制度和公权,对于“坏人”失去应有的制裁力……所以即便明知网络言行过激,也宁愿加入“惩恶扬善”的队伍。

就在12月28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再次明确提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维护医护人员安全需要纸面制度的完善,但更要看落地执行、看个案的善后处理。公权在惩恶扬善上的立场应该更鲜明,透明公正的处理以及信息释放,方能减少舆论场的过激言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