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隨著電視劇《白鹿原》的熱播,帶有陝西韻味的純樸民風撲面而來。讓人意外的是,劇中曾出現過的陝西美食油潑面也隨之走紅。

隨著那熱辣辣的油“呲”的一聲潑在碼好的面上,無數觀眾的饞蟲也被勾動了,紛紛大呼“看餓了”!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陝西人喜歡吃麵食,可以說聞名全國。陝西的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盛產上等小麥,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糧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人發明了無數關於麥面的吃法,僅僅是麵條,陝西人就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

岐山面、擺湯麵、蒜蘸面、宮廷罐罐面……雖說都是面,但是陝西把每一種面都做的與眾不同,就像陝西的歷史一樣,都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氣息。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Biang-biang面

“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biang biang面,也叫褲帶面。在面的家族裡,它是眾望所歸的老大: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就最大限度地填滿了對飽足的定義。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Biang-biang面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正宗褲帶面,需要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擀成長寬厚的麵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那筋而穰、寬又長、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就是老陝的命根子,也是老陝的精神頭,吃起來雖然費勁,卻十分勁道解饞,秦人豪爽風貌,此一碗麵可見端倪。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為著名。

賈平凹說:“岐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難辨其真偽,一觀臊子燣法和麵條擀法便知。”岐山臊子面的好壞,就看兩點:一看臊子,二看面。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岐山臊子面製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講究起來有九字令: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

薄筋光是指麵條的質地,薄而不噥、光如游魚。酸辣香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汪是指湯水溫度要高,面少湯多,油、肉要多。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岐山臊子面與一般麵條不同,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入碗中一窩絲,澆上臊子湯,只吃麵條不喝湯。

關中西府人,村裡唱戲,或婚、喪、嫁、壽等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都用臊子面款待賓客。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趙寧博士,在《趙寧留美記》一書中讚揚“岐山臊子面”“精彩無比”,並奉勸“讀者諸君,沒有嘗過的,趕緊拜訪陝西鄉黨,討來吃吃。

天下美味,不過如此”!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岐山擀麵皮

擀麵皮是陝西地區特有的傳統名小吃,尤以西府寶雞地區的岐山擀麵皮為佳。

擀麵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

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製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味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岐山大刀鍘面

岐山臊子面的麵條,可以是機器掛麵,可以是手工掛麵,也可以是擀麵條,而最好的要算是大刀鍘面了。

大刀面是岐山縣最為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

只見那師傅用手握住刀背,嚓嚓嚓切將下去,說時遲,那時快,伴著刀柄在木條上輕輕地移動,幾斤細如棉線長達數十公分的大刀鍘面,幾分鐘時間就已經鍘切而成。

由此岐山大刀鍘面可稱之為“功夫面”,如不親眼目睹,誰能體會個中滋味?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鍘面的煮麵講究寬湯速煮,大鍋下小面,一鍋一碗麵。

師傅們將鍘好的鍘麵糰成小坨,一坨一坨扔進滾鍋,用鐵絲編的菱口笊籬迅速地撈起浮起來的鍘面,抖上一抖,在冷水缸中一激,可以使細薄的鍘面緊緻爽滑,然後再入滾鍋迅速一浸一抖,一聲大喝“起”!

翻腕一個抖甩,那團鍘面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5、6米開外的紅湯師傅應一聲“來咧!”拿碗輕輕一抄,那面準確無誤的落入碗中,臼一勺湯汁潤面,用勺勾面倒回湯汁,撒上漂黃,再澆上湯汁、淋上臊子後遞給久候的吃貨們!

