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未来哪种农药剂型更“吃香”?这里有一份预测

(广告也是极好看的,别让广告溜走)

农信传媒

中国农药制剂未来的发展态势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产品向绿色、安全、增效、精准发展;制剂技术开发将以高传导、低挥发(VOC)、低淋移、防飘移和智能释放为导向;在产品结构方面,高溶剂含量制剂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低VOC含量和无粉尘的制剂产品将获得较快发展,农药制剂产品剂型结构的调整将加快……

从全球制剂技术的发展理念

看未来制剂研发思路

从制剂技术层面来看,世界农药制剂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传统剂型的制备技术(上世纪50年代前后);第二代环境友好剂型的制备技术(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延续至今);第三代绿色、生态的制剂技术(2005年前后启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代农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动态表现为:

1. 目标:开发绿色/生态/安全的农药制剂技术;

2. 思路:将过去以分散/润湿/稳定为主线的研究思路, 转变为以药物的传递为主线开展研究,需要研发新的药物传导技术(New delivery technology );

3. 重点:由偏重新剂型的研发转为对制剂组分的选优;

4. 组合创新: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引入新材 料、新成果,开展多专业合作。如膜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等;

5. 评价体系:将风险评价列入安全评价体系;

6. 项目设置:以提高制剂某种性能的条形项目为主开展研究,例如:提高药效、低VOC、按需控制释放、防飘移、防淋移等。第三代农药制剂技术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开展的,与我国农药新的安全和减量要求方向是一致,中国的农药制剂技术需要与世界同步发展。

未来哪种农药剂型更“吃香”?这里有一份预测

中国农药制剂的发展预测

中国的农药制剂技术曾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到上世纪末,制剂加工能力达150万吨,乳油占50%、可湿粉、粉剂占25%,年耗甲苯、 二甲苯等有机溶剂40万吨。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组织第二代农药制剂技术,即环境友好农药剂型的系统研发,至本世纪初在全行业推广,使中国农药制剂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8-2008的十年中,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种子处理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等农药新剂型 产品在中国农药行业先后产业化。新剂型制剂产品数量占全部农药制剂产品的 比例1998年为2.6%、2005年为10%、2008年为17.2%。

在2008-2018的第二个十年中,中国农药制 剂行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环境友好新剂型产品的占比:2012年达到24.66%,截止2018年底已上升到45.68%。在此期间,全行业对乳油中 轻芳烃等有毒有害溶剂系统实施严格的限量和技术改造,对粉体加工过程实施了自动化清洁生产改造,EC、WP等老剂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建立了严格的农药标准系统, 其中产品标准多采用国外标准的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尤其是通用方法几乎全部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

未来哪种农药剂型更“吃香”?这里有一份预测

中国农药制剂未来的发展态势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产品的发展方向:绿色、安全、增效、精准。

制剂技术的开发方向:高传导、低挥发(VOC)、低淋移、防飘移和智能释放。

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a. 高溶剂含量制剂的发展会受到限制;b. 低VOC含量和无粉尘的制剂产品将获得较快发展;c. 农药制剂产品剂型结构的调整将加快。

1. 溶剂含量高的制剂发展受到限制

(1)乳油占比还会下降。

乳油在传导、药效等方面有许多优点。但现有产品中仍过多的占用了高VOC的有机溶剂。应该看到限用的有机溶剂远不止 现在的5种,临时靠溶剂替代来发展乳油非长远之计。乳油的发展走势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 达标:按HG/T4576-2013的要求更换5种有害溶 剂和控制两个杂质含量,调整配方,做到达标。但今后“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实施,将需要第二次改造,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单纯的采用溶剂取代法去改造乳油,最终将会被淘汰。

b. 淘汰一批。随高毒农药一起淘汰;对达标无望的,将主动或被动淘汰。

在我国常用的300多个农药品种中,乳油仅相对集中在15%的原药品种中,达6000多个,占现有9500多个登记产品的65%以上。仅阿维菌素类、菊酯类、酰胺类除草剂、毒死蜱、三唑磷和乙酰甲胺磷等10多个农药的乳油就达4000个,占到乳油产品的近一半(如2008年延续至今:9个主要的菊酯类的乳油产品就达1350个、单剂达964个,阿维菌素类的乳油 产品达1247个)。前者是乳油的大头,后者是乳油的重头。这些农药大多已有成熟的新剂型产品投产,可以取代。随着乳油成本的提高或宏观政策的调控,这些乳油品种势必会成为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对象。

c. 创新一批。如低VOC乳油、高浓度乳油、乳粒剂等。这些制剂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乳油今后发展的方向。

