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長見識!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增加蘋果甜度還給西洋參當被子


過去每到收穫的季節,田地裡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秸稈往往就成了廢棄物,而如今,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的農作物秸稈卻派上了大用場。經過綜合利用後,農作物秸稈成為了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無廢農業”中一種十分寶貴的資源,對環境保護、資源節源、農民增收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文登區高村鎮蘇家泊村的田地裡,遠遠望去,一片片金黃色的玉米秸稈正在隨風搖擺。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四五臺大型秸稈切碎還田機在田間一字排開,徐徐向前駛去。隨著機器在玉米地裡穿梭,所到之處,一排排玉米秸稈整齊倒下,並被秸稈切碎還田機粉碎,均勻的拋灑在田間。不過十幾分鍾,一畝地的玉米秸稈就被全部粉碎,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覆蓋在田地上。

緊接著,一臺深耕機出場,順著剛剛秸稈切碎還田機的路線向前行駛,將土地深耕,剛剛粉碎後的玉米秸稈也被埋進了土裡,在土壤深層腐化成有機質,提升土壤的肥力。筆者用手掌對比了一下機器深耕的深度,大約在40釐米。最後,幾臺機器再次一字排開,將剛剛被深耕後的土壤進行平整,來年農民即可免耕播種。


一畝玉米地,如果靠人工清理秸稈並進行耕地,往往需要一天多的時間,但是如果用一臺秸稈切碎還田機只需不到半小時即可完成。同時,為倡導這種生態化“無廢農業”的發展,讓秸稈切碎還田機進行作業,政府每畝地為農民補貼費用50元,這樣全部由鎮上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操作,每畝地從秸稈粉碎還田到深耕、平整等“一條龍”機械作業,農民每畝地僅需支付百元左右的費用。

文登是威海市西洋參主要種植地,在蘇家泊村也種了不少西洋參。朝著田地裡放眼望去,幾塊方方正正的土地被黑色的防曬網圍起,裡面正是在“冬眠”的西洋參。仔細一看,在一壟壟整齊種植的西洋參身上蓋著的一層厚厚的“被子”,這“被子”正是由小麥秸稈做成的。“入冬後西洋參上面要覆蓋著小麥秸稈,一是用來防凍保暖,二也能起到防病蟲害的作用。而隨著小麥秸稈在地裡腐爛,也可以作為有機肥料被西洋參吸收。”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

走進文登區葛家鎮西孫疃村的大德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一處秸稈回收站,一座座堆起的黑色“高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們看起來和黑色土壤差不多,但用手摸摸卻有鬆鬆沙沙的感覺。原來,這就是用廢棄物製成的有機肥,秸稈和畜禽糞便是製成有機肥廢主要原料。


該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農作物秸稈、花生殼、畜禽糞便等回收回來以後,在回收站被大機器一股腦兒的“嚼碎”,再運輸到發酵池,在翻拋機的作用下,秸稈與畜禽糞便充分接觸,在原料作用下發酵直至腐熟,做成了鬆軟的有機肥。變廢為寶後的有機肥返回農田,減少甚至替代了化肥的使用,讓土壤肥力越來越足。

在葛家鎮的另一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區,幾臺機器正在對有機肥進行翻拋。負責人呂崇軍介紹,這裡每年要生產4000餘噸有機肥,全部用在蘋果園的土壤中。經過有機肥的滋養,蘋果的外觀光澤度和口感都比普通蘋果略勝一籌。“經過專業機構的檢測,我們蘋果的甜度可達到19度,而普通的蘋果的甜度大多在13度左右。”呂崇軍自豪地說。

下一步,文登區計劃在全區廣泛推廣秸稈精細化還田、秸稈有機肥堆漚技術等技術,通過採取綜合措施使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制定秸稈利用政策措施,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開展。通過實施該項目,強化鎮級秸稈收儲中心建設,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服務技術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