這套動作週而復始,一氣呵成,“起”“來咧!”之聲此起彼伏,融貫通暢,引來了陣陣喝彩聲。

這樣做出的大刀鍘面,味道格外鮮香刺激,口感也是爽滑有勁,堪稱“薄、筋、光”的最高水平。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油潑面

關中名諺“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嚷嚷”,就道出了油潑面在陝西人心目中的地位。

“粘”在陝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賓號稱油重無水引火即燃的幹燃面不同,陝西的粘面,就是指久負盛名的油潑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油潑面最重要的是油潑,一定用上等的菜籽油,舀出滾沸的一勺熱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麵及麵條上,耳聽得“嗞啦”一聲,眼見一道火光閃過,頓時將花椒麵、辣椒麵燙熟而滿碗紅光,蔥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氣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慾大增。

吃到嘴裡麵條筋道爽滑有嚼頭,小油菜、綠豆芽清脆爽口味道美,辣子蔥蒜鮮辣可口餘味長,那滋味美得人恨不得把舌頭都吞下去。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楊凌蘸水面

楊凌過去不叫楊凌,叫楊陵,是隋煬帝的寢陵,建楊凌農業示範區之際更名楊凌。

然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滄桑,關中人吃麵的口味未曾更變,楊凌蘸水面概括起來只有20個字:“面白薄筋光,湯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越覺香。”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拉到碗裡的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多吃幾次蘸水面,方理解其中妙處,其實是圖個清爽。

獨吃一根面,幾束青菜,碗中可叫湯也可以叫臊子,與油潑面的重油、巨辣正好相反。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蘸水面講究個一青二白,青則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總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於水,面是拉出來的,寬3至5釐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白白的盤繞於青綠之中。

面是強筋面,咬在口裡,滑潤,富彈性,是有張力的一種,像咬著三秦大地的月光。

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麵湯裡青菜,這樣就又清爽上陣了。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酸湯麵

酸湯麵亦稱“細長面”。酸湯麵的特點是“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

人們總結細長面“下在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一根線。”它柔軟耐嚼,湯香撲鼻,做法精細,獨具一格。

酸湯麵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取特粉(農村即稱“飛籮面”),用蕎灰或鹼面對好的水和麵,經反覆揉搓成麵糰,放在盆內“回醒”,再揉搓若干次,然後再擀,直擀到薄厚均勻,透亮如紙,再用專用面刀切成細、中(韭葉)、寬三種,放在“淨巴”或菜盤上。

酸湯麵一是面細而長,二是湯酸而辣。食用時,前鍋下面,後鍋氽湯,擺幾個小菜,邊下邊吃,先細、後中、再寬,盛麵湯多面少,每碗只是兩、三口,三種面都得嚐到。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丁丁面

傳說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著一群本分樸實的關中人,生猛剛毅的性格也造就了這裡飲食的與眾不同,丁丁面就是這白鹿原上的絕頂美味。

丁丁面,也有人叫它“懶麻食”,選用白鹿原生長的優質小麥麵粉,先將麵粉調和好,稍“醒”一會,後將面反覆用力搓揉幾遍,然後用手捻成手指粗的圓形麵條,用刀斜切成大小薄厚均勻的小丁丁面。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丁丁面的吃法很多,可炒可燴,也可以油潑。

其特點為麵筋、光滑、味香,白、紅、綠、黃色澤鮮美,口感極好,葷素均可,老少皆宜,是白鹿原有名的特色小吃。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蒜蘸面

說到這個【蒜蘸面】,確切講應該是【面蘸蒜】,因為是將煮熟的麵條蘸著蒜汁兒水吃。

先將麵條扯成寬長條,煮熟後,撈進一個盛有涼開水的大盆裡。

另取一小碗,放幹辣椒麵、紅辣椒段、青蒜苗切碎、最上面碼上搗碎的蒜沫,澆上滾燙煮沸的熱油,“吱拉”一聲!一縷青煙嫋嫋升起,金黃色的辣椒麵頓時像小魚般吐泡泡,碗邊浮起油沫,再加進去香醋和少許鹽拌勻。

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拉到小碗裡的蒜蘸汁中,蘸著吃。

嘴裡味道可能不太好,但是吃起來的味道那可一定好!味道極濃,香辣爽口,香、辣、筋、軟、滑,是夏秋兩季特好的麵食。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戶縣擺湯麵

戶縣擺湯麵,因為食用時在桌子上分別放一碗溫湯細麵條,一碗臊子湯,人們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擺涮一口吃一口,邊擺涮邊吃而得名。