(2)含溶剂量偏高的SL、ME制剂也将被限制发展此类制剂中活性物呈分子态或纳米态,故药效优秀。但其中部分产品使用了大量的极性和非极性溶剂。溶剂含量 高的制剂在土壤中的淋移量增大和散发到大气中的VOC危 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今后,伴随着对农药助剂管理的深入开展和大气、土壤污染物管理的严格,对农药中 VOC含量的监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a. 使用的甲醇、DMF、N-吡咯烷酮及部分芳烃溶剂亦将面临禁限用,可供替代的主要是中长碳链的酰胺类溶剂。由于成本原因,部分产品将主动退出。

b. 将来实施VOC含量管理后,有部分产品将会被迫退出。

c. 有部分杂环类农药的SL采用加酸溶解法制备,此法在国际上早已淘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表层土由于严重酸化(pH值下降0.13-0.8),有害重金属 的离子化所造成的污染已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随着《土壤环境保护法》的诞生,此类SL产品将会受到限制。

d. 部分杀虫、杀菌剂类的SL、ME产品转向非农使用, 如用于木材、纺织品、建材的处理等。

2. 低VOC含量和无粉尘的制剂产品将获得较快发展

(1)水为主载体的SL会有增长。此类制剂即原水剂(AS),在2016版农药剂型国家标准中已被纳入SL,是最优秀的一类制剂。伴随着其支撑原药结构的变化,未来会有较大发展。

a. 草铵膦和麦草畏等水剂将弥补或超越百草枯水剂退出国内市场后的缺失。

b. 草甘膦盐水剂所用助剂牛脂胺将被逐步淘汰,通过筛选新配方将会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一批不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异丙胺盐生产线将会停产,草甘膦盐的产品结构将更加多样化。

c. 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原药被制成SL剂型。

(2)SC、SE、OD等制剂产品将加快发展。由于在生产、使用、环境、生态等方面所 表现的安全性能,使得此类制剂将成为今后产品生产和推广得首选剂型之一。增长速度还会加快。

技术开发的重点将会集中到:

a. 加强活性物-靶标有效传递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药效。

b. 进行较高储存温度(如65℃以上)稳定性研究,以适应全球销售。

c. 加强对OD的物理稳定性和能与之匹配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筛选。

d. 产 品 细 度(D50)将 提 升 到 1~1.5μm,配套加工机械普遍升级。

(3)固体制剂的发展热点将集中到无粉尘的各种颗粒状剂型。颗粒状制剂包括:WG、SG、GR、漂浮粒剂、泡腾粒剂、可分散片剂等。他们由于储运、使用方便,无粉尘,包装物易回收处理等优点, 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成为仅次于悬浮体 系制剂的第二大类剂型产品。

今后的开发重点将会集中到:

a. WG产品与FAO标准规范全面接轨,即既要求粉尘量和耐磨性达标,又要求具自动分散性和悬浮率优秀的产品。

b. 颗粒剂将分别被赋予某些特殊功能而开发出多种专门用途的粒剂产品,并获快速发展。如水田除草抛射粒剂,用于根施的杀虫剂颗粒剂等。

c. 革除“作坊式”生产,实现连续化,保证质量的稳定。

d. 清洁生产。乳粒剂(EG)是此类制剂中一个极有发 展前景的新剂型。它将乳油与固体制剂的优点融于一体,尤其是以高分子材料包裹高浓度乳油工艺路线所制的粒状制剂,将成为农药制剂产品中的一颗新星。

(4)种子处理剂是农药制剂产品发展的一个热点,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重点是种子处理悬浮剂,核心是科技水平的博弈,集中体现在:

a. 配方药物的更新换代:一系列超高效杀虫, 杀菌活性物、生物刺激素等正进入FS的配方筛选。

b. 牢固的药种粘附(具有高耐磨性和低脱落率)和优秀的发芽率及发芽势。

c. 促进种子萌发,根系发达、保芽护芽等功能组分的筛选。种子处理剂的另一重要分支是种子丸粒化。它在节水耕作、荒漠开发及高档经济作物良种的栽培等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5)微囊制剂农药微囊剂经过40年的研发,已拥有丰富的技术贮备。今后将进入大规模的成果转化时代,产品发展将形成两个系列:

a. 依托传统技术支撑的缓释型产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种子处理,室内卫生用药和粮库用药等。

b. 依托当代高新技术支撑的快速释放型、控制释放型及复合剂型(ZC、ZW、ZE)产品,用于大田喷施。大田应用微囊产品用量大,将成为开发的热点。在新囊壳材料的筛选和研制方面,将会逐步开发推广 硅基材料、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6)其他非植保用药,如卫生用药、工业防霉、 鱼牧业杀寄生虫用药、远洋轮用杀生物制剂等将会提供15%~20%的农药制剂产品市场。

3. 剂型结构调整

未来EC的占比还会下降,将会由现今的26%以上下降到20%左右或更低。SC、WG、SE、EW、FS等新剂型产品的占比将会由现在的45%左右上升到55%或更高。

来源 | 世界农化网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