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萬壽白塔位於赤峰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村西側的元代寧昌路古城遺址中。塔身為八角形密簷空心式,塔簷十三級,高34米,底邊寬6米,塔剎部分為元代維修時所加,其餘為遼代建築,在維修時一些建築構件進行替換增補,部分為元代增補,部分為明代增補。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塔座部分四層,下數第一層為仿木結構的鋪作磚雕,第二層刻有塔,佛第半浮雕圖案,第三層為仿木結構的鋪作磚雕,第四層為磚雕出欄杆,分上下層格,上格為萬字形圖案,下格為飛龍和花草紋相間。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第四層之上至塔身為一朵盛開的大蓮花紋將塔托起,但多已殘損。塔身各角為轉角柱上承斗栱,每面正中為佛龕,各龕內泥塑佛像多毀不存,龕上為華蓋,兩角為對稱的飛天,龕兩側為半浮雕式立佛。近簷處為仿木結構的斗栱,轉角鋪作間各三朵補間鋪作,均出耍頭。簷為雙層方木上承瓦,瓦當紋飾系明代風格。自第二層向上皆磚砌,轉角尖處為陶製螭首,少存有瓦當和滴水。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1995年秋,塔宮被盜,敖漢旗博物館進行清理,從塔坐北部門而下均是清代堆積,出土唐卡,泥塑佛像,銅鏡、銅錢。地宮底部發現元代遺物。塔身正面的佛龕下和第二層簷各嵌入蒙漢文的石刻塔銘記載萬曆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維修的過程,當時稱為“萬壽白塔”,主持維修的敖漢部部長岱青杜楞及其兒子們,並在明大都請來工匠,率三百民夫修了三年。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寧昌路遺址

塔鈴聲聲訴往事——赤峰敖漢萬壽白塔

寧昌路遺址位於赤峰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孟克河西岸平地上,為遼代至元代時期的城址。現存方城遺址一座,城垣夯築,方圓1公里,牆殘高2米。城內外曾有建築群遺址留於地表,1974年農田基本建設會戰時,將城內建築群遺址夷平。1988年在調查城址時發現元末至正年加封孔子制詔碑刻,從而確定為內蒙古東部元代歷史名城。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