擺湯麵的吃法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韭菜、蔥花、臊子肉等,再配上戶縣的陳醋,放入炒好的豆腐,雞蛋餅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蒜苗、蔥花。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擺湯麵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很是見功夫。

首先是要選用當年新鮮小麥磨製的麵粉。

製作工藝相當講究,麵糰要揉光、餳到,擀製出的麵條才能有很好的筋力和韌性。

用手工擀制的麵條是“薄如銅錢,寬似韭葉”,既要薄又要有嚼頭。

同樣的,制調味湯時,要經過煸炒將肉中的油份炒出,炒至酥爛便於入味。

各種配料、調料用量要準確。湯要鹹淡適中,下湯一“擺”就得入味,這樣吃起來才有味道。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耀州窩窩面

窩窩面是陝西省耀州區的名菜。成品面形渾圓,漂浮碗內,湯清味鮮,紅綠相映。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耀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顧名思義,“窩窩面”,就是因其用料中有如窩狀麵食而得名。

窩窩面講究配料,烹製特別,是道典型的功夫萊。

其做法是:用上好的精白麵粉摻入雞蛋黃,攙揉成硬麵團(據說一個小夥子揉上10斤面的硬麵團,都要出一身汗,長喘一陣氣),然後把面擀開,切成骰子形大小狀,用一種特製的如筷子頭半圓般的工具,

將這骰子面塊一個個砘壓成窩狀;關鍵是要選上等的口蘑澆上雞、肉湯,上籠蒸透備用,烹製時再將蒸透的口蘑放人雞、肉湯鍋中燴煮,並在湯鍋中放人適量的用大肉爛成七成熟的肉沫,再下入基本煮熟的窩窩面,

烹燴出鍋前再加人蔥末、薑末、和用油煎成菱形的雞蛋片、香菜、切成薄片的核桃仁,使之在湯鍋中烹燴為一體,最後勾芡、滴上等芝麻香油,便可出鍋了。

其狀五顏六色,肉沫鑽進了面窩窩,因有口蘑肉湯座莊,所以口感筋、滑、香、爽,可謂色、香、味俱佳。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耀州鹹湯面

在耀州人的飲食中,最以鹹(han)湯麵、蕎麵餄餎和窩窩面久負盛名,被譽為耀州“三面”。

鹹湯面的面從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適量的鹼水將麵粉糅和好,扯成麵條,煮熟撈出涼透,拌上熟油儲存在容器裡。

次日清晨,將煮麵的湯燒開,放入食鹽、小茴香、花椒、大茴香、胡椒、丁香和桂圓等十幾種原料配製的調和粉,加上豆腐片。

將每一碗白裡透黃的麵條用調好的滾煎湯透幾遍,將面透熱,灑上生薑末,蔥花及油潑辣子,鹹湯面就算做好了。

講究一點的用豆腐、羊血塊做配料。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棍棍面

在諸多面食中,棍棍面是一個佼佼者。棍棍面其形如棍,長短粗細均勻,筋韌光柔超群,極有嚼頭,吃到底沒有斷節,愈吃愈覺其香美,百吃不厭。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棍棍面看似扯麵、抻面,卻又不是扯麵、抻面。扯麵、抻面自然不錯,那是一把把扯出來、抻出來的,看高明廚師操作,大有妙手生花之感,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棍棍面卻要一根一根地製作。面要和得好,醒得好,切成一條條後,要一條條地用手在案板上滾搓成形。

所以關中農村也有叫“搓搓子”的。特點便是手工操作,一棍不苟。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澄城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做麵條不要刀與擀麵杖,用手工撕制而成,故名手撕面。

手撕面獨特之處,面勁道爽滑、具有彈性,跟平時用機器或者刀弄出來的截然不同。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漿水面

漿水面,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丞相蕭何在漢中所起,用時令青菜醃製出漿水,手擀細面,調入蒜辣子紅油,令人口味大開,醒酒解暈,清酸爽口。

漢中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

關中的漿水面類似於酸湯麵,是夏季常見小吃,漿水菜的菜多為芹菜。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藍田餄餎面

蕎麵餄餎,古稱河漏、合絡、手搦餅,是以蕎麥為主要材料製作的食品,是陝西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尤以藍田生產的餄餎備受歡迎。製作蕎麵餄餎,須選用新鮮的蕎麥麵並且講究現磨現做,共分為和麵、煮條、拌油三個主要程序。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由於蕎麵黏性差,用常規制作麵條的方法很難成型。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發明了專用工具“餄餎床”。

“餄餎床”為木製,是把一塊窄而長的厚木板,中間掏一個圓洞,洞底裝一片多孔的鐵片。

在木板的下面裝有木腿,便於支在鍋上。厚木板的頂端連著一根長木棍,上面裝著一根直徑略比圓洞小一點點的園木樁。

製作餄餎時,把和好的蕎麵團搓成園條放入園洞內,按動木棍用圓木樁擠壓,面從鐵片的小孔中被擠出,直接落入滾水鍋內。

煮熟後,就成了細長光滑的餄餎。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藍田蕎麵餄餎可以兩吃:一種是吃涼的,另一種是吃熱的。

夏季一般是涼吃,調入精鹽、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醬和紅油辣子。

有時師傅芥末下得多了點,一入口,不由渾身一顫,感覺七竅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東西。

冬季多是熱吃,先用熱骨頭湯把餄餎澆熱,再在餄餎碗裡澆上臊子,撒入香菜、蒜苗絲和胡椒粉。

吃起來湯鮮餄餎筋,通體舒暢。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禮泉烙面

禮泉烙面早在秦朝時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稱,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被譽為“世界面食之鼻祖”。

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i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反覆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

烹湯一般用肉湯、骨頭湯為最佳,五香大料、油鹽醬醋雞精等調味料巧妙搭配,

再加入自家特製油潑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製成一鍋色澤豔紅、香辣誘人的烙面紅湯。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每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開始製作烙面,當地人稱“攤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

“攤烙面”就是將麵糊沿鐵鍋淋入,攤圓推薄,烙烤至熟,過程和做煎餅相仿。

烙熟的麵餅薄光透亮,麥香撲鼻,晾好後在案上逐條橫切為細絲,製作即全部完工。

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許多時日,少則將近十天,多則半月有餘。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吃烙面的方法卻是極有講究:

一是要面少湯多,才能熱氣蒸騰,湯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二是熱湯澆上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細和湯的辣香,在湯裡泡得過久即脹軟難吃;三是隻吃麵而不喝湯。

湯已入面,面中含湯,吃了面還喝湯,過頭了,飯後一定口渴不止。其麵筋薄細潤,其湯濃煎辣香,箇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體味。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戶縣軟面

陝西的口頭禪裡就有“金周至銀戶縣”的說法,

戶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極好的自然風水產出的麥子,穗大而厚實,磨出的麵粉精白而細膩,做出的麵食幽香而筋道,戶縣軟面就是用這種麵粉做的。

戶縣軟面不同於陝西其它麵食的地方在於,面和的稍微軟一些,餳發的時間比較長。

面餳好、餳透後,擀開、擀圓、擀薄,薄到什麼程度呢,大概1mm薄厚,再用刀切成寬約兩指的長條,下鍋煮熟。

因為面是純手工擀出來的,吃起來很有勁道,又因為擀的比較薄,所以吃起來並不覺得硬,口感軟軟的、滑滑的,老人和胃不好的人吃了都好消化,配上韭菜、豆腐乾、豆芽等菜碼,再澆上臊子,香得很!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合陽踅面

不吃踅面不看線(線指合陽線戲),不算到過合陽縣。踅面,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

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

因為踅面從和麵、攤餅到下面、撈麵甚至調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裡邊,因而得名。

踅面,也有寫作 “旋面” 的,因為“旋”字在合陽方言裡念“踅”,意思是盤旋、折回、來回走動。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麵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

食用雖然方便,製作過程卻比較複雜,要求也比較嚴格。

分為磨面、和麵、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踅面是快餐。不要等,二分鐘即可盛到面前。或幹撈,或帶湯,悉聽尊便,須手再用笊籬撈一些魚兒粉,

然後調上大油(白油)或大油辣椒(紅油)、清油辣椒、鹽、醋、蘸一點花椒麵,撒一捏蔥花,便可食用了。吃起來又綿,又潤,又辣,香味濃烈,頗覺過癮。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削筋面

主要流行區域是陝西的寶雞、鳳翔及毗鄰地區,其他地方比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做法就是將麵糰擀成長條狀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長約 10釐米、寬、厚約3毫米的條,後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了。

由於煮熟後吃筋道可口,名曰“削筋面”。傳聞此面為唐時宮廷名吃。製作中有幾點特殊要求,就是麵粉加水揉好醒到,要求面硬。醒好的面擀成一寸多寬一尺多長半公分厚的面片。

要切得寬窄均勻,水滾時下面,削筋面再煮不爛,撈在碗裡條條清晰、不粘,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膩,辣香爽口,鹹酸適口的特點。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三原疙瘩面

聽到“疙瘩”這個名詞 ,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疙瘩湯之類的,這就錯了,“疙瘩面”類似於女孩子盤的頭髮,陝西方言中形容一團東西纏繞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於是便由此而得名。

這種麵條,條細如龍鬚。盛入碗內,面絲縷縷簇擁成團,宛如花蕾含苞待放,形似錦龍盤繞。

好多人都認為面是拉麵一樣拉出來的,仔細嚐了卻不是,這個面確實是刀工切出來的,刀工細膩而勻長,面柔軟而筋絲,正是切出來的所以更方便盤成“一疙瘩”。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這種面有三種吃法,既可拌上哨子幹吃,又可涮開放進特製的酸湯中湯吃,還可以將面和酸湯,哨子辣椒放在一起,叫酸湯哨子面。一面三吃,美不勝收。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麟遊血條面

血條面製作講究,具體做法是:取新鮮豬血或羊血,加鹽後反覆攪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後用細紗網過濾,取締雜質,兌涼開水少許,放幹細調料若干。

另選精細麥麵粉,用過濾好的血漿和麵,或人擀或機壓成薄面片,每壓一層抹一層油(豬油、雞油、菜油均可),用油擦遍,幾經摺疊壓薄,切成細條,上籠蒸二十分鐘後,晾乾保存,類似於現在的方便麵。血條面可以根據食者的需求,調成暈、素兩種。

將做好的血面入湯,泡幾分鐘即可食用。

麟遊血條面是中國民間古老飲食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族的飲食大花園中,獨一無二,其他地方沒有人制作食用血條面。

你看:紅豔豔的面,油汪汪的湯,黃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味濃而不腥,色紅而不辣,油厚而不膩。看了眼饞,聞了噴香,吃了爽口。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安康蒸麵

安康蒸麵,是以麵粉為主料蒸制而成的一種麵食。

先在麵粉裡添加少許食鹽,用水和成麵漿,將麵糊盛入表面塗擦食油的鐵製或鋁製圓蒸麵鑼裡,放在大口鐵鍋水裡蒸。

數分鐘後,一個圓型、清黃、柔軟的蒸麵即成。再配之豆芽,澆上醬油醋、蒜泥、芝麻醬、油潑辣子即可食用。

判斷蒸麵的好壞,一是看面的筋絲、顏色。二是看佐料的運用。佐料好,可開胃、增味,使蒸麵錦上添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康蒸麵的全部製作過程中,不論是主料、輔料還是調料,都要經過高溫蒸煮,絕不生入食品;用來調味的鹽、大蒜水、醋汁,不僅具有良好的調味增味作用,還具有很好的消毒殺菌功效。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武功旗花面

“旗花面”,也叫“奇花面”;因它碗上飄的五顏六色似花非花,又叫“奇花面”或者“七花面”;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面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

正如人們所說:“挑起如旗,放下是花”。

如今,以味清,面軟、湯煎、醋酸為特點的旗花面作為武功的獨特風味小吃,已經盛名遠揚。

贊一個!銅川兩種麵食上榜陝西美食麵條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